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个人节奏

1.夫妻模式与法伦斯泰尔

巴尔特给“如何共同生活”这门课程加了一个副标题:“几种日常空间的小说性模拟”(simulations romanesques de quelques espaces quotidiens),以此说明他所要采取的探讨策略。所谓“模拟”,类似于系统研究中常用的建模,而“小说性模拟”,则源自巴尔特对小说(文学)功能的深刻理解:小说尽管字面上是虚构的,但是却能摆脱具体现实的局限性,从而为更为自由的探讨提供可能,故此模拟其实与文学理论常说的模仿(mimèsis)具有相同性质。而巴尔特从一开始就强调,他的每门课程都始于一个“幻想”,是将学术研究与讲课者的“想象界”联系起来。

为探讨“如何共同生活”这个话题,巴尔特主要选择了五部长篇小说作为不同类型的参考范例:1.公元5世纪小亚细亚西北部赫雷诺波利斯的主教帕拉德撰写的《修道院的故事》,对基督教早期隐修士在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的生活轶事作过有趣描写;2.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讲述的是一所疗养院内非常特殊的人际关系;3.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的小说《家常菜》表现了一栋布尔乔亚住宅楼内严格的等级制度;4.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5.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小说《普瓦捷被非法监禁的女人》,后两部小说都是描写独居生活的典型范例。以上每一部小说,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例如《修道院的故事》中的荒原,《普瓦捷被非法监禁的女人》中的卧室,《家常菜》中的住宅楼,《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岛屿,此外当然还应该加上希腊阿托斯山的修道院和锡兰的寺庙。[1]

关于“共同生活”,巴尔特首先列举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例子,一类是令人羡慕的:“我们能为共同生活举出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恩爱的夫妻,团结的集体,和睦的家庭。我们对这些成功的‘共同生活’,自然会怀有强烈的幻想和愿望。”[2]另一类恰好相反:“最可怕的共同生活场景是:禁闭。例如在餐馆里,跟周围一些令人不快的家伙被迫封闭在一处。”以上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不属于巴尔特要讨论的对象。他在提交给法兰西学院的“课程概要”中阐明了自己的想法:

本门课程要探讨的,不是“如何共同生活”涉及的所有形式(各种社会形态、法伦斯泰尔、家庭、配偶关系),而是一种人数非常有限的团体“如何共同生活”。在这类团体中,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受某些宗教模式的启发,尤其是希腊阿托斯山修道院的启发,我们将这种幻想出来的共同生活状态称作“个人节奏”。[3]

虽然巴尔特的第一门课程旨在探讨“如何共同生活”的主要形态,但是他从一开始就排除了“共同生活”的两种模式,一是由夫妻二人构成的家庭模式,二是“法伦斯泰尔”模式(le Phalanstère)。为什么排除夫妻关系?原因在于夫妻生活的固定场所,卧室,让人无法产生对个人节奏的幻想,因为后者恰恰不愿意看到这种永恒不变的地方:家庭生活模式阻止了一切隐修的、个人节奏的体验。巴尔特强调:“对我而言,现在所要探索的共同生活幻想,完全不同于我在《恋爱话语片段》中涉及的‘两个人生活’(le Vivre-à-deux)。现在我想讨论的,是一种关于人生、关于生活方式、生活类型的幻想。”如果换一种说法,巴尔特在课堂上想要讨论的,是“一种关于社会人际关系距离的乌托邦”。[4]

“法伦斯泰尔”出自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的社会乌托邦构想,核心理念是一座能容纳400个家庭(约2000成员)的巨大建筑物,占地约4平方公里,设有中央钟楼、交易市场、歌剧院、手工作坊、厨房、花园等,法伦斯泰尔的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各种生产劳动,构成一个和谐理想的小型社会共同体。巴尔特不喜欢法伦斯泰尔的一个原因在于,傅立叶构想的这种“共同生活”模式在规模上过于大型庞杂,很难在个体和群体之间达成平衡,这种庞大规模的群体也不符合巴尔特偏于安静的个性,以及他心目中由少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生活”的理想。更为重要的是,法伦斯泰尔是与夫妻模式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巴尔特怀着明显的反感指出:

那些大型的社会组织,诸如“公社”、法伦斯泰尔、修道院,聚居隐修模式,都无法让人看到希望。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一种权力结构组织而成的……,都是明显敌视个人节奏的(从历史上看,这些社会组织甚至恰恰就是为了针对个人节奏而被建立起来的)。

对于傅立叶发明的法伦斯泰尔,巴尔特毫不客气地批判道:

从根本上说就是反人性的:这种社会组织完全就是个人节奏的反面,它的成员每天必须遵守固定的日程表,参加每刻钟一次的集体活动。犹如一个兵营(法伦斯泰尔源自希腊文phlanx,意为军事组织),一个寄宿学校。[5]

[1] Claude Coste,«Préface»,in Roland Barthes,CVE,p.27.

[2] Roland Barthes,CVE,p.35.

[3] Roland Barthes,«Résumé du cours Comment vivre ensemble»,in Œuvres complètes,tome V,p.362.

[4] Roland Barthes,CVE,p.37.

[5] Roland Barthes,CVE,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