彼得定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毛毛虫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用毛毛虫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他把一些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放置在一个花盆边缘,并在花盆不远处放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看到松叶之后便开始蠕动,但是它们却不朝着松叶的方向移动,而是跟在前一个毛毛虫的身后。

但毛毛虫是被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放置的,所以毛毛虫就一直围着花盆边缘转圈,一直转了七天七夜,直到筋疲力尽而死去。法伯设想过,毛毛虫也许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转圈行为。但是,他最终还是失望了——并不是所有的毛毛虫都会变成“蝴蝶”,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不会变通的“追随者”。

心理学家为什么会研究动物的行为呢?其实这再正常不过了——动物身上的一些行为其实是与人类共通的。细想一下,我们身边不也存在着大量的“追随者”吗?

第一种“追随者”会像不停转圈的毛毛虫一样,只知道埋头干活,却忽略了方向的正确性。这类人适合稳定、基本没有变动的工作,一旦发生重大调整,他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种盲目性对个人发展的制约是最大的。

第二种“追随者”是对他人的盲目崇拜,他知道方向的重要性,但是他不相信自己选择的方向,而是会去追随一个他认为值得信任的人,跟着别人的方向走。这类人属于选择大于努力的人,如果一开始选择错了,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第三种也是盲目崇拜,但是他所崇拜的不是人,而是理论。他会选择去相信书本的知识,或者轻信“成功学”,或是迷信某个成功人士的言论……总之,他想复制某种“成功”的范本,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第四种是墨守成规,这类人性格保守且固执己见,他坚信自己过去所积累的经验,而不会去尝试新的方向。这类人在某些方面和第一类人有些类似,他们都是不愿意改变的人,但其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是“不知”,一个是“不愿”。这类人大多是有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人,但却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最后一种人同样也是不愿意改变方向的人,但其原因是惧怕风险。不是所有人都拥有改变的勇气,或者勇气不够大,因为在原来的方向上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代价,转变方向意味着需要冒不能百分之百成功的风险,那么,又何必去冒着风险做出改变呢?这类人在所有“追随者”类型中是思考最多的一类人,在权衡利弊和风险之后,他们往往还是会选择坚持之前的方向。

当然,这么多“追随者”类型并不是永远不能成功,只要他们选择的方向是对的,付出相应的努力且坚持到底,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成功。怕就怕明明知道方向错了,但由于盲目轻信或者性格缺陷,而固守己见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追随者”,我们就会得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跟随”的方向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摆脱思维惰性。不管身处何处,身居何位,我们都必须保持思考的习惯,囿于固有的思考框架、固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让我们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

第二,避免目光短浅。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做到这点需要我们多去学习和观察,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减少知识盲区,主动开放自己的思想,去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多吸取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第三,要有冒风险的勇气和魄力。这一要求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需要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去承担相应的压力,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要有创新意识。被动地接受当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突破,因为有时候新的方向是尚未发现和确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这四个要求难度从小到大,完成第一个要求之后,第二个要求才可能完成得更好,如果前一个要求都不满足,后一个要求就很难做到。不是每个人都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和魄力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创新思维的,但我们可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的长远目光。

一个看似简单的毛毛虫效应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你,不妨观察身边每一个微小的事物,说不定下一个重要心理学效应的发现者就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