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的全面风险管理:基于巴塞尔II追求银行价值增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银行家的全面风险管理

“我们从事的业务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管理风险。”

——摩根大通银行前任董事长威廉·哈里森

银行家自接受股东委托之时起,就意识到肩负的唯一使命,是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而持续实现股东价值增值。对置身于风险行业的银行家来说,全面风险管理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是成功完成使命的必然选择。

一、银行家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

银行家通过成功管理风险为股东创造价值,赢得社会赞誉。而风险管理一旦失败也要付出惨痛代价:轻则面临数以千万美元甚至数以亿美元计的巨额损失,如日本银行业曾出现天文数字的银行坏账;重则破产倒闭,如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惨败。2007年3月从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引发次贷危机,“超级金融航母”花旗集团也被卷进“风暴”。花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因管理风险不当,造成76亿美元巨额损失,不得不挂冠而去。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造成巨额损失令人痛惜,可时至今日,仍未形成一个适用各领域的公认“风险”定义。早在19世纪,西方古典经济学者认为,风险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经营收入是对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和补偿。此后,1901年,美国学者威雷特将风险界定为人们不愿看到的事件发生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1964年,威廉和汉斯认为风险是客观的,对同一环境中的任何人都以同样程度存在,但不确定性程度则是风险分析者的主观判断,对同一风险不同人可能认识不同。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武井勋提出“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自然存在的导致经济损失的变化”。1992年,Yates和Stone认为,风险由三种因素构成:(1)潜在损失;(2)损失大小;(3)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这在本质上反映了风险的真实内涵。归纳起来,风险是银行经营中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损失。

银行家在经营管理银行中,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贯穿于银行业务经营始终。信用风险是因借款人和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预测债务人违约概率,评估债项违约损失程度,综合考虑授信条件,理性确定授信定价,合理设置授信限额等,都是银行信用风险官必须熟练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法宝。混合经营使银行家面临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损失风险,由此造成的损失取决于交易金融工具的价值及其流动性。市场风险是因利率、汇率、股价和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波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通过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等市场参数波动性反映出来,利率风险是典型的波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银行不能按合理价格获得足够现金流来满足合理资产需求或清偿到期债务而产生的风险。银行筹资能力是市场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银行因借短贷长形成的资产负债期限缺口及在这种缺口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构成了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整体面貌。巴塞尔委员会文件中将银行流动性风险归入市场风险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操作风险是因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因理解侧重点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国际灾难精算师协会将全面风险管理与长短期投资升值联系起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各行业为了使投资人的长短期投资达到升值的目的,而对各方面风险进行评估、控制、规避、补救和监督的过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直接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实现组织目标联系起来,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估算和应对影响组织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定:修订框架》(简称“巴塞尔Ⅱ”),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提监管资本,同时考虑控制信贷集中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全面涵盖了各类风险。2004年9月,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发布了《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制定企业战略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业务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在考虑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下,为把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之内提供了合理保障”。全面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发展完善起来,代表风险管理发展新趋势,银行应基于相关性进行风险计量和加总,而不是孤立地简单处理不同风险。

现代风险管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应对战败赔款及严重通货膨胀。此后,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开始倡导风险管理,并研究风险管理及保险问题。1953年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场火灾引发了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深入研讨风险管理。从1963年美国学者发表《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开始,欧美各国普遍重视并逐步形成系统化和专业化风险管理研究,使风险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企业管理学科。20世纪70—80年代,风险管理迅速发展,美、英、日、法、德等国纷纷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研究成为全球性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推动了风险管理研究向纵深发展。从大量文献中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研究呈现三维发展趋势:垂向呈现风险管理研究层次演进,即风险管理由最初静态、纯粹、孤立地看风险,发展到动态看风险,使风险认识同时间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显示风险真实可见性;而今动态地将客观风险世界相关性作为深化风险整体性认识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显示风险真实完整性。横向呈现风险管理观点演进,主要体现两种风险管理观,一种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为哲学基础的主观构建观,认为风险由人们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所构成,随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另一种是后实证主义客观实体观,目标是降低风险水平,这种管理思维在保险精算、金融财务、工程项目等方面体现最充分、最深刻。纵向呈现风险管理技术的演进,从技术导向型逐步向财务导向型和人文导向型发展,并形成技术导向、财务导向与人文导向有机结合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法等欧洲国家风险管理都由保险型管理逐步发展为经营型风险管理。在新市场环境下,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和文化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趋势(见图1)。

图1 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论形成示意图

巴塞尔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1974年成立以来,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发展、促进国际银行业公平竞争、增强国际银行业风险敏感性出发,高度关注银行业风险管理,1988年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巴塞尔I),为提高银行风险敏感性,对信用风险提出监管资本要求。1997年底将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纳入巴塞尔资本协议,1998年4月对协议进行修订补充,1999年6月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征求意见稿,经三次征求意见,2004年6月正式出台(巴塞尔Ⅱ)。基于资本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巴塞尔Ⅱ在风险计量方法上,除要求银行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外,还允许银行选择使用由简到繁的标准法、初级内评法或高级内评法计量信用风险,允许选择使用由简到繁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家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过程,伴随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变化、银行内部业务变化以及风险计量技术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银行主要关注信用风险管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利率和汇率稳定,贷方主导市场,银行家坐等客户即可做好贷款。到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利率、汇率波动上升,市场竞争导致风险日益增大,逃避风险管理无异走向灭亡。此时,银行家开始细分市场,确定授信准入标准,开始贷款评级。为增强竞争实力,充实资本,银行家向投资者明确承诺,不断提高股本收益率(ROE)。但因收益未经风险调整,追求股本收益增长导致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增大,监管当局开始要求银行以资本约束资产。第二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并重,银行家开始风险定价。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一些国际活跃银行因利率非预期变化而遭受巨大损失,1996年,市场风险被纳入监管范围。银行家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纳入日常统一风险管理框架,并借助于投资组合理论及IT技术开发应用,银行家开始“像管理投资组合一样管理贷款”,不过,组合管理还限于价格转移、限制增贷、设计回收移位再贷等。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后,银行家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在“风险与收益匹配”、“资本约束资产”准则下满足股东及利益相关者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股东要求有效配置资本前提下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巴塞尔委员会以全球主流银行最佳实践为基础,2004年6月出台巴塞尔Ⅱ,确立全球银行业资本计量和资本管理统一标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全面纳入资本管理。银行家必须根据股东风险偏好,制定银行发展战略,推进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本配置,实施风险调整绩效考核,实现股东价值增值目标。

二、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理念

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失衡,金融市场动荡,银行风险积累,全球金融稳定面临挑战,学术界、政界及银行界对此都高度关注。为有效管理风险,银行家必须首先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充分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实现银行价值增值。

1.明确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明确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应将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合理配置人员及支持系统,理性划分风险,建立统一风险计量系统,强化风险管理一致性,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承受能力,满足顾客要求和实现股东价值增值。在清晰的管理目标下,董事会和高管层要积极参与风险管理,由此形成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基因;对不同风险确立相应特殊风险管理原则,并基于这些风险管理原则,制定相应风险政策程序,选择恰当风险管理方法,建立相应组织和管理流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2.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银行的生命,高管层必须清晰地知道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以及承担风险的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政策和管理办法。风险管理基本政策包括风险治理政策、数据与信息管理政策、风险组织与流程政策、风险模型管理政策、经济资本管理政策、组合管理政策、风险调整绩效考核政策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政策等。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主要包括内部评级政策、授信行业政策、信用风险缓释政策、授信评审政策、授信授权政策、授信产品政策、授信限额政策、授信监控预警政策、授信资产处置政策、信用风险资本配置政策等,为全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供政策依据。市场风险管理政策至少应包括市场风险偏好政策、市场风险计量政策、市场风险限额政策、市场风险控制政策、市场风险资本配置政策、市场风险报告政策等,为规范市场交易提供依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操作风险的政策、指引和标准;二是业务操作手册;三是部门操作风险管理标准,为操作风险评估和强化内部控制提供基本准则。

3.适应业务发展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

信用风险管理自上而下实行条线垂直管理,通常包括信用风险评估(信用评级、尽责审查)、授信专业审批、贷后监控与资产管理、信用风险资本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报告等。市场风险实行“自上而下”集中管理,包括确定市场风险偏好、制定市场风险政策、计量市场风险、设置和分解市场风险限度额、控制市场风险、市场风险资本管理、市场风险报告等。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包括操作风险识别、制作业务流程、操作风险评估、操作风险控制、操作风险监测、操作风险资本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报告等。

4.充分运用现代风险管理量化技术,通过风险量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精细化

巴塞尔Ⅱ提出了从简到繁的风险计量方法,信用风险有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有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有基本指标法、标准法以及高级衡量法。不同风险需要依据其特性使用不同计量方法,信用风险需要结合专家经验判断,运用信用风险参数模型(如,PD、LGD、EAD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大小。对于市场风险,根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变化特征,运用缺口分析法、久期法、情景分析法等进行衡量。对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价风险、期权风险等风险,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法、方差-协方差分析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方法,计算交易头寸风险价值,确定交易头寸市场风险大小。计量操作风险可采用基本指标法、损失分布法、评分卡法、因果模型法、基于情景高级法、Delta法以及极值理论等方法。理想模型至少应该具备理论一致性、预测准确性、运用简易性和相对稳定性。但现有风险管理模型,包括J. P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信用矩阵系统模型等,还不足以测量全面风险。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一体化风险计量模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必须以一种紧密的、相互关联方式结合不同模型方法成分,使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适当地涵盖各类风险,而且能够有效支持不同层面(如产品类型、地理、风险类型等)上的风险分解与汇总。

5.建立与时俱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董事会和高管层的言行态度、职业道德水平及其诚信水准决定了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发展的方向、起点和示范效应。高层决策者的行为和态度决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发展方向。银行高层重视风险管理,才能确立良好风险管理原则,清晰界定风险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为全面风险管理配备充足的资源。通过分工明确的组织网络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政策程序规范经营行为,普及现代风险管理知识和技术,提高全行风险管理知识水平,统一全行风险管理语言,加强风险调整绩效考核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将业务未来损失以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成本形式反映到当期成本中,前移相关风险管理职责,从风险源头把控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政策执行力。

6.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实现银行价值增值

现实金融市场并非完美有效,市场参与成本说明了银行机构从事买卖风险,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现实意义。现代银行在委托代理经营中,银行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新老股东之间、股东和债券持有人之间等在信息不对称下出现代理冲突。代理冲突产生的代理成本将会降低银行股权或债权的市场价值,风险管理的潜在收益就源于降低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股东将银行家自有财富及人力资本与银行股东价值增值连接,使银行家出于关心自身利益而把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管理重要目标,银行家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股权代理成本得以降低。股东有动机投入高风险项目而从中获益,而债权人只能按约定获取固定利息收益。为此,债权人通过要求提高风险溢价,或增加合同限制条款,或采取转换债权形式等措施分享风险收益,这使银行经营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并丧失灵活掌握经营业务机会的能力,债权代理成本增加;资产结构中债务水平增高使违约可能性增加,股东不愿意增资让银行投资于回报率较高的项目,投资不足日益突出。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可有效抑制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从而降低债权代理成本。风险管理降低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也就降低了银行财务危机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成本的现值。股东希望银行家通过风险管理降低其个体风险来控制交易成本,实现股东价值增值。

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巴塞尔Ⅱ提出三大支柱风险管理框架,鼓励商业银行运用现代风险量化技术,计量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评估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信用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提高风险管理透明度,接受监管当局监督检查,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巴塞尔Ⅱ实际上要求银行使用统一资本尺度落实全面风险管理。2004年9月COSO发布的《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包括企业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及企业层级三个维度。一维企业目标包括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个子目标;二维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测八个要素;三维企业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业务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八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目标服务,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企业目标;每个层级都必须从以上八个要素进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是从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统一框架》发展而来的,全面风险管理八个要素,是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信息与沟通、监测)发展而来,与全面风险管理增加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将其中“风险评估”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四个要素,其他则与内部控制另外四个要素基本相同。因此,《全面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与巴塞尔Ⅱ的全面风险管理精神完全一致。

本书试图将风险理论知识和银行家管理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揭示银行家历史使命,系统阐述“银行家的全面风险管理”论题,全书由五个部分共二十一章组成,见图2。

图2 全书内容结构分布图

第一部分阐述全面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对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治理机制、组织架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阐述。

第一章阐述银行风险治理运行机制。风险治理是银行基于外部金融法制环境确立银行风险管理参与者(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内外审计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履行风险管理相关责任和义务时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董事会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审批风险政策并监督高管层有效实施。高管层要在全行范围明确经营战略和目标,明确可承担的风险、风险水平和风险调整收益。风险治理要实现内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他支持保障部门之间的合理分工,规避利益冲突。加强监管沟通,积极争取监管机构的理解、支持和指导,创建良好外部治理环境。注重与股东及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切实提高风险管理透明度,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工作。

第二章论述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始于董事会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目标,又以董事会“为银行风险承担终极责任”为归宿。银行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从集团层面进行风险聚合和限额分解的实时管理,使用统一的业务定义和风险定义,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管理政策,统一的风险计量标准,实施风险集中统一管理。因此,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涉及风险管理层次、架构及关系,董事会下设一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高管层下设立各类风险政策委员会,如信用风险政策委员会、市场风险政策委员会和操作风险政策委员会,将相关责任和权限明确到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业务单元,并将风险管理职责细分到特定责任人。全面风险管理是多维金字塔式管理,金字塔每一面可视为一个大类风险。金字塔自下而上从单笔交易、业务单元、分支机构到集团层面逐级整合量化和报告风险,并因风险分散化好处而呈现下大上小,总行通过分解相应风险/收益目标实施自上而下组合管理,见图3。

图3 全面风险管理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勾画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效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全面风险量化管理的基石。只有通过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银行各种信息包括相关风险信息,才能实现自动化收集、处理、传递、集成和储存。功能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从全球角度以一体化方式计量关键风险,在系统中有效解析和运用交易数据、头寸数据、对手方数据、实时市场数据和模型假设。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很多元素:数据抓取、数据模型和储存、法律系统界面、定价模型、风险计算引擎和分析、风险信息报告等,统一数据库系统要确保产生标准化结果,并且在全行内具有可比性。对大型银行集团来说,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一项巨大系统工程,定义、标准、政策、程序都需要在整个机构内实施标准化。一体化分析系统可将全行风险有效加总,最终得到合理总数,这个数字代表全行风险价值,可用于同业比较。

第四章至第十章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涉及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银行账户信用风险分析、信用风险建模、主要信用风险模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信用风险缓释技术、银行信用资产证券化七个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论述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框架。设计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应遵循四项原则,即,要从改善内部信用风险治理环境出发,建立授信业务标准和管理程序,确定授信风险计量、监测和管理程序,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控制系统。信用风险管理有效性取决于内部管理机制高效运行,为此,首先要明确信用风险管理基本要件,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确定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论和基本策略,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发育程度,循序渐进地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正在从单笔授信资产管理转向组合管理,单笔授信要严格按授信准入、专业审批和授后管理的流程进行。为实现组合管理,要掌握授信组合管理基本条件,掌握组合建模过程,选择信用组合模型,计量组合风险;同时要深刻认识组合管理工具优势和缺陷,有效运用组合管理工具实现风险分散化和收益最大化。

第五章分析银行账户信用风险。从分析公司客户系统性与非系统性信用风险因素分析开始,展开分析公司集团客户信用风险以及专业贷款信用风险;对金融机构客户信用风险分析,侧重于目标银行环境、定量指标分析以及相关定性分析;对零售信用风险分析,从界定风险暴露出发,全面分析零售信用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界定主权风险暴露与股权风险暴露的基础上,对主权债务人、股权发行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较深入的分析。银行从事表内外资金交易业务过程中,面临交易对手违约的信用风险。

第六章阐述信用风险建模技术问题。构建模型前首先要了解建模的关键性问题,掌握信用风险模型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把握信用风险建模步骤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有效筛选信用风险模型。对于构建信用风险参数PD、LGD、EAD模型,侧重于对风险参数PD、LGD、EAD的内涵界定、影响因素、计量方法及监管要求进行分析,并简要论述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的关系,授信期限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完整信用风险形式不单表现于单笔授信资产预期损失和单笔授信资产非预期损失,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信用资产组合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计量信用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不能简单加总,必须考虑授信组合内资产相关性。基于高级内评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则须根据历史数据自行测算授信组合内资产相关性,以便计量组合非预期损失并合理配置经济资本;计量信用组合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需要选择恰当违约损失分布,通常采用Beta概率分布,或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获得信用组合损失分布。

第七章介绍主要商用信用风险模型。国际信用评级发展先后经历了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法和组合信用模型法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属于专家判断法评级阶段,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基于专家经验和主观分析来评估单一客户信用风险,主要的分析工具有5C分析法、LAPP法、五级分类法等。在信用评分法阶段,基于财务指标建立信贷评分模型,主要有线性判别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人工智能理论、神经元网络理论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用评级开始进入信用组合模型阶段,开始运用现代金融理论、数学工具计量信用组合风险,开发了以风险价值(VaR)为基础、以违约概率、预期损失为核心指标的风险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TM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Portfolio View模型以及单因素信用风险模型等,这些模型在计量信用风险上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银行根据现实条件建立信用模型中,可取长补短,建立起反映本行授信业务性质的内部信用评级模型。要将信用风险组合模型推广运用于监管资本计量,必须具备概念合理、实证有效、不同机构资本要求可比等一系列条件,必须对相关数据质量、模型参数、模型有效性以及资产相关性等进行有效改进。

第八章阐述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基于巴塞尔Ⅱ内部评级法的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内部评级系统和配套管理制度,其核心由具有紧密互动关系的评级模型和评级数据两部分组成。两维内部评级体系,其中,客户评级反映客户违约可能性大小,债项评级反映交易项目违约损失严重程度;为确保内部评级模型、评级运作、评级验证、评级应用等方面审慎性、稳健性和可比性,巴塞尔Ⅱ对内部评级规定了最低定性和定量标准要求。除计算监管资本要求外,内部评级体系所提供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以及不同置信度下的VaR等关键指标,被运用于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各环节,如,授信准入、信贷审批、风险定价、组合管理、资本配置、绩效考核、风险报告、信息披露等,内部评级体系将银行未来信用风险预先以具体数据形式展现在银行家面前,为授信决策提供了风险量化管理的法宝。

第九章是阐述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信用风险缓释技术(CRMT)被监管认可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经历了较长的演进过程,直到2004年6月,巴塞尔Ⅱ才明确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包括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和净额结算。巴塞尔Ⅱ鼓励运用合格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对采用更精确方法评估缓释技术影响的银行,允许扩大合格缓释工具种类和范围。在初级内评法下认可部分实物抵押品,高级内评法对合格担保人范围和类别不加限制。内部评级法对风险缓释作用的处理,不调整风险权重,而是调整影响风险权重的风险参数(PD、LGD、EAD),巴塞尔委员会对全球银行业调查显示,担保和信用衍生工具影响PD,而抵押品的作用在于降低LGD,净额结算影响EAD。不过,巴塞尔Ⅱ也明确指出信用风险缓释技术本身也可能带来新风险,对信用风险缓释技术降低资本要求规定了相应程序及最低操作要求。银行应制定信用风险缓释政策、缓释工具认定和处理方法。

第十章阐述信用资产证券化。信用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借助于资本市场实现货币市场竞争目标的重要途径。资产证券化流程包括构建目标资产池、组建特殊目的实体、资产真实出售、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发售证券、向发行人支付资产购买价款、管理资产池以及证券清偿等九个步骤。对于证券化资产销售会计处理、证券化资产交易后会计处理以及资产证券化税收处理,对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资产证券化中满足金融监管要求,直接涉及证券化资产交易法律规定,监管当局对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认定标准问题。资产证券化中核心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对证券化资产定价,一般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静态现金流收益法、静态利差法、总收益率情景分析法、期权调整利差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对信用资产证券化具体操作,不同信用资产证券化运作工具存在差异,运作流程上也存在差别。

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构成本书第三部分内容,主要阐述市场风险管理问题,涉及市场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市场风险驱动因素分析、市场风险建模基本技术、主要市场风险价值模型、市场风险控制基本策略五个方面问题。

第十一章阐述市场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市场风险管理是在既定基本框架内实现的,这个框架至少应包括市场风险的识别、分析、衡量、决策、处理、控制、监察和报告。出于管理风险的有效性,银行需要根据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设计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选择适当方法计量和控制市场风险,实现风险成本和风险收益的动态平衡。为实现风险调整收益最大化,市场风险管理必须做到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有机结合,一方面,风险定性管理应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指导下,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的治理机制、组织架构、风险政策、管理流程、信息报告等;另一方面,风险定量管理应基于良好的数据与IT基础设施,考虑所有市场因子变化引起银行账户、交易账户中所有金融资产潜在市场风险。实施巴塞尔Ⅱ,银行必须依据内部模型法要求,建立市场风险量化管理体系,重点抓好银行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管理,兼顾商品价格风险和股价风险,并密切关注不同风险的相关性。同时,高度重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和管理,有效协调市场风险与其他类别风险的管理政策和流程,力求市场风险与其他风险类别限额管理有机协调。

第十二章阐述市场风险驱动因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以清晰认识市场风险驱动因素为基础,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金融自由化环境下,银行混业经营在不断加强,在从事传统银行业务外,越来越多地涉入了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以及标准化商品市场的交易业务,银行交易头寸对金融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大大增加,市场风险给银行造成的损失,让银行家旧痛未好,新痛又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使一些银行在市场风险冲击下濒临破产,近期发源于美国、蔓延全球的次贷危机,使美国银行业领头羊如花旗银行、美洲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等受到重创,这再次说明深入理解风险源是有效管理市场风险的前提。对利率、汇率、商品价格以及股价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主要市场风险是如何发生的,并从理论上了解各类市场风险发生后的影响。

第十三章论述市场风险建模技术问题。风险因素分拆技术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初资产组合理论和70年代期权定价模型发展起来的,为确立风险价值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Till Guldiman创立了“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概念,到1994年J. P摩根银行提出风险价值计量系统——风险矩阵系统(RiskMetrics),历时十多年时间。作为综合性风险度量值,“VaR是在给定置信水平和目标时段下预期最大损失(或最坏情况下损失)”(P. Jorion)。确定银行组合头寸的风险价值,既要对组合头寸中的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证券按市定价,又要根据不同证券与其风险因子间的线性、非线性关系,建立不同类型敏感度参数模型,如,针对固定收益债券(或利率性工具)的久期和凸性,针对股票的贝塔(β),针对衍生证券的Delta、Gamma、Theta、Vega、Rho等。由于风险价值受风险偏好、清偿时间长度及观察期风险因子间相关性的影响,因此,确定组合头寸风险价值还要确定置信度、证券持有期以及数据观察期三个重要参数。风险价值模型(VaR)衡量组合头寸在正常市场下的风险价值,既受市场条件变化影响,也受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系统健全与否影响,还受到模型构建者和使用者等人为因素影响,因而模型有效性要持续进行验证,必须对VaR模型定期进行返回检验,以确保市场风险计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的合理性,应由内部审计确认误差被限制在可接受程度,还要接受监管当局验证、监督和检查,满足相关监管基准要求。

第十四章详细论述市场风险价值模型。风险价值(VaR)计算是以确定证券组合未来损益分布为核心的三大模块:第一模块通过映射过程把组合中每一头寸的回报表示为相应市场因子函数;第二模块通过市场因子波动性模型预测市场因子波动性;第三模块通过估值模型得出由市场因子波动性估计组合价值变化和分布。三个模块的核心和难点是波动性模型和估值模型。目前计算VaR的典型方法是参数正态模型法、历史模拟法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等三种方法。为确认组合主要风险,并通过对冲交易降低特定风险,必须将组合VaR分解,了解组合中的某一项(或一类)资产对组合整体VaR的影响,边际VaR、成分VaR和增量VaR满足了组合管理者的这种风险信息需求。但是,VaR概念本身的局限性及计算VaR的统计方法的局限性,使VaR模型存在一些缺陷,为克服这些缺陷,需采用压力测试法和极值法弥补VaR模型不足。

第十五章论述市场风险控制策略。分别介绍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策略、外汇风险控制策略、股票风险控制策略以及流动性风险控制策略。计量风险是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典型的市场风险控制基本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在银行实际经营过程中,某些市场风险是在经营中无法回避或不易回避的(如主营业务所包含的市场风险),但银行对此类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有限,或即使有能力管理,与其他专业公司相比也不存在比较优势。对此类风险的有效管理策略通常是将其转移给金融市场或其他金融机构。风险转移的基本策略包括风险分散化、风险对冲和保险。对于无法回避、不能对冲又不能转移的市场风险,银行就只好通过市场风险资本予以吸收,以保证机构持续正常运营。

第十六章至第十九章构成本书第四部分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涉及操作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驱动因素分析、建模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控制策略。

第十六章详细阐述如何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操作风险是因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做法》以及巴塞尔Ⅱ,确立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银行明确操作风险管理主要角色以及关键点。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件,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战略、政策制度、信息系统和文化基础;建立适合本行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的部门合作,确立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流程,从制定相关政策开始,采用有效的操作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基于评估分析,实施操作风险资本管理,向有关方报告操作风险状况。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分析操作风险分布状况、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成本预算,合理选择操作风险高级优化方法和控制方法。

第十七章对操作风险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在界定操作风险基础上,划分操作风险类别,阐述操作风险基本特征,介绍操作风险的主要分析方法,如支付矩阵分析法、内部分析法、风险指标分析、升级触发指标分析、损失事件数据分析等。人员因素导致操作风险,主要是人员缺乏能力或人力资源错配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关键人员离开风险等;分析内部程序风险,主要分析组织结构及管理层变化风险、模型风险、操作控制风险以及交易不当风险等;对系统与技术风险,重点分析银行系统失败、编程错误、信息风险、远程通信风险等;对外部事件风险,重点分析外部环境风险、合规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

第十八章探讨操作风险建模技术。分析操作风险,寻求操作风险规律性,进而建立操作风险模型,帮助管理层明智决策,这一目的贯穿于整个操作风险建模始终。操作风险模型使风险容忍度变得明确和透明,可用来确定操作风险是否与潜在收益相匹配,使风险-收益的权衡关系清晰和一致。银行要确定持有多少监管资本覆盖操作风险,按监管要求可选择基本指标法、标准法以及高级计量法。前两种方法将银行所需监管资本量与基于收入度量的银行规模相联系,高级计量法允许采用内部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因其较精确,会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即便最初计算的监管资本要求较高,但随着精确计算的定性要求逐步得到满足和定量条件逐步具备,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最终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要求也会随之降低。高级计量法主要有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计分卡法、因果模型法、Delta法、极值理论等。

第十九章详细论述操作风险控制策略。从如何建立全面内控机制开始,阐明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关系,设计银行内部控制框架,构建内部控制三道防线;明确要建立风险培训教育机制,促进操作风险知识积累,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操作风险管理培训与教育;还重点论述了如何有效控制模型风险。除了对操作风险非预期损失以经济资本覆盖外,超过非预期损失无法以资本覆盖的异常损失,要通过保险弥补,保险作为操作风险缓释工具,要得到监管当局认可,须遵从监管当局规定的保险缓释操作风险标准要求。对保险尚不能完全缓释操作风险,银行家必须建立业务持续性计划,并有效实施之。

第五部分包括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主要阐述全面风险管理绩效问题,涉及在一体化风险管理下如何确定银行资本需求总量以及如何优化经济资本配置问题。

为了使银行持续正常经营,除提足拨备弥补预期损失外,到底需要多少资本才能覆盖银行总体风险?这将在第二十章全面论述。要确定银行资本需求总量,首先要阐明银行资本作用,说明账面资本、监管资本以及经济资本之间关系。为确保银行自有资本与其整体风险状况相匹配,说明如何建立完善的资本评估程序。经济资本计量是对银行经营中各类风险的资本等值测量和加总。巴塞尔Ⅱ鼓励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还提出可供选择的由简到繁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按照相关监管规定,遵循一体化全面风险管理原则,科学评估银行集团资本总量要求。尽管巴塞尔Ⅱ没有对信贷集中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直接提出资本要求,但要求通过压力测试、情景模拟分析方法对银行资本总量要求进行必要调整,使得银行资本总量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并覆盖银行总体风险。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到了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用于弥补超过预期损失的非预期损失,其数量决定于银行各项表内外业务面临的非预期损失总量。在监管者看来,非预期损失应由监管资本来弥补,但这仅反映在资本总量层次上(风险加权资产的8%)。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追求精确量化风险并配置相应资本,必须建立资本管理体系,寻求经济资本优化配置。那么,如何在满足监管资本总量要求下根据银行业务发展目标优化经济资本配置?银行注重风险与收益平衡关系,那么如何在银行经营过程实施风险调整绩效考核?这些问题将在第二十一章回答。

四、成为股东信赖的称职银行家

长期以来,银行家认为理论家提出的风险管理理论过于抽象,理论假设脱离管理实践,理论指导作用有限,甚至认为风险管理理论对管理工作产生了误导;另一方面,理论家认为银行家缺乏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风险管理缺乏前瞻性,风险管理工作疲于救火。风险管理概念缺乏一致性,没有共同风险管理语言,更谈不上建立先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思路缺乏清晰性,风险管理政策缺乏连贯性,导致风险管理行为缺乏规范性;风险管理技术缺乏针对性,风险管理流程缺乏适应性,导致风险管理事倍功半。银行股东一直搜求称职银行家来全面管理风险,实现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确保股东价值增值。

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银行家既不能从经验主义出发,因为历史绝不会重演,也不能孤立地管理某一类风险,因为风险是内在关联的。必须从全局出发,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借助先进风险计量技术,从全面联系的视角识别、计量、控制银行集团风险,落实全面一体化风险管理。本书的目的在于:阐述银行家的使命是通过全面风险管理确保银行持续稳健发展,实现股东价值增值。为此,强调指出以下几点:

(1)全面掌握风险管理理论,准确把握金融风险趋势。银行家未必是风险理论家,但银行家必须具有良好的风险理论素养。银行家决策左右银行发展方向,决定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银行持续发展。风险决策能力形成和提高,需要但不能仅靠个人实践经验积累,市场竞争之激烈,股东期望价值增值,时不我待。银行家要成就银行发展之大业,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取他山之石攻玉。对银行高管层来说,趋势判断至关重要。一些西方大型银行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中受到重创,与误判全球经济金融大势密切相关。实践再次证明,审时度势,理性决策,关系银行生存与发展。

(2)灵活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确定清晰风险管理思路。银行家掌握风险管理理论,不是教条式照搬理论模式,而是清醒认识风险管理的理论前提、推导过程和结论判断,掌握风险管理逻辑思维,确定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制定可行的风险管理战略,健全风险管理政策,把握全行风险状况,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强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银行风险治理机制,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改进风险决策程序,推动风险技术开发应用,全面有效计量风险,合理配置经济资本;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实现股东价值增值目标。

(3)充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持续提升风险决策质效。全面风险管理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在风险管理决策过程中,管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成分占比,在某种程度上体现银行家的风险管理能力、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为了提高风险决策质效,银行家一方面要积累管理经验,掌握风险管理基本规则,健全风险管理政策;另一方面,推进风险技术开发运用,准确领会关键风险概念,掌握风险技术使用方法。为此,银行家应结合风险现状,合理配置资源,统一风险管理标准,普及风险管理技术,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敏感性,在银行业务经营中,清楚何时何处有风险、风险到底有多大、谁来控制风险以及如何控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速度抓住有利时机做出最佳风险决策。

实施精细化风险管理确保银行稳健发展。银行家从事的业务无一不是风险性业务,这些业务的风险表现形式各异,风险发生概率多大,风险损失程度多深,取决于银行高管层重视风险管理的程度,取决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精细程度。银行的高负债性金融企业本质,决定了银行发展过程必须保持持续稳健性,为此,银行家不仅要高度重视银行的总体风险状况,更要清晰了解银行的风险价值结构,有效运用组合管理手段,合理布局业务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要充分运用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力求精确计量各类风险,合理配置经济资本;保持资本充足性,坚持资本约束资产规模,强化银行流动性管理,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使银行在持续发展中保持稳健性,在安全经营中实现持续性盈利。

基于正确风险决策实现股东价值增值。银行家从事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过程,正如摩根大通银行前任董事长威廉·哈里森所言:“我们从事的业务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管理风险。”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银行家的管理决策是一个将无形知识转化为业务盈利的过程。这种管理决策是知识密集型劳动,个人知识和经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难以满足这种决策需要,为了提高决策科学性,银行家既要充分发挥民主决策作用,综合集体决策智慧,又要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知识,学习同业最佳实践经验,充实决策知识基础。银行家在决策过程中,是在运用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进行推理、判断和决策,将这些决策付诸实施,能否为股东创造价值,取决于决策是否真正反映了真实风险,是否真正全面有效地管理了所有风险。所以,银行家每一项正确的风险决策都是在知识转化中实现股东价值增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书旨在为银行家提供一个全面风险管理视角,至多也只是为银行家提供识别、计量、控制和管理各类银行风险的参考思路。若试图寻找现实风险管理的具体标准答案,本书是无能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