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有无形象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冲虚,而它的实用从未盈满。渊深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虚灵啊,好像是无却实有。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是出现在上帝之先。

[释文] 这章讲的是道体与道用。道的冲虚,说的是道的体;而用之不盈,则是道的实用。这种关系,其实涉及两种情形:一是一般意义上的体用关系,如物体之体、物体之用;二是本体的体,本体的用。虽然都可以体用来说,但意义迥然相异。在第一种情形下,凡是物体、器物,皆有其功用,如第十一章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陶质的器皿、开门户的房屋,都算是器物、实物,这是它们的实体;而这器物、实体的空虚之处,就是它们的功用。所以说,凡有一物之体就有这物的功用。但是,作为道的本体和它的用,则抽象玄妙,它的体是冲虚不实的,它的用则是实在的,之所以“用之不盈”,就因为它的体是冲虚的,似乎任凭你往里面填东西,永远也不会盈满。这里当然是比喻的方式,也如同说,道能生万物,也就能容得下万物。

“渊兮,似万物之宗”,是在描述道与物的关系。渊之深,足以生养、包纳万物,好像它就是万物的宗主。在描述道与物的关系时,也就表达了道是一个境域、境界,在这个境域、境界里面,没有什么不接受道的长养。“湛兮,似或存”[3],是描述道的存在样式或状态,似乎是虚无,其实是实有,虚无是表达无所不在、无所不入,实有是表达它是真实的存在,只是看不见而已。这也如同第一章讲的那样,无与有,其实都是玄,都是道的存在方式。由于老子所描述的道具有这两个方面,故而后人在理解“道”的时候,容易各执一端,有的人从实有方面(如元气),有的人从虚无与抽象方面。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从时间关系上描述“道”。“谁之子”,有两种理解,一是把“子”理解为“似”,[4]也就是说,我不知道这个“道”似谁;二是我不知道“道”是怎么产生的,依照常识,什么事物都是有生有灭,都是产生出来的,那么道呢?“象帝之先”[5],“象”在这里也是“似”的意思,与“似万物之宗”“似或存”相近。“帝”,古今多理解为“天帝”。[6]依老子的意思,这个道似乎在天帝之先就存在了。老子这里既设问、又自答的方式值得玩味。依照常识设问,回答却是非常识的,常识的要求是无论什么都有生灭,都是某人、某物之“子”,但“道”却存在于生灭之外,它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为何要用“似”“似或”“象”呢?这种语气表达的是不甚肯定的意思,老子是否不肯定?其实是肯定的,只是两个因素使老子采取了这种语气:一是表达的对象是“道”,而非具体的物,所以不能够用“是”“乃”等直言判断句式,而只能采用描述的语言,而描述就只能用“似”“或”和“象”了;[7]二是老子把自己摆在一个“道”的描述者的位置,他只是述道者,并没有说“我”“吾”就是道,这与《老子想尔注》把“我”“吾”理解为道的态度是不同的。

道体与道用的关系,以描述的语言表达虽然不够清晰准确,但符合对象以及这种关系的实际。由此也滋生了对这种关系的无限想象和推测。在这段话里,道既是“用之而不盈”,那么道应当是一种境域与境界;道既是“万物之宗”,那么道应当是万物的生成者;道既是“似或存”,那么道既是有,也是无;道既是“象帝之先”,那么它应当是一个久远的存在,它与万物之间有时间关系。这些关系说到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成关系;一个是体现关系。对于前一个关系,老子说得比较透彻;对于第二个关系,庄子说得透彻一些。如《齐物论》里说“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天地》里说“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天道》里说“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知北游》里面有一段东郭子与庄子的对话,更清楚而形象地表达了道的普遍存在。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

“人们平常所说的‘道’,在哪里啊?”

庄子回答:

“无所不在。”

“请说说在哪里。”东郭子想要庄子说得具体些。

庄子说:

“在蝼蚁那里。”

东郭子感到困惑,又问:

“为什么那么低下?”

庄子则不理会东郭子,继续说:

“在稊稗那里。”

“为什么更低下了?”

“在瓦甓那里。”

“为什么越来越低下了?”东郭子更不解了。

“在屎溺那里。”

东郭子不再问下去,干脆不吭声了。看到东郭子这样子,庄子这才回过头来对他说:

“先生刚才问道,没有问到实质。主管市场的官员正获向负责屠宰的吏卒问如何才知道猪的肥瘦,吏卒用脚踩了踩猪的腿就知道了,说什么‘越是下部越知猪的肥瘦’。您只是不要说一定有某种东西是逃于道的。至道是这样的,至道之言也是这样的。周、遍、咸,这三者名称相异,其实相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庄子之所以在回答东郭子的问道时,把道的存在往低贱的东西上说,就是想表明,既然道存在于蝼蚁、稊稗、瓦甓、屎溺当中,那就没有什么东西道不存在其中了,这正好体现了道的周延、普遍与圆成。

[1] 河上、王弼、傅奕、帛书本、景龙本个别字略异,如河上本用“渊乎”,景龙本用“用之久不盈”,帛书本“兮”作“呵”,这里采王弼本。

[2]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句与第五十六章重叠,陈鼓应认为:“这四句疑是五十六章错简重出,因上句‘渊兮似万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相对文。”(《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71、72页。以下引注省略出版社及其年月,只注页码)从之,此处不解释。

[3] 朱谦之《老子校释》引:“‘湛,《说文》:没也。’《小尔雅·广诂》:‘没,无也。’此云‘湛常存’,言其虚灵不眛,似无而实有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21页。以下引注省略出版社及其年月,只注页码)

[4] 朱谦之《老子校释》:“《广雅释言》‘子,似也。’‘吾不知谁之子’,即吾不知谁似也,语意已足。此段意谓神耶帝耶?此世所称生杀之主,而道独居其先。道者疑似之间,若不知其谁子;然而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也。”(第21页)

[5] 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吾不知道所从生,明道非生,法故无父。道者似存乎帝先尔。帝者,生物之主。象,似也。”陈鼓应认为:“‘象帝之先’的‘象’,可有两种解释,其一,可释为‘命名’、称呼。其二,‘象’释为比拟、比喻。”(《老子注译及评介》,第72页)

[6] 河上公、王弼,以及高亨等皆理解为“天帝”。刘笑敢进而分辨了“天帝”与“上帝”的区别,认为“天帝”不同于“上帝”,只有老子所说的“道”,才能与“上帝”接近。(见《老子古今》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以下引注省略出版社及其年月,只注页码)

[7] 刘笑敢认为:“宇宙之根本不是任何具体存在,不可能以确切的语言来描述,因此疑似之词反而是最准确或最恰当的。”(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