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与传奇:清末民初小说内外的女学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英雌”的起落

何谓“英雌”?简言之,“英雌”即指女英雄。从构词方式上看,它与“英雄”对举。在清末民初,“英雌”曾高频率、大规模地出现在报刊乃至小说作品中,成为醒目的文化思潮。

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并不缺少女英雄形象。进入20世纪,随着国族危机的加深,时人对女英雄的呼唤愈加热烈。历史上的女豪杰几乎悉数重现于当时的报刊上,如高燮歌咏中国的奇伟女性,便包括花木兰、红线、聂隐娘、梁红玉、秦良玉、沈云英、李成栋妾、杨娥等有名或不那么著名的女子。花木兰的赞语为:“特缘民族完天职,万古英雌一木兰。”[1]同样,西风东渐下,可供女界追摹的“英雌”典范,除了中国古代女豪杰的历史重构,还包括国外的女英雄。曾有人对“世界十二女杰”一一礼赞,其咏罗兰夫人曰:“绿窗少女鬓慵梳,惯读英雄奇遇书。绝世才夸檄托达,断头台上志难舒。”[2]如果女子人人都能以中外女豪杰为师,“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3],那么一个崭新的国家将指日可待。“女学既兴女权盛,雌风吹动革命潮”,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要革命者、建设者的国度,即是高燮心中呼之欲出的“女中华”。[4]

关于晚清的“英雌”思潮,夏晓虹早在1995年即撰文详细考察[5],目前学界最重要的成果是李奇志的专著《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6]。在本章中,我将以女学生为考察中心。这一研究对象的框定,除了论题的限制外,还基于以下考虑:女学生或具有新式教育背景的女性是“英雌”的主力军,她们所承载的想象与批评代表着时人对“尚武”与追求女权的新女性的主要态度;从时间上看,民国后“英雌”的指称有泛化的倾向,今天将目光聚焦于女学生,可以透过诸种社会现象,寻出“英雌”流变的脉络和问题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