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红色血脉[1]
从历史的大视野看,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两条具有中国特色道路的历史交汇处形成的,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理念和实践的统一。既是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伟大思想结晶,同时又包含着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的胚胎和“基因”。六十多年来,西柏坡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极具生命力的精神积淀,作为一种文化血脉,涵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执政信念,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情感深处和认知世界,至今仍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西柏坡精神由此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血脉和重要元素。
一、西柏坡精神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基因”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短短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打碎一个旧中国、筹划一个新中国的创举,使中国社会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和平、从革命到建设的三大历史性转折,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决定性环节。中国共产党在一个普通山村何以能创造出如此的辉煌?这缘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及其由此培育出的西柏坡精神,缘于当时军民对主流价值观的信奉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产生于中国革命转折过程中的西柏坡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人民参政的民主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一具有突出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西柏坡精神有着鲜明的价值基点:它是立足于中国社会转折关头的智慧和勇敢,是立足于取得巨大胜利之后的理智和警觉,是立足于建立一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民意的新中国的探索和创新。由此升华而成的则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与斗争中形成的靠拼搏赢得胜利、靠团结凝聚力量、靠创新走向未来以及不懈“赶考”、主动迎战的崇高价值理念。
西柏坡精神中这些固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实践的理论创造和思想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它凝聚着全党全军全民强烈的保家卫国的精神气概和变革旧中国的开拓创新的勇敢和智慧,其中蕴含着明确的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天然地具有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和内在基因,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不可能凭空而成,它遵循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依托特定的思想前提,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环境中,继承和提炼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革命精神,而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时代发展的价值诉求。
二、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多维内在关联性
西柏坡精神所以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泉之一,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优秀基因,如以人民为本、开拓创新、团结民主、自警自律、顽强学习等等。这些内容既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军民克敌制胜的价值理念,是西柏坡精神的内核,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备的精神依托,因此构成了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的契合点。具体表现为:
在历史地位上,二者面临着基本相似的时代主题、应对着同样严峻的执政考验。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基于相似的时代课题:前者是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双重历史使命,在推动中国社会由革命走向建设的伟大转变过程中形成的,是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实践主体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它是新中国的立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是以之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社会共谋科学发展、走向民族振兴的强大凝聚力量。
在理论内容上,二者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思想渊源、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共同理想信念上都具有一致性。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潜力,并把它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并将其升华为自身不可或缺的政治品格。西柏坡精神就是20世纪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优秀人文精神、中国历代普遍性价值追求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发扬光大,既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又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必然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具有诸多相容性和一致性,它本身就内含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所系和理想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它标识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民族追求的未来发展前景、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以及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等各层面上的价值认同,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在实践作用上,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为主流意识形态,都不是纯思辨的产物,不是对“彼岸世界”的抽象论证,而是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是为了解决时代课题而提出来的,均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当年,在中国到底向何处去的最后抉择关头,由于西柏坡精神的引领,我们党形成了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全党全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焕发出坚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终于打败武装到牙齿并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赢得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如今,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并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持续显示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和现代商业化所带来的物质实利主义浪潮的强势冲击,西方意识形态、多元社会思潮的入侵和渗透,使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遭遇严峻挑战,文化自我意识和根本信念不断降低与迷失,出现了文化低俗、信仰匮乏、精神脆弱、伦理失范的忧心局面。不正视和改变这种局面,将会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而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正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因为民族和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单靠经济实力的雄厚,更有赖于基于雄厚经济基础的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的深厚强大。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西柏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即二者的相通、相依和相互支撑,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依托和红色血脉,更说明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为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培育国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促使人们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过程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其一,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探寻西柏坡精神的真谛,从中寻找形成全党全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凭借。西柏坡时期,我党能够唤起民众千百万的秘诀就在于,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将理想追求植根于现实实践中,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系为一体;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党员干部做出具体化、制度化的思想要求与道德要求,把党的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在人民群众当中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形成了共同的社会理想与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党西柏坡精神价值理念的形象表述如“进京赶考”“两个务必”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其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将精神文化转化为理想信念,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提升全党全民的精神境界和实践能力。西柏坡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想理论,一种价值原则。它要发挥出其改造现实的功能,必须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要实现由精神文化向理想信念的转化,教育是前提。从青少年抓起,把革命传统教育、宗旨教育作为培养大批思想坚定、作风优良、肯干能干的学习者、建设者的奠基工程。榜样是楷模。通过各行各业在弘扬西柏坡精神过程中涌现出的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奉献、勇于改革创新的楷模的言行、事迹,向人们展示出什么叫艰苦奋斗,什么叫改革创新,什么叫高尚的理想成就高尚的事业,使广大群众对“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高贵品格,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找到自己得以效仿的具体标尺,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转变观念,升华理想,提高奉献和创业的能力。所以,在弘扬西柏坡精神的过程中,将思想教育、典型教育、实践教育统一起来,这种“三位一体”的合力,对于推动广大民众实现由思想文化向理想信念的转化,焕发人们的创新观念、创新实践的活力,会起到巨大作用。
其三,充分挖掘和利用西柏坡红色纪念地这一物化载体的潜在功能。在走进历史、重温前辈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启迪、情境体验,发挥其教育和感化作用,实现由感知、感动向理性和行动的转化,感悟西柏坡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升华理想信念。西柏坡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革命遗址和红色革命历史,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践行革命传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西柏坡地处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生态、保健和当地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把思想灵魂的净化和陶冶寓于文化消费和旅游娱乐当中,这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在为民、惠民中作出贡献,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西柏坡精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记录着我们党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精神成果,构筑起我们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我们需要以发展和创新的智慧,善于从党的优良传统中提炼精神价值,挖掘历史资源,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根本信仰,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
[1] 原载《河北日报》2012年5月23日(该文系初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