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章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伦理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看来,人类为了表达伦理的需要创造了文字,然后借助文字记载生活事件和人类自己对伦理的理解,将文字组成了文本,于是最初的文学就这样产生了。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运用的术语中,文学伦理的基本含义同伦理学中伦理的含义有所不同,它主要指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伦理关系及道德秩序。在现代观念中,文学伦理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道德关系,即道德秩序。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被接受和认可的伦理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秩序和维系这种秩序的各种规范。文学的任务就是描写这种伦理关系和道德秩序的变化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导致的不同结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人类通过生存斗争而逐渐从猿进化为人,成为一个在兽类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独立的高级物种。人虽然通过自然选择获得了人的形式,但是没有获得人的本质,还不能真正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直到人的伦理意识产生之后,人才真正把自己同兽区别开来。人类理性的成熟有一个过程。人类最初只是意识到血缘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如果遭到破坏就会带来不幸。然后,人类才开始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血缘关系如此重要,并力图对以血缘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给予解释。人类对血缘关系重要性的思考与认识,就是最初产生的伦理意识。由于伦理意识的产生,人类便开始渴望从伦理混乱(chaos,又称混沌)中解脱出来而走向伦理秩序,懂得伦理秩序对于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并能够遵守最基本的伦理规则,如禁忌、责任、义务等。人类的理性越成熟,人类的伦理意识就越强烈,并形成相应的伦理观念。理性让人类思考如何认识自己,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出伦理选择。理性也促使人类渴望用固定的形式把自己的伦理经验保存下来,以便能够留传给后代或与其他人分享。正是人类伦理的成熟和保存伦理经验的渴望,才导致人类文明史上文字的产生和文学的出现。
文学的产生是有目的性的,这个目的就是教诲。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教诲功能。文学的教诲是读者在阅读文学的审美过程中实现的。审美就是认识美、理解美,它是读者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和鉴赏文学的过程。读者是审美的主体,文学是审美的对象即客体,审美是读者如何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因此文学本身不能审美,只有阅读文学的读者才能审美。就读者而言,审美就是文学教诲价值的发现和实现。审美并不是文学的功能,而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教诲功能实现的方法与途径。因此,文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为人类提供娱乐,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从伦理角度认识社会和生活的道德范例,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道德警示,为人类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观点看,文学只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不能超越历史,不能脱离历史,而只能反映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由于文学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把过去的文学放在今天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中阅读,就有可能出现评价文学的伦理悖论,即合乎特定时代道德的文学不合今天的道德,合乎今天道德的文学不合特定时代的道德;历史上给予否定的文学恰好是今天应该肯定的文学,历史上给予肯定的文学恰好是今天需要否定的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观点考察文学,用伦理的观点解释处于不同时间段上的文学,从而解决在不同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中理解文学时可能出现的巨大差异性。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用于解读和阐释文学文本。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看,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是对人类社会中道德经验的记述,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存在一个或数个伦理结构,这个结构可以称之为伦理线(ethical line),而文学文本中的一个个伦理结(ethical knots),则被伦理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文本的整体伦理结构。文学文本的复杂程度是由伦理结的数量及其解构的难度决定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发现伦理线上伦理结的形成过程,或者是对已经形成的伦理结进行解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伦理结的形成或解开(untying)的不同过程,便形成对文学文本的不同理解。在文学文本中,有时候伦理结是预设的,例如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斯巴达王后海伦这个导致冲突的伦理原因就是预设的,它并没有直接出现在文学文本中,而是在后来的叙述者的叙述中出现。在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有关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这个伦理结也是预设的。有时候,伦理结是在文本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嫁给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的复仇造成伦理禁忌,而伦理禁忌在悲剧中同一个个伦理结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自始至终主导着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动。在某些文学文本中,伦理结表现为伦理混乱(ethical chaos)或秩序重构(reconstruction of ethical order),前者如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中薇奥拉的易装,后者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及伦理秩序的自我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通过对构成文学文本的伦理结进行解析,从而接近文学文本、理解文本。
同众多的批评方法相比,文学伦理学批评重在对文学本身进行客观的伦理阐释,而不是进行抽象的道德评价。也就是说,文学伦理学批评带有阐释批评的特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对文学中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客观的伦理分析和归纳,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好坏和善恶评价。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批评家能够进入文学的历史现场,有时要求批评家自己充当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的代理人,做人物的辩护律师,从而做到理解人物。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我们同他站在了一起,才会发现他在我们的评价中所受的委屈,即他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犹豫和软弱并不是他的性格弱点所致,而是因为他无法解决在复仇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伦理困境,因为如果复仇他就可能犯下弑父、弑君和弑母的乱伦大罪,而如果放弃复仇则又不能履行他为父复仇的伦理义务与责任。
在人类文明之初,维系伦理秩序的核心因素是禁忌。禁忌是古老人类伦理秩序形成的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保障。禁忌也是道德的起源,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禁忌转化为道德或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的形成与变化从制度上说都是以禁忌为前提的。文学最初的目的就是将禁忌文字化,使不成文禁忌变为成文禁忌。成文禁忌在中国最早的形式是卜辞,在欧洲则往往通过神谕(Oracle)加以体现。在成文禁忌的基础上,禁忌被制度化,形成秩序,即伦理秩序。
从伦理的意义上说,在人类的社会制度真正产生之前,体现伦理秩序的形式是文学,如希腊的史诗和悲剧。即使在人类的社会制度形成以及有了成文法以后,文学仍然是社会制度以及不成文法的文学表现形式(我们现在往往称为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文学的伦理功能是从文学产生之初就有的,尽管后来这种功能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的伦理性质并没有改变。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伦理功能,从伦理的视角解释文学中描写的不同生活现象及其存在的伦理原因,并对其作出价值判断。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看,文学是由于人类最初表达伦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学的产生是为了把伦理文字化,建立社会的伦理秩序。因此,文学从起源上说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古代西方社会中,神谕往往导致文学的产生。而在中国,类似于西方神谕的卜辞从形式和内容上说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