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是航天事业的生命线
(总序)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昉始60周年。回溯甲子历程,总结经验,评估现状,瞻望未来,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参考价值。
“两弹一星”工程是由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亲自决策、领导和指挥并迅速取得成功的伟大科学事业,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足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媲美,永垂史册。回想60年前,新中国百业待兴,工业落后,人才奇缺,“一穷二白”,中央毅然作出发展原子能和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并迅速组织实施。十年基本成功,廿年实现了战略目标,一举改变了国家面貌和国人心态。重温史实简录,仍然令人心潮澎湃。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的报告和建议后,决定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指定陈云副总理、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薄一波兼“三办”主任,指导并组织实施。1956年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宋任穷上将任部长,刘杰任常务副部长,负责发展原子能事业。1956年3月,陈毅副总理主持科学规划委员会,各部门领导人和500多位科学家参加。《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原子能、导弹、计算机、无线通信、自动化等现代科技为主的12个重点领域,57项重大任务,6项紧急措施。6月14日,毛主席批准实施。1956年3月14日周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采纳钱学森的提议,决定成立国防航空工业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下设第五局——火箭导弹局。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讲话,他宣布:“今后我们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6年10月8日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制火箭导弹,钱学森任院长。
1956年8月17日,李富春副总理率团去莫斯科签署《关于苏联为中国建立原子能工业提供技术援助协定》。1957年9月,聂荣臻副总理率团访苏,签署《新技术援助协定》。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83.6千克。1958年1月31日,美国发射首颗卫星,重8.22千克。1957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试验靶场,由炮兵司令陈锡联上将主持勘察选点。调驻朝鲜的志愿军20兵团负责组建试验基地,兵团副司令孙继先中将任基地司令员。由解放军第三兵团组建原子能试验基地,兵团参谋长张蕴钰任基地司令员。
1958年五院决定仿制苏制PG2火箭(德国VG2改进型,代号“1059”,后定名东风1号,射程500千米)。
1960年11月5日国产东风1号导弹试飞成功。
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7月16日,苏联照会中国政府,毁约断援,8月撤回全部专家,带走所有资料。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年代,“两弹一星”计划处于危难之中。“大跃进”失败,三年灾荒,全国吃不饱,西方封锁禁运,赫鲁晓夫变脸,落井下石。中国彻底改变了“一边倒”的政策,经济建设和“两弹一星”进入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的新时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央批准了聂荣臻1961年提出的《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毛主席批示:“在科学研究中,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仍应抓紧进行,不能放松或下马。”周总理呼唤:我们有共同信念,一定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造出“两弹一星”。钱学森向聂荣臻表示:我们五院的同志一定会在苏联撤走专家的压力面前挺直腰杆,自力更生,建立起自己的导弹事业;请聂荣臻转告中央放心,苏联压不倒我们。二机部宋任穷部长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只能完全、彻底自己干。”
1960年11月5日、12月6日、12月16日,苏联专家撤走一个月后,完全由中国生产的“1059”火箭(东风一号)三次发射成功,射程550千米。1962年11月,刘少奇主席宣布成立中央专委会,领导“两弹一星”研制,周总理任主任。1963年春,五院组织3000人大讨论,制定《地地导弹发展途径》,提出“八年四弹”的研制计划:东风二号(中近程,射程1000千米)、东风三号(中程,射程2500千米)、东风四号(中远程,射程5000千米)、东风五号(洲际,射程9000~10000千米)。中科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任组长,制定星际航行长远规划。钱学森建议中央把人造卫星列入计划。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靶场试飞成功。1964年10月16日新华社公报: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胜利。1966年10月27日,聂荣臻元帅主持了两弹结合实验,用东风二号甲运载原子弹靶爆成功。196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战略导弹新兵种——第二炮兵。
1966年中央专委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新五院),研制卫星、飞船,钱学森兼院长。1967年5月26日东风三号试飞成功,射程2500千米。开始研制东风四号,加第三级称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用以发射卫星。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的氢弹爆炸成功,当量达到330万吨TNT.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而美国为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5年6个月,法国8年6个月。
1967年,自行设计的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定型列装。9月8日击落美国的高空侦察机。
1970年1月,东风四号试飞成功,射程5000千米。
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173千克,超过美、苏首星。
1970年12月,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下水。
1975年11月,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向南太平洋发射成功,射程9000千米。5月9日新华社受权公告,中国于5月12日至6月10日进行运载火箭试验,落区以171°33′E、7°05′S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公海上。5月8日,海军第一副司令刘导生中将率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越过赤道,进入靶区,圆满完成警戒、观测、打捞弹头任务。这是中国人第二次越过赤道。第一次越过赤道是500年前的明初郑和船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
在西方封锁禁运、苏联毁约断援、国内“一穷二白”的情势下,我们完全、彻底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用了25年就完成了“两弹一星”的战略任务,突破了尖端高技术,建立了现代战略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国家的安全环境,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扫国人百年悲啸的心态,树立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诚如钱学森先生尝说:“这种大科学事业,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一切成就要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续篇,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气壮山河的革命气魄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周总理及聂荣臻、张爱萍、刘亚楼、宋任穷、王秉璋等开国将领们直接领导和精心指挥的战果。人民解放军成千上万卓有战功的各级指挥员转战“两弹一星”,成为组织指挥、科学实验、试制生产、后勤保障和靶场试验的坚强领导骨干。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为科技救国负笈求学欧美或国内高校的学贤学长们,是攻克“两弹一星”、奠基原子能和航天事业各条战线上的科技主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21位是欧美归学。科学主帅钱学森于1935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1936年—1955年誉满美欧,1955年10月回国;钱三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年—1948年卓越于欧法,1948年5月回国。故“两弹一星”也是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振兴中华百年奋斗的盛举。
数代中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和职工们,世代相接,天年相续,继承前志,不断把中国航天事业推向高潮。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首次太空飞行,2013年12月2日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首次登月,开启了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新时代。
回稽“两弹一星”的经历和近年原子能和航天事业的迅速进步,不难看到:中央的英明决策、科技界的自主创新、各条战线的协同合作和系统工程科学管理是大科学事业和战略产业的制胜法宝。自主创新一直是决定中国航天事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在西方制裁封锁、苏联毁约断援的形势下,彻底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智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10年突破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20年取得完全胜利。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禀赋。在世界高新技术和现代科学成就面前踌躇嗫嚅、裹足不前是没有根据的。中央提出创新发展战略,把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推广到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壮举,在国力提升、全民科教水平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新局势下,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新成就。
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批准,从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全民纪念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航天日”的设立,对激励全民族创新精神,普及航天科学知识,建设航天强国,意义深远。
自主创新是“两弹一星”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只要坚持传承,继续奋斗,代代创新,一个繁荣富强的科技强国正在喷薄欲出,指年可待。
(宋健 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科委主任、
国务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