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俄国唯美主义文学研究:理论与创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俄罗斯与中国的俄国唯美主义研究概述

唯美主义(Эстетизм,一译“艺术至上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现实、无功利的纯粹美,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和社会教育作用,致力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俄国唯美主义文学就是在这一大潮中形成并发展的,又称“纯艺术派”(Школа «Чист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或Школа «Искусства для искусства»或Школа «Искусства ради искусства»),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繁盛于50—70年代,80年代开始衰落,包括文学理论与诗歌创作两个方面。前者是纯艺术理论、纯艺术批评(Эстетическая критика),由德鲁日宁、鲍特金、安年科夫“三巨头”组成;后者是纯艺术诗歌(Поэзия чист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由费特、迈科夫、波隆斯基“三驾马车”和丘特切夫、阿·康·托尔斯泰、谢尔宾纳、麦伊等组成。俄国唯美主义是在与革命民主主义文学理论家及作家的论战中形成的,受到古希腊罗马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西欧唯美主义以及本国茹科夫斯基、普希金等的影响,他们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捍卫艺术的独立,强调艺术是崇高和永恒的,与生活中那些“肮脏”的现实和人们所关注的时代问题无关,重视文学的艺术性,极力追求文学的形式美,在艺术形式方面有诸多新的探索,虽不无偏颇之处,但取得了相当突出的艺术成就,推进了俄国文艺理论和诗歌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的俄国文坛曾经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并且对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的文学理论偏颇有一定的矫正;在20世纪,又对俄国诗歌尤其是现代主义和“静派”(亦译“悄声细语派”)的诗歌以及现代主义与形式主义文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俄罗斯、英美及我国,俄国唯美主义至今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应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