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如何进行老年心理学研究

(一)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可应用在老年心理学的研究中,只不过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具体考虑老年人的特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档案研究法。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来收集资料,从而分析老年人心理与行为特点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要求观察者事先拟订观察计划,在不干扰观察对象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并且在观察过程中或观察结束后做出详尽的记录,以便事后进行分析。如果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群体的一个普通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活动,那么就是参与观察。当其他成员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正在被研究,研究者是偷偷地观察和记录时,那么就是隐蔽的参与观察;如若其他成员知道他们的行为正在被研究,那么就是公开的参与观察。一般来说,隐蔽的参与观察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资料,但是要做到完全的隐蔽并不容易。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事先拟订一系列问题,然后请被研究者进行回答。通常可将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两种。访谈就是研究者亲自询问被试,然后记录其回答。问卷调查则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获得书面回答。不过在老年心理学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具体特点,如若是访谈调查,则研究者的声音最好大一些、速度慢一些,此外说话要尊重老年人,耐心听他们说完再进入下一个问题;如若是问卷调查,则最好字体和间距都大一些,以便老年人阅读;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有些老年人不识字,这就要求研究者逐个询问问卷中的条目,请老年人做出选择。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控制一定的条件,然后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最典型的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在这种控制程度较高的情境下所获得的结果更为精确,但控制的条件越多,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越大,研究结果的类化效果也越差。另外一种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实验,也就是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条件,在比较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这是一种介于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之间的方法,又称准实验设计,这种方法既可观察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又比较接近现实情况,虽然内部效度上不如实验室实验,但是外部效度更高,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档案研究法又称产品分析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档案材料和研究对象的活动产品、劳动成果等个人历史资料,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以揭示被试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所搜集的资料既可以是政府或团体的记录、报刊文章、书籍、杂志,也可以是个人证件、日记、信笺、讲演稿、个人作品等(如著作、手工作品、书画作品)。这种方法无须被试做出反应,没有实验效应问题,而且可以使研究者在较大的时空背景下,深入探讨某些心理与行为的产生背景,具有较大的价值。但是,研究者难以获得完整、客观的档案资料,资料的准确可靠性也难以断定,而且还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此外,分析的结果只是一种相关性结果,难以据此做出因果判断,分析的结果最好是再结合其他方法,比如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因此,档案研究法最好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最适合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课题的性质,以及老年人的特点加以选择。

(二)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在老年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会静态描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描述老年人与其他年龄组人群相比在一些心理能力、心理过程或心理机制方面是否存在年龄差异,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即年龄变化,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这些变化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从事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学者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研究设计。

1.老年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年龄、代群和测量时间

在老年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会提到老年人的年龄,虽然前文说过有多种方法来计算年龄,比如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等,但通常来说,年龄是指日历年龄,也就是从一个人出生到某一年代所经历过的时间。不过,这个日历年龄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并不代表与该年龄相伴随的生活年代、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比如,一批1950年出生的人在2000年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时候是50岁,另一批1960年出生在2010年参与研究的人也是50岁,他们都可归为50岁年龄组,但他们的心理特点却可能有很大差异,这时年龄就体现不出这种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为此,在许多研究中采用了代群(Cohort)概念。代群通常是用个体出生的年代来界定,如上文中1950年出生的为1950年代群,1960年出生的则为1960年代群。如果这两个群体之间在同一年龄某种心理特征上存在差异,则称为代群效应(Cohort Effect)。当然,有时也会人为地将出生在某段时间内,但又有相同经历的人归为一个代群,比如1960—1965年出生的人,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文化革命时期,他们可能有较为相同的人生经历,就可将他们称为1960—1965年代群。

从上文可知,除了年龄外,在什么时间进行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测量时间就是对被研究者进行测量的时间。比如,想考察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对网络的态度,研究者选择了一批1945年出生的人,第一次在1995年他们50岁的时候进行测量,第二次在2005年他们60岁的时候进行测量。如果这两次测量结果有差异,研究者就可能会认为这是年龄差异。事实上,这不够准确。因为不同的测量时间,被试的心理特征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测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而与年龄无关。比如,1995年的时候网络还不很普及,而2005年网络已经完全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网络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老年人对网络态度的变化就很难说是因为年龄增长导致的。所以,不同测量时间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就很难归结为年龄差异,它可能会影响研究的结果,干扰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2.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就是对不同年龄段被试的某个心理特征同时进行测量,从而比较各年龄段被试在这一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比如,在2012年对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的人进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就是一个横向研究。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年龄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由于这种研究只进行一次测量,并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财力,因此应用普遍。但是这种方法看不到某种特征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只能发现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却难以发现该特征随年龄增长出现了什么变化,即年龄变化。此外,这种研究设计的不同年龄组被试由于出生年份不同、来自不同的代群,由此导致难以确定这种差异是真正的年龄差异,抑或是由于代群效应产生的。为此,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进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同一批被试的一种或多种心理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多次测试,也称为追踪研究。这种研究设计避免了代群效应,可以很好地考察某些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大多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通过纵向研究获得的。不过,这种研究设计持续时间较长,结果不能马上得到,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会出现被试的流失,实施起来较困难,因此研究者较少采用。此外,由于需要经过多次测量,在多次测量时间的间隔期间,被试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对结果的解释,使研究者难以判断不同测量时间之间心理特征的差异,到底是因为年龄增长还是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变化导致的。

显然,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有其优缺点。横向研究较好地控制了测量时间,但是却存在代群效应的干扰;纵向研究虽然控制了代群效应,却可能存在测量时间的干扰。为此,有些研究综合了这两种设计的优点,采用了连续研究设计(Sequential Design)的研究方法。连续研究设计又包括横向连续设计(Cross-sectional Sequential Design)、纵向连续设计(Longitudinal-Sequential Design)以及横向—纵向综合连续设计(Cross-sequential Design)三种类型。

横向连续设计简单来说就是连续进行多次横向研究。比如,研究者在第一次横向研究中的样本是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被试,隔几年后的第二次测量(即连续研究)新选择了一批30岁、40岁、50岁和60岁的被试(非第一次那些老被试)。这种方法可以考察测量时间和年龄在心理特征发展中的作用,如果选择的年龄范围较大、测量的次数较多,研究的价值就更大。

纵向连续设计是连续进行多个纵向研究。比如,研究者如果想考察1955年代群与1965年代群个体在50岁、60岁、70岁时某一心理特征上的变化,那么就可以对1955年出生的被试在2005、2015、2025年进行三次测量(即纵向研究),同时对1965年代群在2015、2025、2035年也进行三次测量。这种方法可以考察代群和年龄在心理特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较大的价值。

横向—纵向综合连续设计是既有横向研究,又有纵向研究的一种研究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第一次时先进行一个横向研究,对各年龄段被试进行测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是5—10年)再对这些被试进行第二次测量,同时又增加一个新的年龄组,这个新加入年龄组的年龄与第一次测量时最小年龄组的年龄相同;再过一段时间对第一批与第二批被试进行重测时,又加入一批新的,仍然是与第一次测量时最小年龄组被试年龄相同的被试。比如,在2000年对50岁和60岁的人进行了第一次测量,那么,在2010年第二次测量时,除了仍然对第一批被试进行重测外,又增加了一批新的50岁被试(即1960年代群)。这种方法既有横向研究,又有纵向研究,被称为最有效的研究设计。历史上著名的西雅图研究(the 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就是这种研究设计。

当然,各种研究设计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虽然横向—纵向研究设计被称为完美的研究设计,但是其耗费时间长,所需人力、物力较多。因此,研究者有时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方法(横向与纵向研究设计的更多资料,可参看许淑莲、申继亮,2006,第31—40页)。

(三)老年心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研究的内部效度:混淆变量与纯老化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它要求研究中能够尽量控制那些与研究目的无关却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比如前面提到的测量时间、代群效应都可能会使研究者混淆对研究结果的解释。但事实上,除了以上这几个因素外,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还有很多,比如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参与研究的动机、健康状况、基因遗传等等,研究者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混淆变量。虽然有的研究控制了反映社会历史事件的代群效应,但是个体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内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者在将心理特征上的年龄差异或年龄变化归结到“老化”原因上的时候需要慎重。

2.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结果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研究的外部效度主要是指研究结果的可应用性。实际上,许多老年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与日常生活经验并不一致。比如,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很多智力测验上的差异,达到了近两个标准差(Birren and Schaie,2001,p.239),如果老年人的智力测验成绩,真正代表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那么,很多老年人就可能需要特殊的照顾或接受特殊的教育了。因为,如果儿童或青少年的智力成绩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进行治疗或需要受到特殊的教育。因此,心理测验成绩低估了老年人的现实生活能力。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采用的测量工具是为年轻人设计的,把这种工具应用于老年人,所得结果实际上是老年人的测验成绩相对于年轻人有什么不同,而不是老年人的现实生活能力。或者说,研究者所测量的心理能力对年轻人很重要,但对老年人不一定重要。比如,有研究发现(Klaczynski and Robinson,2000),在某些问题的解决上老年人主要是采用启发式策略,而不是基本原理分析策略(first principles analysis)。因此,现在对老年人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重点在于考察老年人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以提高研究结果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当然,影响研究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纵向研究中坚持下来的被试可能动机更强。事实上,那些测验成绩较高的被试倾向于留下来,而流失的往往是得分较低的被试;多次参加测量后测验技巧性更高,或对测验产生反感等因素,都可能会干扰测验的结果。因此,研究者在对结果进行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更多资料可参看许淑莲、申继亮,2006,第49—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