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灵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魔幻词语,灵知载体
——“浪漫主义”概念辨析

引言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常常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其最狭隘的意义,同德国“早期浪漫派”(Fruhromantik)相联系,特指1796年至1802年间一个作家诗人群体、一份文化杂志及其文学实践、诗学风格与批评主张。这个作家群体后世称之为“耶拿浪漫派”,其领袖人物乃是施莱格尔兄弟——兄长奥古斯特和弟弟弗里德里希,成员包括奥古斯特的妻子卡洛琳娜(Caroline),弗里德里希的妻子多萝台娅(Dorothea),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作家蒂克,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哲学家谢林。他们携手支撑的杂志是施莱格尔兄弟所创办的《雅典娜神殿》(Athenäum),以断简残篇的书写方式,汇通诗、史、思,催生浪漫诗风,建构小说文体,缔造文学观念,展开实践批评。本雅明的名篇《德国悲剧的起源》(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之开篇,就回荡着早期浪漫派的精神,延续着其诗学的问题意识。早期浪漫派行年短暂,但意气风发,颇具文学革命气象,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伟大而苦难的19世纪欧洲的精神品格。

浪漫主义究竟起源于何处?肇始于何时?从18世纪末至今,学界可谓聚讼纷争,无以定论。德国早期浪漫派的精神领袖施莱格尔兄弟,以及将德国浪漫精神举荐给法国的斯太尔夫人,大体上都相信浪漫主义起源于罗曼语国家,据说它粗头乱服,野性难驯,崇尚古朴,弃绝当前,或者干脆就是经过乔装修饰的普罗旺斯游吟诗人的诗歌,将女性提升到神性的高度,而把情欲提升为爱本身。宗教文化史家勒南断定浪漫主义起源于凯尔特语国家,而帕里斯以为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是它的原乡。塞埃(Seillière)将浪漫主义直接追溯到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和托名的狄奥尼修斯神秘主义学说的融混,纳德勒(JosephNadler)说它是客居易北河和尼蒙地区的德意志人的乡愁,思念原乡,追怀古老的中部德国,令这些浪游者和殖民者忧伤成疾,结想成梦。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艾辛多夫(Eichendorff)说浪漫主义乃是新教徒对荣耀不再的天主教会的怀旧。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则说,即便经历过流亡与客居,也不一定有浪漫情感,所以浪漫主义是灵魂自我游戏而获得的神秘无言的欢愉。埃纳尔(JosephAynard)说,浪漫主义是指向他者而非指向自己的爱,是一种对抗权力意志的意愿。默里(MiddletonMurry)说莎士比亚本质上就是浪漫主义者,卢梭以后的伟大作家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浪漫主义者。[1]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奇出语惊人,断定浪漫主义从抽象走向幻灭,表征着内心的失败。面对自身和世界,浪漫主义者变得令人怀疑,令人失望和残酷,只留下奢侈享乐和辛酸苦难、悲恸与冷嘲,以及一堆美丽模糊的混合物。[2]

从语源角度看,“浪漫”与罗曼语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罗曼语乃是大众化的通俗语言,相对于教士阶层的拉丁语。用低俗罗曼语写成的文学作品、文学形式、文学体裁,便被称之为“romant”“romanze”,以及“romancero”。17世纪,“romantique”“romantick”和“romantisch”首先出现在英国,然后出现在德国,常常带有贬义,甚至有道德上谴责之意,指那种莫焉下流、不由正道而必须被摈弃的东西。也就是说,此类文学当被抛弃在现代之前的黑暗之中。因为,它是那些不可思议的奇迹,难以置信的骑士传说,狂放无羁的情感,过分伸张的魔性。施莱格尔称《堂吉诃德》乃是浪漫风格的原型,随后几乎成了陈词滥调。夏多布里昂则称浪漫主义是一种神秘激情的哲学,17世纪和18世纪的瑞士批评家称浪漫主义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多少蕴涵着那么一点点肯定的含义。但是,如果将“浪漫”一词放回到17、18世纪的宏大理论脉络之中,我们就不难看到,这个术语、这个文学体裁、这种诗学风格、这种批评形式的历史同现代、理性、世俗化及其相关哲学假设,还有趣味、判断标准、审美文化,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3]这种复杂的关系,甚至汇入了思想史、批评史以及政治观念史的语境之中,成为跨学科考察的对象。

[1] 参见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 卢卡奇:《小说理论》,燕宏远、李怀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10页。

[3]Philippe Lacou-Labarthe&Jean-Luc Nancy,The Literary Absolute: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German Romanticism,trans,P.Barnard and C.Lester,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8,p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