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走进北京野花的世界

“野花”是一个带有民俗色彩的传统词汇,并不是一个植物学上的术语。如果与现代植物学相联系,可以解释为野生被子植物中花或花序以及果实等较耐观赏的种类。因此, “野花”是人类文化与物种的自然属性相结合而产生的名词。被子植物又称为有花植物,是目前植物界中演化地位最高的类群,也是植物界中最庞大的家族,有20万种以上,均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因此要观察和认知北京野花,首先要知道北京范围内自然分布着多少种被子植物。据有关文献记载,北京有自然生长的被子植物约1540种(含亚种和变种)以上,其中本土植物约1440种,其余的为“入侵种”、归化种和逸生种。在总面积16800平方千米内自然分布着如此众多的被子植物,其中的野花种类自然十分丰富。这也是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追寻北京野花的踪迹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缘,北纬40度线从城区北部穿过,西部和北部群山连绵不断,东南部是地势平缓的平原地带,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62%。从气候带上来说,北京主要位于暖温带(平原和浅山地区)和温带(北部山区),个别海拔较高的山体上部具有寒温带的气候特点。受西北寒冷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北京的年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四季分明,冬季较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由于平原和山地的汇聚,北京的地形较为复杂:海拔从40米到2303米,高差达2263米;位于华北大平原以北的燕山山脉,自东向西横亘在北京北部,在西北部的八达岭一带与南西—北东走向的太行山脉交汇;山间沟谷纵横,时有小盆地出现;几条较大的河流多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北京。

北京北部的燕山山地(2009年5月29日摄于云蒙山)

北京的原生植被在中低海拔山地主要是由油松和壳斗科栎属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在较高海拔山地主要分布着由松科云杉属的白杄、青杄和落叶松属的华北落叶松等组成的针叶林。由于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历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历史,人类活动频繁,战乱不断,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原始森林早已荡然无存。目前在较高海拔山地还残存有少量的以桦树和山杨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此外就是森林植被被反复破坏后形成的灌草丛和被称为“草甸”的草地;在北部深山区的中低海拔山地形成了由多种阔叶树种组成的天然杂木林;此外就是众多的人工林和以耐旱的灌木与小乔木组成的荒山植被。

百花山的山顶植被(摄于2014年6月12日)

1 春天:平原和山区涌动的野花潮

由于北京野花出自被子植物门的近90个科,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学性状和生态习性,因此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形形色色的野花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彰显生命的力量,给我们带来自然的信息和美的享受。

早春,当北京北部深山的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时,伴着缓缓流动的清澈溪水,款冬的头状花序就绽开了黄色的花朵,而侧金盏花则在湿润的山坡上一丛丛地发出耀眼的金光。由于这两种野花开得早,又隐藏在深山中,一般人很难见到。

北京城郊开得早的“大众野花”中,蒲公英的名气最大,而且路边和草地上到处都可能出现,也最好认,尤其是它花后很快就结出带毛的果实,就像一个个小伞兵乘风而去,为自己的新一代寻找落脚之地的特征,令人赞赏。与蒲公英前后脚出现的野花中,地黄的名气也不小,它利用自己肉质根状茎中蕴藏的力量,在干燥的山坡上和岩石、墙壁的缝隙中,伸出毛茸茸的身体,绽放出一寸多长的喇叭形花朵,为春天的野花们吹响了起床号。斑种草、点地梅、早开堇菜、紫花地丁、米口袋、糙叶黄芪、抱茎苦荬菜、夏至草……在北京城乡和低山地带随处可见,一丛丛、一片片地开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为民众传递着春天的自然信息。到4月中旬,二月蓝的盛开使北京城郊的春季野花潮达到了高峰。

在北京故宫墙头上盛开的地黄(王泓2009年4月15日摄)

山桃虽然在城市园林中已普遍栽培,但要想欣赏山桃花海的盛景,还要走出城市到山里转转。在北京西山,山桃是开得最早的木本野花之一。从3月中旬开始,由山脚到山腰,一片片淡粉色的山桃花犹如略施粉黛的云霞,覆盖着冷静的山坡和沟谷,让登山者感到浓浓的春意。由山桃盛花开始,众多木本野花随之花潮涌动,山杏、欧李、毛樱桃、榆叶梅等蔷薇科的小乔木和灌木,纷纷趁着树叶尚未完全萌发之际展开5片白色或淡粉红色的花瓣,充分享受着阳光的青睐。

门头沟峡谷岩壁上盛开的槭叶铁线莲

在4月中旬,有两种在北京地区颇为珍贵,但身材低矮的木本野花,深得植物专家和爱好者的关注:被列为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的槭叶铁线莲,主要分布于北京西南部房山和门头沟一带的石灰岩山地,往往扎根于岩壁的石缝中,白色或略带粉红色的花朵直径可达5厘米,开放时给暗灰色的岩壁带来勃勃生机。蚂蚱腿子是北京等地唯一的菊科木本植物,虽然身高仅一米左右,但往往在海拔高几百米的阴坡或半阴坡成片分布,盛花时,由淡紫色或白色的小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十分抢眼。

在这里我们还应提及许多在北京城乡和山区不可或缺的重要乡土树种:杨树、桑树、栎树、桦树、榛树、核桃楸等,由于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应风传送花粉的特性,多在早春叶片尚未萌发或初展时迎风开花,花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去了招引昆虫的花瓣、气味和蜜腺,往往许多雄性小花聚在一起形成了易于随风摇摆而散布花粉的“柔荑花序”,让人很难与美丽芳香的鲜花相联系,因此,传统上被排除在“野花”阵营之外。但如果我们多走走、看看,也会在这些早春的“柔荑花序类群”中感悟到“自然之美”的真谛。而在这一群体中柳树虽然也失去了花瓣,但却再现了为传粉昆虫准备的美食——花蜜,而且聚在一起的花药颜色醒目,早春开花时也能引来小虫的光顾。其中的中国黄花柳,虽然身材不高,却在早春盛花时表现得异常精彩。

4月中旬的北京低山地带,由于春天的“习惯性干旱”,绝大多数草本植物还是一片枯黄,此时开放的草本野花都有各自的耐旱本领:白头翁靠着地下粗壮的根状茎和地上植株密被长柔毛的保水抗旱本领,在向阳的干山坡上迎着骄阳绽放出蓝紫色的大花。矮紫苞鸢尾(又称紫石蒲)、桃叶鸦葱等身体尽量贴近地面,以便缩短水分输送的距离,长条形叶片在强光照射时向中轴卷起,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娇小可爱的小药八旦子,栖身于山谷的疏林下避开强光的照射,靠深入地下的球形块茎所贮存的水分为矮小的身体解渴。

顽强的耐旱野花鸦葱(2007年4月22日摄于鹫峰附近)

在4月下旬,随着天气的转暖和偶然的春雨滋润,西山和北部山区中的野花野草也活跃起来,在山路旁、山坡上、疏林下,不仅有平原地区常见的地黄、蒲公英、紫花地丁、点地梅、米口袋、糙叶黄芪、刺儿菜、二月蓝、牻牛儿苗等“大众野花”在开放,裂叶堇菜、斑叶堇菜、大丁草、多种委陵菜、蚓果芥、糖芥、祁州漏芦等低山区常见野花更是异常活跃。在松山保护区海拔700~800米的路边多石草地上,在阳光照耀下成片的珠果黄堇那金灿灿的花朵鲜艳夺目。在新疆北部被称为“短命植物”的泡囊草,突然现身于海坨山南麓深邃山谷的小路旁,十几朵蓝紫色漏斗状的花朵竞相开放,在短暂的生长期内尽显生命的辉煌。

松山保护区路边的珠果黄堇(摄于2007年4月27日)

进入5月,在一些较湿润的山谷中和溪水边,花形奇特的耧斗菜、黄堇、短茎马先蒿、齿瓣延胡索和清雅的玉竹、银线草、鸡腿堇菜、异花假繁缕、笔龙胆等都会让植物爱好者感到阵阵惊喜。在山坡的杂木林下,偶尔还能见到花朵最大的北京野花——草芍药。但这些草本野花毕竟身材低矮,在地形复杂的山中难成震撼的景观效果。此时山花的主流是多种花灌木。

迎红杜鹃是难得分布在北京的两种杜鹃花之一(另一种为照山白),由于它的淡紫红色漏斗形花冠较大,又是先叶开放,十分显眼,但这种杜鹃花性喜凉爽湿润的环境,不耐强光和干燥,多生长在北部和西北部深山阴坡和半阴坡的林缘和疏林中,而不见于较低海拔的干燥山坡。大花溲疏是北京山区最常见的花灌木之一,盛花期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花朵较大,洁白绚丽,喜光、耐旱,常在山坡路旁、林缘,甚至岩壁上成片生长。小花溲疏花期晚一些,一般在大花溲疏开过后才显露头角,它的花朵比大花溲疏小,但花序中花多而密,盛开时观赏,别有一番风味。蔷薇科绣线菊属的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毛花绣线菊等虽然花朵更小,但组成多花的伞形花序,5—6月盛花时较低矮的植株上花团锦簇,如覆瑞雪,令冷漠的山体充满生机。如今城市园林中虽已引种,但无法与山中的壮丽景观相比。5月下旬进入盛花期的太平花,在北京山区分布也十分普遍,但对干旱的耐受力不如绣线菊,往往在海拔几百米高的山体阴坡成片生长。由于它的花朵洁白芳香,出名又早,园林和宅院中常见栽培。

东灵山西坡1400米处绣线菊盛开的景观(摄于2008年6月12日)

2 夏天:深山里野花的华彩乐章

进入6月,平原和低山区的气温明显升高,虽然常在傍晚前突降雷阵雨,但雨后仍十分燥热,开花的野花已经日渐稀少。然而在较高海拔的山地,野花潮方兴未艾,尤其在一些植被相对保存较好的深山区,从阴湿的峡谷到阳光明媚的山坡,形色各异的野花令人目不暇接。

华北耧斗菜、紫斑风铃草是初夏山坡林缘草地上或山谷溪水边最亮丽的草花,不仅花大,而且花朵形状如名所示,让人过目难忘。喜生于阴湿林下和溪畔的一把伞南星,更是株形如名,作为姿态优美的传统草药,与人参等一起荣登中国药用植物邮票的画面。类似的情形在北重楼、舞鹤草、茖葱、铃兰、二叶舌唇兰、七瓣莲这些同样喜欢较湿润环境的野花身上也显而易见。由于对光照、气温、土壤等其他生态因子的喜好不同,栖息环境也不尽相同,加上它们的身材和花朵相对弱小,要想与其一一相见,还需在百花山、东灵山、海坨山、黄草梁、云蒙山、密云坡头等地的深山中静心寻找。许多野花由于果实和种子不具有远行传播的能力,或靠地下茎或根繁殖,往往聚在一起成丛、成片分布,目标并不难发现。

华北耧斗菜

紫斑风铃草

一把伞南星

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深山中,这一时期开花的木本野花也不少。身高可达10米的小叶椴是著名的蜜源植物,当它由长舌形大型苞片护持的淡黄白色小花盛开时,释放出阵阵浓郁的香气,令蜜蜂等传粉昆虫如醉如痴。照山白是北京地区罕见的常绿灌木,盛花时众多乳白色的小花在革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靓丽。鸡树条荚蒾与开花稍晚一些的东陵八仙花,虽然出自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科,但在较宽展的花序周边都具有白色的大型不育边花,对传粉昆虫同样具有吸引作用,在植物爱好者眼里颇有魅力。近些年鸡树条荚蒾已在北京的园林绿地中大量栽培,但野花爱好者们更希望在深山中一睹它的芳容。与此类似的心情,在丁香属植物身上可能表现得更强烈:不论栽培的丁香在城市园林中对居民有多大的吸引力,都难以与在山林中见到野生种类时的心情相比。北京虽然不是丁香属植物的重要产地,但北京丁香、暴马丁香、毛叶丁香(巧玲花)、红丁香等盛开时的景色,仍使山坡、幽谷的丛林和山顶多石的灌丛为之动容。

暴马丁香(2008年6月18日摄于海坨山南麓山谷)

在北京海拔大约1500米以上的山地,虽然天然林仍有少量分布,但视野开阔的山坡或山脊是野花最丰富的天然大花园。由于光照较充足,又具有早晚冷凉、湿度较高的生态环境,使这里汇聚了众多北温带的山地植物,毛茛科、菊科、石竹科、蔷薇科、蝶形花科、忍冬科、报春花科、蓼科、柳叶菜科、景天科、罂粟科、龙胆科、紫草科、唇形科、兰科、百合科、玄参科、牻牛儿苗科、桔梗科、伞形科、禾本科等的种类层出不穷。北京最艳丽、最著名和最珍稀的野花多数都出自这里。由于海拔较高,生长季只有短短的3~4个月, 5月中旬还只是山花潮的开始,9月一过就只有蓄芳到来年了。因此在有限的生长季节内,野花们都尽量抓紧时间,在最适合自己生态习性的繁殖期内,迅速开花结果,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而且这种特点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得越明显。对于植物爱好者来说,要想多见识高海拔山地野花的芳容,就必须一次次地攀登,如果今年错过了,就只有明年再来……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虽然多数记载植物的志书和手册上都能查到有花植物的花期,但这只是一种植物在分布区内的大致情况,随着物种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生态因子和观察时的具体年份的物候变化,差别往往较大。

北京境内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十几座以上,但能到达2000米的只有西部与河北省交界处的海拔2303米的东灵山、海拔2241米的海坨山和海拔2043米的百花山(白草畔)。它们都属于太行山脉。燕山主峰雾灵山(海拔2118米)和第二高峰云雾山(海拔2047米)虽与北京接壤,但最高峰都在河北省境内。因此要见识北京高山野花的风采,一定要适时去这几座山观察和采风。

百花山——野花的古往今来

百花山是历史上就很出名的北京西部高山,由于山中盛产野花,山脊比较平坦,又被称为百花陀。据说对自然风光十分青睐的金章宗曾到过百花山欣赏百花盛开的美景。在近现代北京植物的发现历史上,百花山也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北京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之一,在记载北京植物的志书中数种以百花山命名的植物跃然纸上。百花山植物种类的丰富,得益于以下因素:山体的高大为植物的生存繁衍扩大了空间,地形的复杂造成了生态因子的多变,东北—西南走向的山体使南、北坡光照强度和湿度变化显著,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植物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虽然历史上天然林屡遭破坏,一些以发育良好的天然林为依托的野花逐渐失去了生存繁衍的机会,由常见变为罕见,但去百花山观赏和认识野花仍是自然爱好者最佳的选择之一。

目前,百花山南麓有公路分别由四马台和史家营直达山体西南的白草畔和东北的瑞云寺附近;北麓有公路直通百花山森林公园的大门和距瑞云寺较近的黄安坨;在山脊上有长达十余千米的栈道与小路贯通。因此百花山是北京高海拔山地观赏山顶野花最便捷的去处。

初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白草畔一带,银莲花、华北大黄、卷耳、瓣蕊唐松草、叉歧繁缕、铃兰、银露梅、鸡腿堇菜、小花草玉梅等白色调为主的野花,在林间草地上十分繁盛,时而与阵阵云雾浑然一体,时而在骄阳下银光闪烁,自然天成。在这些白色山花的映衬下,毛茛、双花黄堇菜、野罂粟、金莲花、小黄花菜等黄色调的靓丽花朵,更显得鲜艳夺目。其中,花期长、花朵硕大的野罂粟是这里众花中的明星,也是北京西北部适生的高山花卉,在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坡和林间草地上十分常见,但在北京东北部的高山上却了无踪影。

铃兰

野罂粟

毛茛

卷耳

如果从白草畔沿着木制的栈道向下行走,首先经过一片落叶松林,路边林缘和林下长满了有毒植物高乌头,它那暗紫红色如戴高帽的奇形花朵,虽不靓丽,却也让人记忆尤深。告别了落叶松和高乌头的领地,栈道陡然下坡,在沿途残存的阔叶林下和山坡上,可以看到开着星星点点白色小花的种阜草、长叶繁缕、球茎虎耳草、舞鹤草等娇小的野花;如果细心观察,或许还能找到颇为珍稀的紫点杓兰和北重楼。在路旁和林间的灌草丛中,大瓣铁线莲、山刺玫、巧玲花(毛叶丁香)、华北耧斗菜、狭叶红景天、花荵、毛蕊老鹳草、缬草等在阳光下伴着晶莹的露珠绽放着各色花朵。

百花山落叶松林缘的高乌头(2014年6月25日摄于白草畔)

经过两座小山峰,木栈道就下降到了百花山马鞍形的山体中部,这里海拔大约一千七百多米,视野开阔、草地平坦,是许多既喜欢光照较充足,又喜欢凉爽湿润环境的野花适生的佳境,有“百花草甸”之称,也是百花山森林公园游人最集中的地带。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近些年众多爱“美”之人随手采摘和离开木栈道肆意践踏,使往昔夏季百花盛开的美景已不复存在。原本这里的特色景观“金莲花海”,只能从照片中欣赏了。北京野花中的佼佼者手参、大花杓兰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兰科的所有野生种都受国家保护),虽然还没有从这里彻底消失,但已相见不易。由此可见,在植物的生态因子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因子对于野花的兴衰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百花山瑞云寺前繁盛的野花(2014年8月5日摄)

百花山瑞云寺附近的盛夏野花潮(2014年8月5日摄)

如果再向山体的东北端前行,经过几千米的林间小路就可以到达海拔1900米左右的瑞云寺一带。这里有较为平坦、开阔的空间,既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又凉爽、湿润。在盛夏时节,牛扁、柳兰、翠雀、细叶沙参、狭长花沙参、狭苞橐吾、紫菀、野罂粟、藜芦、紫苞风毛菊、叉分蓼、拳蓼、返顾马先蒿、瞿麦、粗根老鹳草、花荵、华北蓝盆花、绢茸火绒草、蓍草等各类山花汇聚,热闹非凡;尤其是植株较高大的短毛独活等伞形科野花,其大型的复伞形花序上成了各类传粉昆虫活动的大舞台;连荫生鼠尾草、北乌头、银背风毛菊这类通常栖身林下的野花也在周边的林缘一展风采,令“百花山”名不虚传。如果进入林中的小路,还可以见到大花剪秋萝、兴安升麻等不轻易露面的靓丽野花。

东灵山——西来北往的野花之路

东灵山不像百花山那样有公路直达山顶,体力充沛的“驴友”和自然爱好者多选择从西坡沿着逶迤的山脊小路登顶。109国道旁的“喘气坡”是这条小路的起点。一路上要断断续续经过由多种桦树和山杨等落叶阔叶树种组成的较年轻的天然次生林和灌草丛,虽然植被经过了历年的反复破坏,但仍能看到不少可爱的野花。从初夏到初秋,从山脚到山顶,沿途的野花在变换着不同的面孔。

6月初,在低山区花期已过的小花溲疏、三裂绣线菊、祁州漏芦等,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东灵山脚下正在怒放。直立黄芪、牛扁、有斑百合、美蔷薇、大瓣铁线莲、小黄花菜、毛蕊老鹳草、铃兰、双花黄堇菜、缬草、华北耧斗菜、银莲花、华北大黄等,从山脚路旁到山脊林缘或林下次第展现着各自的风采。

随着海拔的升高,在北京其他山地难得见到的短花梗黄芪、百里香、狭叶红景天、红景天、白苞筋骨草等,也出现在时隐时现的小路旁。当胭脂花、北京假报春、银露梅、野罂粟和狼毒出现时,意味着海拔已到达1900米左右。胭脂花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6月初盛花时,北京的城郊早已春去夏来,但在东灵山接近顶峰的山坡上仍凉风阵阵,让登山者不愿驻足,然而遍地胭脂花盛开时红霞罩山的美景,又让人难舍难分。狼毒的名字已揭示了这种植物剧毒的特性。但它开花时红白相映成趣的景象却颇为诱人,尤其在登山小路旁较陡的山坡上大片分布,让人称奇,“狼毒坡”之名不胫而走,成了登东灵山“驴友”中自产自销的地名。

双花黄堇菜

短花梗黄芪

东灵山与百花山北南相望,原生植被有很大的相似性,但高出百花山近300米的山体,使东灵山顶峰附近出现了几种独特的野花。其中颇受登山者关注的鬼箭锦鸡儿,成为从西坡登顶的“拦路虎”。在海拔2100米左右开始出现的这种被又长又尖的硬刺武装起来的低矮灌木,成丛成片地分布在多石的草地上,少不了让刚告别“狼毒坡”急于登顶而误入其“领地”的人,吃些苦头。鬼箭锦鸡儿又俗称“鬼见愁”,广泛分布于从青海到山西和河北北部的高寒草地上,在北京只有东灵山上才能见到。它的刺是宿存的羽状复叶叶轴干燥硬化形成的,是一种防止食草兽类啃食的护身武器。与“鬼见愁”领地相距不远处可以见到来自西伯利亚的长筒滨紫草婀娜的身影,它的花期和鬼箭锦鸡儿开花的时间几乎同时,都在6月中下旬。届时细长的天蓝色花朵会告诉登山者:顶峰就在眼前。

白苞筋骨草

狼毒

鬼箭锦鸡儿

鬼箭锦鸡儿的“领地”

东灵山顶峰附近裸岩和碎石随处可见,也是岩生植物的汇聚地。这些与岩石为伍的植物依靠发达的根和地下茎,在岩石的缝隙或风化的石块间寻找生存的空间,积累宝贵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有时岩石的凹陷处又成了它们的“避风港”,许多矮小的植株紧紧地挤在一起,共同唱响生命的旋律。小丛红景天、灯心草蚤缀就是北京高山上与岩石不离不弃的著名野花。如果在6月底至7月初攀登东灵山顶峰,就可以看到它们开花的奇景。

进入盛夏,北京的低山区是荆条和酸枣的天下,这两种著名的蜜源植物花朵虽小,却极受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的青睐。但追随野花足迹的自然爱好者,此时却更加关注高山上众多异乎寻常的奇花异草,其中喜欢徒步的人自然会首选东灵山作为热门去处。

小丛红景天的“岩石大合唱”(2007年7月8日摄于东灵山西坡海拔2100米处)

还是那条由“喘气坡”开始的山脊小路,但路旁的野花多数都是新面孔,菊科、蝶形花科、唇形科、桔梗科、玄参科、龙胆科的种类逐渐增多:狭苞橐吾的花序在叶丛中高高跃起,将排成总状的众多头状花序举到空中,远远看去犹如草丛中耸起的一座座金黄色的小宝塔。蓝刺头的圆球形复头状花序在微风中轻摇,就像飘在空中的一个个蓝色的小魔球。蓝花棘豆则低调地将身体贴近地面,开满红紫色或蓝紫色蝶形小花的总状花序在周围羽状复叶的护持下,如扇面般地展开,静候着传粉昆虫的到来。在多石的草地上成片生长的岩青兰和孤芳自赏的穗花马先蒿虽然出自不同的家门,但在各自的花朵上都为自空中而来的传粉昆虫准备了宽阔的降落平台——两唇形花冠的下唇。

穗花马先蒿花朵伸出宽展的下唇迎候空降的传粉媒人(2007年7月29日摄于东灵山西坡)

中国马先蒿

花锚

秦艽

当山路上升到一千八百多米时,在一片小树林前的草丛中出现了对凉爽湿润环境依赖性更强的中国马先蒿,它那具有长达5厘米细长花冠管的淡黄色花朵,令人印象深刻。到过青海西宁的人或许在郊外路边的水沟旁见过这种野花大片分布的奇景。在距中国马先蒿不远的草地上,花锚的出现会令博物爱好者情不自禁地细心观察一番。这种龙胆科野花上颇似小船锚的花朵,向四面伸出4条含有蜜腺的细长花距,人们不禁要问:花锚花距中的蜜汁又是为哪些传粉昆虫准备的美食呢?接下来出现的碧蓝色的翠雀,也是一种具有花距的野花,而且花萼的距套在2枚花瓣距的外面,这其中又有什么玄机呢?不细心观察和研究难下结论。在海拔超过两千米、接近顶峰的草地上,秦艽(大叶龙胆)是此时最耀眼的野花。它那湛蓝色含苞欲放的花朵在强光的照射下,犹如镶嵌在绿叶丛中的蓝宝石,显得异常华贵。

登上东灵山绝顶后,如果不走回头路,可以选择从东坡向江水河方向下山。这一路比较好走,有专为游客修的水泥台阶,但植被相对较差,除在山坡的下部有小片的白桦林外,基本是灌草丛植被,野花种类明显少于西坡和北坡。但在海拔两千两百多米处较平坦的草地上,出现了在北京较为罕见的成片生长的华北乌头,也很有特色。华北乌头的身体直立,高可达1米以上,在顶部的总状花序上排列着许多像戴了一顶头盔似的蓝紫色花朵,十分醒目。乌头属汇聚了众多剧毒植物,华北乌头也不例外。与鬼箭锦鸡儿叶轴刺的物理防护异曲同工,华北乌头体内的有毒化学物质也是趋避食草兽类的有力武器。依靠在东灵山放牧的马、牛等的“自然选择”,华北乌头战胜了许多竞争生存空间的对手,成了这里的优势种。

华北乌头

从“百花谷”到小海坨梁——野花伴你行

在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南麓,有一条长约5千米的山谷,穿过它,爬上大约1700~1800米左右的小海坨梁后,再通过一片落叶松林边缘多石的小路,就可以到达海坨山较平缓的山顶草地。这条山路的起点是一座名叫西大庄科的山村。村庄位于海拔900米左右的山谷台地上,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附近山坡上的弃耕地已被天然林覆盖。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这一带的植被受到三十多年的保护。在村庄周围的山坡上、道路旁、溪水边,山桃、山杏、榆叶梅、中国黄花柳、迎红杜鹃、蚂蚱腿子、红花锦鸡儿、山荆子、核桃楸等木本野花,使山村的春天沉浸在花团锦绣之中;而白头翁、矮紫苞鸢尾、鸦葱、地丁草、珠果黄堇、黄堇、西伯利亚远志、狗舌草、小顶冰花、山丹、红纹马先蒿、白首乌、穿龙薯蓣、景天三七等草本野花在村旁的灌草丛中或疏林下,从春到夏花开不断。

山谷中的小路从西大庄科村头核桃楸林中溯溪而进。山谷时宽时窄,小路迂回曲折,始终与溪水相伴。从4月中下旬到9月初,沿途不用费力攀爬和在林中搜寻,就可以在路边见到百余种野花:白头翁、鸦葱、矮紫苞鸢尾、马蔺、斑叶堇菜、短茎马先蒿、泡囊草、银线草、齿瓣延胡索、林繁缕、狗舌草、乳浆大戟(猫眼草)、祁州漏芦、白花碎米荠、紫花碎米荠、鸡腿堇菜、蛇莓、山楂叶悬钩子、玉竹、黄精、兔儿伞、北五味子、雀儿舌头、三裂绣线菊、土庄绣线菊、大花溲疏、小花溲疏、太平花、接骨木、蒙古荚蒾、金花忍冬、细叶小檗、山荆子、毛叶丁香、暴马丁香、照山白、六道木、东陵八仙花、竹灵消、狼尾花、鳞叶龙胆、黄堇、小黄紫堇、白屈菜、牛蒡、紫斑风铃草、一把伞南星、有斑百合、山丹、水杨梅、水金凤、二叶舌唇兰、小叶椴、大山黧豆、落新妇、糖芥、小黄花菜、山野豌豆、歪头菜、牛扁、北乌头、细叶婆婆纳、毒芹、短毛独活、兴安白芷、辽藁本、细叶藁本、水芹、牛泷草、糙苏、阴行草、黄花龙牙、白首乌、短尾铁线莲、木本香薷、胡枝子、荫生鼠尾草、柳穿鱼、北鱼黄草、日本菟丝子、狗娃花、阿尔泰狗娃花、苍术、风毛菊、篦苞风毛菊、银背风毛菊、绒背蓟、续断、华北蓝盆花、藜芦、三籽两型豆、大叶铁线莲、竹叶子、球序韭、翠菊、小红菊、瓦松、钝叶瓦松、松蒿……如此多的山花聚于一条山谷,在北京地区实属罕见,因此我们雅称其为“百花谷”。

盛夏的小海坨梁——落叶松林缘的柳兰和叉分蓼(2007年7月26日摄)

当“百花谷”快到尽头时,海拔开始迅速升高,溪流已不见踪影,小路也渐渐消失在蓊密的杂木林中,旅者只能借助树木的枝干奋力攀爬。在海拔升至1600米左右时,林木渐稀,最终被茂盛的灌草丛取代,不久小海坨梁就到了。这里视野开阔,向北方望去,在蓝天白云下是形如金字塔的海坨山顶峰。眼前的多石草地上,汇聚了许多既喜较强的阳光,又不耐高温酷暑的野花。如果在初夏,可以看到成丛成片的胭脂花、野罂粟、长毛银莲花、狼毒、金露梅在阳光下盛开;六道木、瘤糖茶藨子等灌木,散发出阵阵幽香。盛夏,这里的野花格外繁盛,黄芩、山蚂蚱草(旱麦瓶草)、有斑百合、紫斑风铃草、棉团铁线莲、山刺玫这些在较低海拔广泛分布的野花也爬上山梁凑热闹,粗根老鹳草、瞿麦、叉分蓼、拳蓼、地榆、绢茸火绒草、白苞筋骨草、柳兰、翠雀、岩青兰、黑柴胡、穗花马先蒿、野罂粟、手参在山路旁竞相开放,在接近顶峰的岩石旁还能看到银露梅洁白的花朵。初秋,天气渐凉爽,山脊上开花的植物渐少,但华北八宝、花锚、蓝刺头、紫苞风毛菊、梅花草、狭长花沙参、多歧沙参、华北蓝盆花、小红菊、翠菊、山牛蒡等仍在开花,此时再次登上小海坨梁,就能领略到它们的风采。

小海坨梁上的山牛蒡,从左至右分别摄于2007年7月26日、8月25日和9月5日

3 秋天:野花从山中走来

8月中旬,随着伏天的结束,北京中低海拔山区的野花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在路边的林缘和岩石上,许多喝足了盛夏雨水的野花纷纷绽放出形色各异的花朵,迎候传粉昆虫的光临:花期从6月开始的薄皮木,此时仍在乐此不疲地开放着淡红色漏斗形小花;糙叶败酱和异叶败酱的黄色花朵虽然不及黄豆粒大,但众多小花聚在一起,在岩壁上金黄一片,十分醒目;一丛丛野鸢尾在多石的向阳山坡上或岩石的顶部,开出或粉红或白色带有紫褐色斑纹的大花,向远处的传粉者传递美食的信息。多成片分布的胡枝子、多花胡枝子、杭子梢等,在山坡上、山路旁纷纷伸出开满紫红色蝶形花冠的枝条,使荒山充满生机;河朔荛花虽然不像胡枝子、杭子梢那样成片分布,但满树的长筒形黄色小花盛开时,也能使寂静的灌丛热闹一阵。

薄皮木

野鸢尾

此时到湿润的山谷中探访,又会有一些让人惊喜的发现。在门头沟火村附近的双龙峡,山谷幽深,溪水涌流。8月在溪边的岩壁和林缘的草地上,可以看到被列为北京市保护植物的中华秋海棠和党参花朵的倩影。正在开花的水金凤、旋蒴苣苔、竹叶子、北乌头、篦苞风毛菊、山马兰、薄皮木等也在路边、溪畔时隐时现。

中华秋海棠

党参

水金凤

西山的凤凰岭是秋天观赏山野花的佳境。9月初,从山脚到半山腰,在山路旁的岩石上、草丛中,茜草、鸭跖草、异叶败酱、糙叶败酱、多花胡枝子、杭子梢、河朔荛花、多歧沙参、歪头菜、东亚唐松草、山莴苣、莴苣、大叶铁线莲、卷萼铁线莲、篦苞风毛菊、野鸢尾、白屈菜、藿香、石生蝇子草、齿翅蓼、杠板归、短尾铁线莲、三褶脉紫菀、阴山胡枝子、假贝母、旋蒴苣苔等尽收眼底。如果景区的管理者不排斥野花,它们的生息繁衍将为自然爱好者提供一处美好的“自然课堂”。

9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深山里开花的野花越来越少,但在海拔1000米以上,仍有一些喜欢凉爽干燥和短日环境的野花正值花期。在百花山北坡天高气爽的黄安坨,龙胆科的扁蕾、北方獐牙菜,菊科的旋覆花、风毛菊,蝶形花科的达乌里黄芪,桔梗科的多歧沙参,兰科的绶草,景天科的瓦松等,虽然来自被子植物的几个家庭,但对开花环境因子要求的相似性,使它们在山路旁结成了“山花联盟”。

绶草

北方獐牙菜

达乌里黄芪

许多菊科野花属于短日植物,因此在秋天渐短的日照下异常活跃,在北京郊区的一些浅山地带,三叶鬼针草、鬼针草、甘菊、小红菊、狗娃花等,直到10月中下旬仍在开花。而在平原地区,蒲公英、刺儿菜、阿尔泰狗娃花等甚至能将花期延续到11月初。

除了这些菊科野花外,在平原和浅山地带分布极广的牵牛花(圆叶牵牛和裂叶牵牛)也是秋季野花中的佼佼者,它们不仅花期长,而且花色多变,可高可低,随遇而安,与甘菊、小红菊、阿尔泰狗娃花等菊科野花一起,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秋天。

花色多变的圆叶牵牛

二、如何认知北京野花

当我们在山林原野中见到一种不认识的野花时,往往要驻足观察或拍下影像资料再在手机或电脑的屏幕上观看。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根据已有的知识或工具书上相应植物的比对,找到它们的名称和归属,就初步认识了一种野花。但大自然博大精深,野花的种类繁多,在认识这些野花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因观察不全面,尤其是没有注意到关键部位,再加上欠缺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描述植物的形态术语感到生疏,因而常常无从下手或产生烦恼。因此在认知野花时,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读懂描述植物的形态术语至关重要。

1 形态观察是认知的开始

形态特征是每一种植物个性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观察这种个性的表现入手,再通过个性之间的比较和总结而逐渐认识了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植物。

菊科植物飞廉的茎上有纵条棱和带刺的绿色翅

卫矛科灌木卫矛的枝上有木栓质翅

(1)茎叶的特征不能忽视

在自然界中当我们见到一种植物时,首先要看看它的茎的质地和状态:是乔木、灌木还是草本;如果是不能直立的植物,要区别是缠绕、攀缘还是匍匐生长。此外,还要看茎的形状、颜色以及是否被毛和有刺或翅等特征。例如唇形科、马鞭草科和玄参科的许多草本种类的茎呈方形(四棱形);蔷薇科蔷薇属和悬钩子属植物的茎上有皮刺;菊科野花飞廉的茎上有条棱和带利刺的绿色翅,卫矛科灌木卫矛的枝上有木栓质翅;忍冬科灌木六道木茎干上有六条纵棱。对于某些类群,茎结的形态也十分重要,例如石竹科和蓼科的许多植物具有茎节膨大的特征。

相对于茎来说,叶的形态较为复杂,有互生、对生、轮生、簇生等不同的着生方式,还有单叶和复叶之分,在复叶中又有多种类型,这些往往是鉴别植物时的关键形态。例如:石竹科植物的叶均为对生,而蓼科植物的叶均为互生。具体到一片叶,其形状和边缘的齿或裂复杂多变,就是同一种植物也会有几种叶形和分裂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木本植物来说,外界环境和自身的生长年龄等都可能导致叶片的形态变异,在观察时需多下些功夫。另外,在某些类群中,叶片的脉序、毛被等也往往是识别时较重要的特征,例如禾本科的叶具有平行脉,而伞形科柴胡属植物的叶脉为近于平行的弧形;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银背风毛菊的叶片下面被银白色密绵毛。叶柄相对简单一些,但其形态、上面的附属物及在叶片上的着生方式有时也很关键,例如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叶柄在叶片上盾状着生。托叶在许多植物类群中因早落而在识别时已不起作用,但一些托叶宿存的类群,其形态特征也很重要,例如:蓼科的托叶通常膜质,鞘状或叶状,包茎或贯茎;蝶形花科野豌豆属的托叶多为箭头形。

(2)花的特征是主要观察对象

相对于茎叶等营养器官来说,花和果实受环境和生长时段及年龄影响很小,是形态特征相对稳定的器官,类群和物种的个性表现得最明显,因此是形态观察中最主要的对象。尤其是花,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进程中,为了适应以昆虫为首的多种媒介的异花授粉,演化出了形色各异的花朵类型,使有花植物成为植物界中最为庞大的家族。在认知野花的过程中,花的形态特征往往使初入其门的自然爱好者难以很快掌握。但如果理解了“花为谁开”的科学道理,逐步掌握花与传粉媒介的适应关系,就能较快找到识花规律。

被子植物花的传粉媒介可以分为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两大类。生物媒介主要是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和鸟类以及蝙蝠、鼠类等小型兽类,其中昆虫是最主要的传粉者,在温带地区尤其如此。非生物媒介是气流和水流,在温带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主要是风。因此我们周围常见的被子植物基本可以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两大类。这两类花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别,容易区分。在给被子植物分家时,分类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除个别科外,基本不会混搭。

虫媒花——与传粉昆虫协同进化

虫媒花形态特征的丰富多彩,是在与传粉昆虫协同进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类花一般具有显著的花被,花被色彩较鲜艳,多有蜜腺,一些种类具有香气或其他诱虫气味,以及花期与传粉昆虫活动期同步等适应特征。据统计,虫媒花约占被子植物种类的70%以上,从原始的木兰科到较进化的唇形科、菊科(多数属)、兰科等都是典型的虫媒花家庭。一些因适应昆虫传粉而有些“怪异”的类群,如天南星科、马兜铃科马兜铃属等,都因“怪”而特性明显,易于识别。

虫媒花中花朵由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变化,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形态“变革”。变化后,原本面向大众的花朵变得逐渐“小气了”,特异传粉者的出现,使虫媒花与昆虫的协同进化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最终演化出了兰科花朵与传粉昆虫精准配合、尽善尽美的和谐关系。例如,较原始的罂粟科具有辐射对称花,而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紫堇科则演化为两侧对称花;在单子叶植物(百合纲)中较原始的百合科为辐射对称花,而演化地位最高的兰科则为两侧对称花。

罂粟科野罂粟

紫堇科小药八旦子

百合科山丹

兰科大花杓兰

风媒花——简单实用的追求

风媒花的花被一般很小,不具鲜明的色彩,甚至有些类群花被完全退化,成为无被花;同时也无吸引“媒人”的蜜腺和气味。风媒花花粉的传递是随机的,因此需要散布大量的花粉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为了便于风的传送,花粉粒小而光滑;雄蕊花丝细长,花药大而易于随风摆动。在靠风传粉的植物中,一些较高的树木,往往多花集成易随风晃动、快速散出花粉的柔荑花序;而且落叶树种多选择在早春树叶尚未萌发时开花,以避免因树叶的遮挡而降低传粉的效率。在草本植物中,也有一些家庭主要是由风传送花粉的,出产我们人类主要粮食作物的禾本科,就是最大的风媒传粉家庭。

花序——提高传粉效率的组合

自然界中花朵“孤芳自赏,单打独斗”的现象并不普遍,多数被子植物都选择了将花朵集合成花序的方式面对传粉媒介。花序的类型不多,与各个家庭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而且各类花序之间的联系和演化过程易于理解,尤其在一些科的识别上,花序往往至关重要。例如:十字花科植物普遍具有总状花序;伞形科植物基本为复伞形花序;菊科植物均具有头状花序;五加科植物常为伞形花序;紫草科植物多为聚伞花序;天南星科植物为具有佛焰苞的肉穗花序;许多木本的风媒花类群具有柔荑花序。因此,初学者切忌养成只重视花朵,不注意观察花序的习惯。

(3)果实的特征稳定但较难掌握

种子外由果皮包被而形成果实,是被子植物的重要特征。果实不仅对种子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风、水和动物等生态因子和自身的动力为后代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创造条件。因此,各类被子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也在与生态因子的适应过程中演变得形态纷呈;而且各个类群在适应同一生态因子时,既异曲同工又个性分明,往往令初学者感到不易掌握。但通过持续地观察和比较、总结,尤其与花的特征相联系,找到类群中的共性,就能为认知野花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菊科蒲公英和毛茛科白头翁的果实都靠风传布,但带着果实迎风而飞的毛来源不同,形态也迥异。蒲公英的毛来自变态的花萼,白头翁的毛则来自宿存的花柱。

毛茛科白头翁一朵花(上)和菊科蒲公英头状花序(下)由花到果的发育过程比较

俗话说:春华秋实。温带地区的许多植物,开花后要隔一段时间果实才能成熟,因此我们在野外观察和记录正在开花的植物时,往往见不到发育成熟的果实,造成花与果的形态特征不能同步观察的现象,以至于当我们见到一种果实即将成熟的植物时,与以往已通过对花的观察而熟知的种类对不上号。如此一来,就忽略了果实的特征,使认知不完整。

2 读懂描述植物的形态术语

形态描述是传统植物学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使用的专业语言就是形态术语。到目前为止,植物分类学仍沿袭这种方法,在植物志书、图鉴和手册类文献中都用这种语言解说植物的类群。其实,植物学上的形态术语许多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并不难理解,例如描述叶片形状的术语:椭圆形、卵形、圆形、心形、条形、针形;描述花冠的形态术语:十字形、蝶形、唇形、漏斗形、钟形、坛状等。但也有不少需要根据字面加以引申的形态术语,主要是花序的形态术语和果实的形态术语。其中果实的形态术语最难掌握,好在数量不大,而且一些术语在通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就能查到释义,例如蓇葖果、荚果、角果、蒴果、瘦果、颖果、聚合果等,但缺憾的是,该书对释义中的关键词“心皮”没有解释。作为构成被子植物雌蕊的单位,心皮的数量和组合,对于雌蕊的结构和果实的类型至关重要。因此为了真正了解果实的来历和各类果实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查阅更专业一些的工具书。当然,如果手中有一本大专院校的《植物学》教科书,通用的植物形态术语基本都能找到解释。

花冠的几种类型图解:

十字形花冠

蝶形花冠

唇形花冠

漏斗形花冠

钟形花冠

宽钟形花冠

花序的主要类型图解1.无限花序

总状花序:在花序轴上有多个具近等长花柄的花朵自下而上顺序开放。

毛茛科牛扁

十字花科糖芥

柳叶菜科柳兰

报春花科狼尾花

穗状花序:在一个花序轴上有多个无花柄或近于无花柄的花朵自下而上顺序开放。

蓼科拳蓼

蔷薇科地榆

玄参科穗花马先蒿

苋科青葙

柔荑花序:多为下垂的穗状花序,一般均由单性雄花组成,以适应风传送花粉。

榛科榛

胡桃科胡桃楸

桑科构树

杨柳科中国黄花柳

伞房花序(伞形总状花序):在花序轴上有多个花柄不等长的花,下部花的花柄长,先开,向上花柄渐短,使整个花序的花近于排在一个平面上。

绣球科小花溲疏

蔷薇科杜梨

蔷薇科花楸树(复伞房花序)

伞形花序:着花的花序轴缩至一点,各花的花柄等长,外部的花先开,中部的花后开。

五加科刺五加

百合科野韭

蔷薇科山荆子

复伞形花序:伞形花序的每一个分枝不是形成一朵花,而是再次形成一个伞形花序。

伞形科黑柴胡

伞形科毒芹

伞形科短毛独活

头状花序:花序轴浓缩成较膨大的短轴,凹陷、凸出或扁平状,多朵无柄花生于短轴顶端。

瑞香科狼毒

川续断科华北蓝盆花

菊科翠菊

菊科魁蓟

花序的主要类型图解2.有限花序

聚伞花序:花序轴顶端先行成花,且先开放,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或自中心向周围。这类花序依据花轴分枝不同,又可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一侧分枝)、二歧聚伞花序(对生分枝)、多歧聚伞花序(数个侧枝)和轮伞花序(花序生于对生叶的叶腋、花序轴及花梗极短,呈轮状排列)几种。

紫草科长筒滨紫草(单歧聚伞花序)

石竹科内弯繁缕(二歧聚伞花序)

萝藦科杠柳(二歧聚伞花序)

大戟科乳浆大戟(多歧聚伞花序)

唇形科筋骨草(轮伞花序)

唇形科益母草(轮伞花序)

花序的主要类型图解3.

聚伞圆锥花序:在无限花序轴上由若干聚伞花序分枝形成。

木樨科巧玲花(毛叶丁香)

无患子科栾树

3 科是认识野花的引路者

目前虽然世界上已记录在案的被子植物有25万种左右(不包括栽培变种),但它们所隶属的科却只有383个(克郎奎斯特系统,1981年修订版),具体到一个地方,所拥有的被子植物的科就更少了。因此首先确定一种野花所在的科,查找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按科“索骥”的方法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为以后成为识别植物的“老手”打下了基础。

科是被子植物分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层单位,目前从《中国植物志》到地方植物志及《中国树木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等工具书,都是以科作为单位编制的。科的拉丁文名称familia,即表明它所代表的生物类群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成员间的关系密切,亲如手足。

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和科普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汪劲武在《植物的识别》一书中指出:“如果你发现一种开花的植物,经过现场观察,马上就能判断它是哪一个科的话,说明你有了一定的识别植物的能力。达到这种程度非一日之功,而是不断接触植物,多看多积累的结果。同一个科的植物往往具有一些关键的共同特征,抓住了科的关键特征,识别属、种就省劲些了。” 因此他将“科”比喻为“识别植物的引路者”。

(1)北京野花一些主要科的识别特征

毛茛科:多为草本。叶掌状或羽状分裂,或为一至多回三出复叶。花常两性;整齐;花部分离;萼片和花瓣均为三至多数;雄蕊多数;心皮通常多数,离生,常螺旋排列在突起的花托上。

罂粟科:多为草本,常有乳白色或黄色汁液。叶多互生。花两性,辐射对称;单花顶生或组成花序;萼片2~3,早落;花瓣多为4~6;雄蕊多数;花柱短或无。蒴果瓣裂或顶孔开裂。

紫堇科:草本。茎生叶多互生,常分裂。花两性,两侧对称;通常为总状花序;萼片2,小;花瓣4,2列,外列的有距;雄蕊6,2列。果不开裂或为2瓣裂的蒴果。

石竹科:草本。茎节膨大。单叶对生。花两性;整齐;组成聚伞花序或单生;花瓣4~5;子房上位,1室,特立中央胎座。

蓼科:草本。茎节常膨大。单叶互生,全缘;托叶通常膜质,鞘状或叶状,包茎或贯茎。花多两性;花被花瓣状,裂片3~6;子房上位,1室。果三棱形或凸镜形,包于宿存花被内。

十字花科:多为草本。叶互生。花两性;总状花序;花瓣4,十字形排列;雄蕊6,4长、2短。角果。

绣球科:木本,直立或攀缘状。叶对生或互生,稀轮生。花两性,花瓣4~10;雄蕊五至多数。蒴果,顶部开裂。

景天科:多年生肉质植物。单叶。常为聚伞花序;花两性;4~5基数,辐射对称;花部分离;雄蕊常为花瓣的2倍;心皮分离。蓇葖果。

虎耳草科:草本。叶通常互生。花两性,辐射对称;萼片通常5;花瓣与花萼同数或缺;雄蕊5~10,着生于花瓣上。蒴果。

蔷薇科:叶互生,稀对生。花两性;辐射对称;周位花;花瓣5,分离;雄蕊常多数。

蝶形花科:羽状复叶或三出复叶,稀单叶。花冠两侧对称,蝶形;雄蕊10,常为2体雄蕊:9+1或5+5;心皮1,子房上位,1室,边缘胎座。荚果。

牻牛儿苗科:草本。花两性;花瓣5。蒴果,通常有长喙,室间开裂,成熟时果瓣带种子自基部向上翻卷。

大戟科:常含乳汁。花单性;有花盘或腺体;雌蕊常3心皮合生,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

伞形科:草本。含挥发油。茎有棱。叶互生;羽状分裂或复叶;叶柄基部膨大成鞘状。复伞形花序;花小;5基数。双悬果。

报春花科:草本,常有腺点和白粉。花两性,辐射对称;花冠合瓣;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而对生。蒴果。

旋花科:多为不能直立的草本。花两性,辐射对称;花冠漏斗状或高脚碟状,常具5条瓣中带,冠檐近全缘或5裂。

紫草科:多为草本,常被毛。单叶,茎生叶多互生。多为聚伞花序;花两性,多辐射对称;花冠合瓣,冠檐(4)5裂,喉部或筒部多具5个附属物;雄蕊5。

唇形科:多为草本。有芳香气味。茎四棱形。叶对生。唇形花冠;雄蕊4,2长、2短(二强);或雄蕊2。4小坚果。

龙胆科:草本。叶对生,全缘。聚伞花序或花单生。花两性;花冠合瓣,辐射对称,裂片4~5;雄蕊4~5,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2心皮。蒴果2裂。

萝藦科:草本、藤本或灌木。常具乳汁。叶多对生。多为聚伞花序。花两性;5数;花冠合瓣,具副花冠;雄蕊5,与雌蕊粘合成合蕊柱,花粉粒联合成花粉块;雌蕊由2个分离的心皮组成。果为2个蓇葖;种子有种毛。

葫芦科:草质藤本。有卷须。单叶互生;掌状裂。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冠5裂;雄蕊5或3;子房下位,3心皮合生,1室。瓠果,稀蒴果。

桔梗科:草本。有乳汁。花两性;花冠合瓣,辐射对称,多钟形,裂片5;雄蕊4~6;子房多下位,中轴胎座。蒴果或浆果。

忍冬科:多为灌木。叶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花两性;合瓣,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雄蕊4~5;雌蕊2~5心皮合生,中轴胎座,子房下位。浆果、核果或蒴果。

茄科:多为草本。单叶或羽状复叶,互生。花两性;花冠合瓣,辐射对称,裂片5;雄蕊5,生于花冠筒部;子房上位,中轴胎座。浆果或蒴果。

木樨科:木本。叶对生,很少互生或轮生,单叶或羽状复叶。花辐射对称,多为两性;常组成圆锥花序或聚伞花序;花冠合瓣,4(~12)裂;雄蕊多为2枚;子房上位,2室。

玄参科:多为草本。单叶,多对生。花两性,两侧对称;花冠合瓣,4~5裂;雄蕊生于花冠筒上,多为4,2强,稀2或5;心皮2,中轴胎座。蒴果。

菊科:多为草本。头状花序单生或再排成各类花序;花萼退化,常变态成毛状、刺毛状或鳞片状;雄蕊5,聚药雄蕊;心皮2,合生,子房下位,1室,1胚珠。果为连萼瘦果。

天南星科:草本或木质藤本。有根状茎或块茎。花小,排成肉穗花序,外包佛焰苞。果实通常为浆果。

百合科:通常为草本。具地下茎。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被6片,2轮排列,花瓣状;雄蕊6,2轮;雌蕊心皮3,合生,中轴胎座。蒴果或浆果。

兰科:草本。单叶互生。花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外轮3片为萼片;内轮两侧的为花瓣,中央一片特化为唇瓣,内有(或无)蜜腺;雄蕊和雌蕊的花柱及柱头合生成蕊柱;花粉常结合为花粉块。蒴果。种子小,无胚乳。

禾本科:地上茎有显著的节和节间。单叶互生,2列;每一叶分为叶鞘、叶片和叶舌三部分;叶片具平行脉。花序以小穗为基本单位。颖果。

有了这些科的主要识别特征,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定的路径,帮助绝大多数北京野花找到它们的家门。

参考阅读 科的划分因分类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自然分类系统是19世纪生物进化论建立后产生的,学者们力图以此客观反映生物界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顺序。但由于研究者的认识角度和所依据的论据不同,分类系统之间有所差异。下面是现代几个主要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1892年编制,1897—1915年正式发表,1964年修订的被子植物门包括:2纲,62目,343科。哈钦松系统,1926—1934年发表,1959年修订的被子植物门包括:2纲,111目,411科。塔赫他间系统,1942年发表,1954年起多次修订,1997年修订的被子植物门包括:2纲,17亚纲,71超目,232目,591科。克郎奎斯特系统,1957年发表,1981年修订的被子植物门包括:2纲,11亚纲,83目,383科。

在这些分类系统中,科的数量有很大差别,初学者往往搞不清楚:为什么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植物分类工具书中会隶属于不同的科。例如北京常见的大花溲疏,在《中国植物志》《北京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书中属于虎耳草科,而在《中国树木志》中则属于山梅花科。如果再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原本属于虎耳草科的溲疏属、山梅花属、绣球属、茶藨子属等,在《中国树木志》中都另立门户,被提升为山梅花科、绣球科、茶藨子(醋栗)科。其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植物志》等书是依据恩格勒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编制的;而《中国树木志》则依据的是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这种因分类系统而异的现象,不仅表现在科这个分类阶层上,其他阶层亦有所差异。

(2)寻找北京野花家门的路径

在分类学上,利用检索表查找植物由来已久,它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形态特征比对的方法,逐级缩小范围,最终找到检索目标所在的类群。但一些工具书中编制的植物检索表,对于非专业人群来说检索起来往往有一定难度。因为编制检索表的人并不知道查表人都掌握了哪些植物的形态特征,他们所选取的是植物标本馆中标本上所有能够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有些特征甚至超出了标本的范围,对于只凭现场观察、记录和影像资料识别植物的初学者和业余爱好者来说,检索的过程很难圆满完成。下面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几种查找北京野花主要科的路径。

第一种方法:首先根据茎的最基本特征——草本和木本,分为两条路线查找;再根据叶的着生方式——互生、对生和轮生,分别进入第二级分支路线;然后根据花和花序的形态及果实的特征再次分支……最后找到野花所在的科。这种查找方法所需要的形态特征,在上面所介绍的北京野花主要科的识别特征中,已基本包含。

第二种方法:对于花、花序和果实特征突出或特有的一些科,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方便快捷地查找。例如:蝶形花科——两侧对称的蝶形花冠,结荚果;蔷薇科——5个花瓣辐射对称,雄蕊数量较多,周位花;十字花科——总状花序,花瓣4枚,雄蕊6枚,且4长2短;菊科——具有具总苞的头状花序,雄蕊5,花药聚合;伞形科——具有复伞形花序,花小,5基数;天南星科——具有佛焰苞的肉穗花序;百合科——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被6片,同形,两轮排列,雄蕊6枚;兰科——花两侧对称,花瓣中的一枚特化为唇瓣。如果通过上述的快捷方法没有找到野花所隶属的科,可以排除这些科后再按第一种方法在其他科中继续查找,范围就缩小了不少。

蔷薇科欧李(示周位花)

十字花科二月蓝

蝶形花科红花锦鸡儿

天南星科一把伞南星

百合科有斑百合

兰科二叶舌唇兰

第三种方法:花冠相似特征归类查找法。例如将辐射对称花和两侧对称花分为两大类,在辐射对称花中将5数花和非5数花分成两类,在两侧对称花中再将唇形花冠和非唇形花冠分为两类,然后再根据其他特征逐一查找。

总之,由于北京的地域有限,野生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又有《北京植物志》等工具书所记载的本地植物资源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成为识别北京野花的高手指日可待。

4 野花名称中的认知信息

在野花的认知过程中,植物的名称也是十分有用的信息源,一些在现场不易观察到的信息,也可以在野花的名称中得到。

(1)形态特征的信息

根据植物外观的形象给植物命名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地方俗名中,例如:点地梅、榆叶梅、金莲花、金露梅、银露梅、石竹、玉竹、风毛菊、手参、白头翁、柳穿鱼、狼尾花、狗尾草、舞鹤草、蛇莓、蝙蝠葛、老鹳草、乌头、雀儿舌头、鹿蹄草、花锚、耧斗菜、宝铎草、铃兰、风铃草、杓兰、重楼等等。这些名称都来自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包含了其他生物、用具、星座、建筑……可谓雅俗共赏,充分表现出命名者的智慧。当人们与这些野花晤面时,其名称所表达的灵动信息,不仅愉悦了观察者的心灵,也加深了对名称所表达的野花形象的记忆,有些名称细细咀嚼起来很有味道。在一些由植物学家赋予的名称中,形态特征想象的成分少,一般较直白,而且多与属的中文名称组合,例如:大花杓兰、紫点杓兰、二叶舌唇兰、双花黄堇菜、裂叶堇菜、斑叶堇菜、大叶铁线莲、黄花铁线莲、黄花油点草、紫斑风铃草、有斑百合、叉歧繁缕、白花碎米荠、紫花碎米荠、二色棘豆、毛蕊老鹳草、穗花马先蒿、红纹马先蒿、泡囊草、白苞筋骨草、雪白委陵菜、紫苞风毛菊、银背风毛菊、篦齿风毛菊、三裂绣线菊、三叶鬼针草、狭叶珍珠菜、狭叶红景天、细叶沙参、细叶小檗、槭叶铁线莲、轮叶贝母、抱茎苦荬菜、短茎马先蒿等,都反映出物种的某些显著的形态特征,在识别野花时十分有用。

(2)产地和生境的信息

在植物的名称中,冠以模式种产地的地名或分布地域的范围,在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中都很常见,例如:北京野花中的中国马先蒿、华马先蒿、中华秋海棠、北京假报春、北京丁香、北京黄芩、北京锦鸡儿、百花山花楸、雾灵沙参、五台忍冬、五台金腰、太行铁线莲、党参、祁州漏芦、华北耧斗菜、华北大黄、华北蓝盆花、华北八宝、华北乌头、华北马先蒿、华北忍冬、华北白前、秦艽、热河黄精、蒙古绣线菊、蒙古荚蒾、西伯利亚远志、阴山胡枝子、达乌里黄芪、达乌里龙胆、兴安升麻、兴安白芷、贝加尔唐松草、东亚唐松草、阿尔泰狗娃花、北乌头、北马兜铃、北鱼黄草、北重楼、北方獐牙菜等。在植物的名称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物种的生境信息,例如水毛茛、水金凤、水杨梅、泽芹、水芹、河朔荛花、山蚂蚱草、山牛蒡、山野豌豆、山刺玫、山莴苣、山马兰、照山白、石沙参、石生蝇子草、岩生报春、岩青兰、林荫千里光、荫生鼠尾草、林繁缕、林泽兰、藓生马先蒿、田旋花、通泉草等。这些信息对于了解野花的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利用野花资源有很大帮助。

(3)资源价值的信息

在野花野草中,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些植物的名称中就反映出其药用取向,例如:接骨木、续断、白首乌、活血丹、透骨草、鹿药等;而更多的中文名称则来自历代文献中的草药名或与其相关的名称,例如黄芩、黄精、秦艽、党参、藿香、益母草、兴安白芷(白芷)、短毛独活(独活)、黑柴胡(柴胡)、刺五加(五加)、曼陀罗、杠板归、地黄、苍术、款冬、五味子、北马兜铃(马兜铃)、北乌头(乌头)、华北大黄(大黄)、青葙、龙牙草、苦参、葛藤、徐长卿、刘寄奴、天南星、掌叶半夏(半夏)等。有些野花的名称带有香字,说明其体内含有芳香化学成分,例如:香青兰、百里香、藿香、香薷、木本香薷、暴马丁香、香青等。有的名称还反映出一些植物不易被观察到的物质和应用价值,例如败酱科的野花糙叶败酱、异叶败酱等,表现出其根部具有产生腐败酱味的化学物质;菊科植物鳢肠,表明其体内含有似鳢鱼(又称黑鱼)肠子样的黑色汁液;茜草科的茜草名称表明其根部黄赤色,可制作红色染料。

(4)不可取用的信息

由于植物名称的确定并无一定的准则,地方俗名中有时鱼龙混杂,出现了一些不可取或不准确的信息,尤其表现在食用上。例如罂粟科植物白屈菜,全草含白屈菜碱等多种有毒物质,鲜食会引起中毒,不可因其名称中的“菜”字而盲目食用;百合科植物小黄花菜、北黄花菜,可以做黄花菜食用,但全株含秋水仙碱等多种有毒物质,要经过晾晒和蒸煮后才可食用,切不可鲜食;百合科植物藜芦,在有些产地被称为山葱,由于全株有剧毒,食用少量后即可引起严重中毒,以至死亡;毛茛科植物茴茴蒜,全草有毒,食用后会引起较严重的胃肠反应。在北京野花中还有一些名称中带有“菜”字的种类,例如:菊科中几种被俗称为“苦菜”的野花和堇菜科的各种堇菜。见到它们,不能随意因“菜”而起食欲。野生植物为了自身的安全,防御措施普遍存在;再说,随意采挖野菜和草药,不仅对野生植物本身造成伤害,也会破坏自然环境的和谐。

罂粟科白屈菜

百合科小黄花菜

百合科藜芦(又俗称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