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因素
尽管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的净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在固定投资高增长的作用下,总需求的增长率仍然在稳步升高。
5月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月增长10.2%,这样的增长率是2000年1月以来最低的(去除受春节因素影响的1月和2月的数据)。剔除季节因素后,5月的增加值比上月还略有下降。如果说5月的放假影响了生产,有可能出现生产水平比上月下降的情况,但是去年5月也同样放假,而从去年5月的数据中看不出放假因素的影响。
在考虑经济统计数据的月度变化时,通常要剔除季节性和节假日因素的影响,基本的方法是从历史数据中分析不同因素影响的大小。这需要各种因素比较稳定并且有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中国的工业增加值统计从1994年开始,数据序列本来就不够长,期间还经历了从每周6天工作日到5天半再到5天的变化;再加上从前年开始放长假,分析得到的季节和节假日因素的影响很不稳定。所以现在还很难对5月的工业情况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5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1.1%,1—5 月累计同比增长10.3%。与工业生产的情况正相反,5月的零售额增长率是自2000年1月以来最高的(去除受春节因素影响明显的月份的数据)。剔除季节因素后,零售额比上月增长2.5%,折合成年率为34.0%。显然,假日因素对此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去年5月的假日因素的影响要小一些。数据不稳定的情况在消费品零售额中的表现与在工业生产中的表现是一样的。
按照公布的数据,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月上升了1.7%,比上月下降了0.5%。后者是未经季节调整的原始价格指数的月度变化。大致上说,消费品(主要是食品)的价格每年3月开始下降,到10月开始上升。剔除这样的季节因素后,今年5月的消费价格指数比上月上升0.1%弱,折合成年率不到1个百分点。由于零售价格指数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比消费价格指数低一些,估计5月零售价格指数可能是零增长。这样,目前的价格变化情况是:按消费价格指数算年增长率为1%~2%,按零售价格指数算为零。
国家统计局没有直接报告5月当月货物进出口的增长情况。从报告的数据推算,5月货物出口比去年同月增长了3.0%。在经历了很高的增长率之后,3.0%这样的出口增长率比大部分分析者预料的要低得多。粗看起来,出口增长率的猛烈下降表明来自国外的需求十分疲软,这说明国际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过,实际情况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严重。其一,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加强了对出口骗税的打击,虚假的出口可能比原来少了一些;其二,在货物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过程中,货物进口增长率也迅速下降。一个原因是出口货物中包含的进口原材料的比例比较高,1—5月累计的货物净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3%,虽然比例很大,绝对数并不太大。从剔除季节因素后的月度变化来看,货物净出口在最近几个月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与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情况相反,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的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比过去两年的平均增长率高出不少。由于固定投资绝对数远远大于货物净出口的绝对数,前者多增加的数量部分远超过了后者减少的数量。
1—5月累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投资和货物净出口三项的总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4%。由于月度数据不全面,总需求的其他部分的情况尚未有报告。一般说来,消费的其他部分(主要是城乡服务性消费、农民自给性消费品消费和团体消费)的增长率要比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低一些;另外,全社会存货投资的增长率可能也低一些。由这些情况来估计,1—5月累计的总需求的增长率应当在11.0%左右,高于去年上半年的增长率。去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8.2%,今年上半年应该在8%左右,总需求增长率的上升主要转化为价格的上升。
总体来看,尽管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的净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在固定投资高增长的作用下,总需求的增长率仍然在稳步上升。表面上看来有点不协调的是,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长率在5月末只有12.1%,是198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现在总需求的增长率与M2的增长率很接近,而在1998—1999年,总需求增长率大幅度低于M2增长率。我认为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两条:首要原因是利率下调后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其次是股票市场的融资和财富效应具有与货币数量增加同样的效果。从融资的角度看,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发行得到的资金与银行贷款有很强的替代关系;从居民储蓄的角度看,股票市值的增加与银行存款的增加也有很强的替代关系。
[1] 原文刊于《财经》2001年第8期,200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