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汇报提纲[1]

努力做到“接地气”,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又能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

我汇报一下新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进展情况,主要讲四点。

(一)在语文教材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教材启动编写,我们就一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将其作为具体的编写内容加以落实。关键在于价值观如何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化为语文的“血肉”,而不是穿靴戴帽。新编语文教材努力做好价值观的“整体渗透”。这个“整体”,是指全部,目的是让语文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内容,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并自然地体现在课文选择、习题设计等方面。比如,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这次设计做了很大改进。课前先布置预习,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并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要求学生上课之前先问问自己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这就调动了学生学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且把这篇革命的经典重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让学生在了解白求恩的同时,也初步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这样,思路就拓宽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只体现在革命传统课文(这方面保留和增加很多,约占全部课文的11%)的设计中,也渗透到其他类型的课文中。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要求讨论诸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句。这样,语文学习就和修身明志结合起来了。再举一例,《动物趣谈》一课,是科普作品,讲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如何聚精会神地观察动物行为,是很有理趣、很幽默的文章。教材把领略这篇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如何观察事物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又引导学生去感受科学家专注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追求科学真理本身所具有的特别的乐趣。这就把语文素养和精神熏陶融合起来了。我在济南一所中学听过老师讲这篇课文,学生兴致非常高,效果很好。教材让核心价值观“整体渗透”,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很自然地得到提升。这是第一点。

(二)努力做到“接地气”,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又能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

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我们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好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同时,又实事求是,正视某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偏向。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现在备课很容易,都在依赖网络获取课件,结果就是彼此“克隆”,大同小异,模式化。语文课上得很琐碎、技术化。老是这一套,学生很腻味,当然也就不喜欢语文。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比如,在课型上做了更明确的区分,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课。“教读”课老师讲得多一点,精一点,主要就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就是让学生使用“教读”课给的方法,更加自主地阅读,教师不必精讲。“自读”课文还专门设置了导读和旁批,引发学生涵泳体味。教材有意区分课型的功能,也是为了纠正目前语文教学过分精读精讲的僵化状况。

现在的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读书太少。课内读得少,课外读得也少,主要是应对考试,“题海战术”。中学毕业了,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书,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针对这一状况,新编语文教材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学语文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教材特别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比如小学一年级,六七岁孩子还不认字,就先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读故事、童话、童谣等,以激发读书兴趣来开蒙。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几乎每一课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切都是指向“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最近我到安徽阜阳、河南郑州等地,和一线老师交流,介绍了新编教材这些编法,得到一致的肯定,他们都希望能在应对考试和提倡读书、实施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拯救”语文,也才谈得上语文素养、语文教育。

(三)“守正创新”,继承和吸收中外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

教材需要创新,但创新不是颠覆,要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这次语文教材编写启动阶段,我们做了一项细致的工作,就是对现行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普查和专题研究。比如人教版现行的语文教材,哪些方面可以继承吸收,哪些方面应当视为教训,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础之一。此外,编写组部分成员还参与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是百年教科书编写的历史研究,对民国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有认真的清理总结,有些好的经验吸收到新编的教材中。比如新编小学语文增加了很多童谣、儿歌,能激发孩子对汉语音韵节奏的感觉,提升学语文的兴趣,有些素材就是从民国国文课本中取来的。新编教材还特别注重“编研结合”,对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四)吸收专家意见,完善教材编写。

下面再简要说明对两次座谈会意见及100位特级教师审读意见的处理情况。针对这些意见,编写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分门别类进行了认真处理。这些意见中有不少意见是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我们一一做了吸收。比如胡适《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一篇,有专家认为“内容和文字都比较平淡”,现在已经调整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又如有专家认为,课文的预习、自读课中的“自读提示”和旁批有很多是结论性的解读,会限制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虽然原来的内容很多都是提示性的,但考虑到专家们的意见,编写组再次考察所有内容,尽可能增加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提示,避免结论式呈现,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意见或者因为对内容的理解有偏差,或者只是一家之言,带有较浓的个性色彩,编写组未予采纳。比如有专家认为“《台阶》一文是宣传‘恶俗竞争心态’”,这个结论需要斟酌。有些意见可能是因为没有看到全部教材,对编写意图不够清楚而形成的,我们也一一做了回复。比如有关口语交际的问题,我们在八、九年级已经做了专题安排。

语文是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关注度高,也常常饱受批评。接受新编语文教材这个任务,我们如履薄冰,最怕出现硬伤,也最怕违背课标精神,这方面我们下功夫也很多。欣慰的是,最近请100位一线的特级教师提意见,他们都还比较肯定,没有发现“硬伤”。但我们不敢懈怠,要小心细致,确保质量。

经过三年半的努力,反复修改打磨,我认为小学和初中语文起始年级教材已经比较成熟,希望中央能批准投入使用,或者先在部分地区试用。让一线教学的实践来检验和充实这套教材,不断修订,逐步完善。

[1] 2015年8月31日笔者以总主编身份向中央汇报部编语文教材编写情况,本文为汇报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