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社区林业实践探索

1.社区林业在中国的发展

社区林业的概念和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中国的一些学者从国外引入的,并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项目中开展了社区林业的试点示范,随后社区林业相关理念和方法、特别是参与式方法在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社区扶贫等项目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期,通过亚太地区社区林业培训中心(RECOFTC)、福特基金会等举办的一系列社区林业培训、研讨和考察交流等活动,培养了一批能够运用社区林业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项目研究、项目管理和推广培训的人才;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参与式农村发展工作网等NGO组织相继在云南、贵州、四川、安徽等建立起来,西南林学院等林业院校开展了社区林业教育培训探索与实践工作,大批学者对社区林业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推动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社区林业的特点

从云南、四川、福建、湖南、浙江、湖北、安徽、贵州等省开展的社区林业实践探索看,社区林业体现了以下特点:

① 农民成为社区林业发展的主人。在运用社区林业参与式工作方法开展的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中,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

② 林业规划注重社区发展多目标的结合。社区林业项目引导农民在制订林业发展规则时,不仅考虑木材等经济利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造林经营目标,更把社区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社区环境改善和社区能力提升纳入统筹规划,使社区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多重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③ 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方法。通过参与式的工作方法使农民自觉参与到包括设计、经营管理和监测评估等全过程在内的森林经营管理活动,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式管理模式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转变,农民的需要得到尊重,政府扮演引导、协助、服务的角色。

④ 社区的乡土知识得到尊重和应用。社区林业项目实践注重当地的乡土文化知识在规划设计、林业生产活动和有效缓解矛盾冲突中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林业下的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和统一实施。

⑤ 注重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不再单一关注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结果,而更加强调结合乡村实际开展针对性很强的技术培训和帮助乡村开展组织建设,从而促进社区自我发展和农民技能的提升。

⑥ 多部门、多学科相结合。传统林业发展主要以林业部门为主要行动主体,而社区林业实践活动结合了自然科学、林学、农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研究领域,由政府、民间社团组织、社区、个人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社区林业的发展规划、实施和评估。

3.社区林业主要活动及影响

(1)社区林业主要活动

在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社区林业的概念和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重点林业工程以及相关扶贫项目中得以实践和应用。

从1991年开始,云南、四川两省为了打破林业传统观念和旧模式的束缚,探索有效的社区造林形式,在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区开展了长达10年的社区林业项目试点示范、研究、培训和交流等,将参与式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林业项目中。项目初期通过培训、到国外学习考察、组织专家访问等形式培养社区林业的理念、学习社区林业方法,提高实施社区林业项目能力;而后在云南省的姚安、宁蒗、昭通和中甸县,四川省的渠县、平昌和布拖县开展试验示范。通过参与式方法及工具的运用充分调动社区村民参与积极性,让村民在乡村快速评估和项目规划设计中畅所欲言,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共同决策;在渠县等地通过建立森林资源管理小组等新的组织方式,尝试在村民小组的层次订立森林管理合同。同时,项目区引入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进行技术培训,使村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让村民可持续经营管理自己的森林资源。

在1998年启动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存在一些涉及项目的决策、执行和监测,以及当地政府和社区等多个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等一系列不利于工程目标实现的现象,社区林业的理念和方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中欧天然林保护管理项目中,村民代表与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土地利用战略规划讨论,让农民参与到林业项目和林业政策制订过程中,鼓励他们制订乡规民约保护他们自己的森林,形成一致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框架体系。这种参与式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当地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降低森林资源管理成本,从而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在退耕还林项目中,以社区农民的参与为核心,以访谈、交流的形式向农户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为退耕农户和政府谈判选择和配置退耕树种,从而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中荷扶贫社区林业项目在“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思路基础上,在贫困山区建立起“农户林业+科技示范机制+农民专业协会”的可持续扶贫模式,强调在自愿的原则下“自下而上”参与项目的决策、选定、实施和监测评估,农民可以通过自助组织的各种林业经济活动增加收入,确保了社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自助组织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加了经济收入,强化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农民自我管理、共担风险、服务社区的能力(徐家琦等,2004)。

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土地权利的重新分配必须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投票,2/3以上认可方可批准。而改革之前,村领导往往拥有未经协商或投票表决就决定如何分配的权利。林改中很多地方把社区林业作为构建林区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符合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的合理对策。发展社区林业,可以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并使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林区、山区的综合改革。

(2)社区林业主要影响

社区林业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森林管理,在林业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林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既有技术创新,又有制度创新。

① 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社区林业跳出了专业性林业和“就林业论林业”的传统模式,人们开始对传统林业进行反思,对参与式方法逐步认同,促进了干部群众林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一些新概念在政府管理中出现。

② 改进了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参与式工作方法使政府官员和干部开始从基层和农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更加注重乡村综合发展,在项目设计实施时开始考虑林地林木权属、冲突管理、社会性别、弱势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等过去被忽视的重要因素,从过去的发号施令者向服务者转变。

③ 提高了社区工作能力。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和项目实践活动培养出了一批包括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在内的社区林业骨干,他们活跃在农村发展领域,不断为其他项目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了社区林业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推广。

④ 开始影响国家和省的一些相关政策。社区林业参与式理念等精髓要义不断在政府文件或规程中体现,一些社区林业专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如退耕还林政策中把“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等作为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四川省把采用参与式村级规划方法写进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⑤ 加强了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社区林业使部门林业向社会林业转变,促进了林业与农村发展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多部门、多学科广泛参与的优势在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⑥ 增强了社区农民自信心和社区凝聚力。社区农民通过参与项目规划决策、建立森林管理小组、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和有针对性地培训交流,增加了自信心,建立了参与意识,特别是妇女的更多参与,不仅提高了认识和技能,还增加了生产收入,促进了社区自我管理、自主决策和自我发展。同时为社区提供了对外交流的机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学识和经验,也带来一些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