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个人可支配收入分析
研究消费需求的变化,个人可支配收入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变量。研究企业投资,一方面要看企业未分配利润,另一方面要看银行贷款。进一步,商业银行贷款的基本行为准则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企业越有钱,在银行看来还贷能力就越高,因此越愿意对其贷款,所以企业未分配利润的大小对获取银行贷款很重要。这意味着,研究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是研究总需求的基础。此外,目前股市上讨论的一个问题是银行资金的入市问题,其中涉及一些总量数字,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中也经常会碰到类似情况。了解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总量的情况对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也大有裨益。
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完整统计。从国家统计局的角度看,对统计数据的准确程度应当有一定的要求,误差不能太大。所以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整统计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从研究的角度看,在考虑到可能的误差的情况下,根据已有统计做出一些估计比没有估计要好得多。
按照《中国统计摘要(2001)》,2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为8.82万亿元(从国民收入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减掉的一项是固定资产折旧。以出租车司机为例,他的毛收入减掉汽油等费用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概念,但还要减掉汽车的折旧,剩下的才是净收入。按照1994年以来固定资产折旧占GDP比例的变化趋势来估计,2000年的这一比例约为16.0%,按此计算的全国折旧总数为1.43万亿元。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掉这个数,剩下7.39万亿元,就是国民净产值,即全国的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1999年的国民净产值为6.82万亿元,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5 688亿元,增长8.3%。按年中人口计算,1999年的人均国民生产净值是5 441元,2000年为5 854元,增加412元,增长7.6%。注意,这里和下文说的增加和增长都是未做通货膨胀调整的名义变化。2000年比上年,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上升0.9%,实际增长与名义增长很接近。
经过收入分配,国民净产值最后变成个人、企业和财政的可支配收入。根据以上数据和其他方面的数据分析推算及一些估计,个人可支配收入在1999年为4.99万亿元,2000年达到5.51万亿元,增加5 215亿元,增长10.5%;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年为3 981元,2000年为4 366元,增加385元,增长9.7%。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推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要比这些数低15%左右。因为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是个人申报的,有隐瞒收入的情况,各国统计中多少都有这个问题。
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居民消费4.31万亿元,从5.51万亿元的可支配收入中减去这个数,剩下1.20万亿元,就是个人储蓄。按此计算的个人储蓄倾向为21.8%,人均储蓄951元。这里的储蓄,包括本外币存款和持有现金、债券、股票(按实际购买算,不计价格变化的损益)、保险等金融储蓄,还包括个人建房和生产的净投资。到目前为止,个人储蓄的大部分仍然是银行存款。按银行方面的统计数据,2000年个人本外币存款、现金、国债、保险费共增加9 270亿元;余下的储蓄是2730亿元,股票和实物净投资应当都在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最后这个数字的相对误差可能会相当大,因为它是推算出来的,集中了推算中的各种误差。
1999年,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和持有现金(按流通中现金的80%计算)增加8 015亿元,2000年只增加了5 668亿元,比上年少增加2 347亿元。如果储蓄倾向不变且各项储蓄的比例不变,2000年的个人本币储蓄和持有现金当比上年增加10%,即800亿元左右。但实际数字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里外合计相当于减少了3200亿元左右。不过2000年个人外币存款增加较多,还有实物投资也相对多一些。考虑到这些情况,可以形成一个估计,在2000年,个人股市投资总额比1999年多了2000亿元左右。
根据银行方面新公布的数据,股市保证金在1999年可能有所减少,而在2000年增加了2 234亿元,这里或许有1 000多亿元来自个人。因为保证金没有利息,大规模资金会注意尽量减少保证金;对小规模资金来说,调整的成本相对太高,所以保证金中个人资金的比例可能会比股票持有量中个人持有的比例高一些。这样,个人在2000年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只计算买新股)以及支付的股票交易印花税和佣金等比1999年增加了约1 000亿元。
[1] 原文刊于《财经》2001年第10期,2001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