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经验
“多评一表”由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各进驻窗口配合实施。
一、主要做法
(一)设立综合窗口,实行“统一受理”
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大厅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个窗口”对外,项目业主(即申请人)只需要与综合服务窗口人员配合,就能推进所有的审批手续,从而实现从“一对多”到“一对一”的转变。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将项目情况发送至立项阶段所涉及的各审批部门,组织审批部门帮助业主分析、判断每个项目所需要进行的所有评估,指导业主联系编制报告的中介机构,并预排下阶段评审时间,让业主对审批时间安排心中有数。
(二)打破前后置关系,实行“并联评估”
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精简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取消港口规划区域内建设项目预审、水源地审批、尾矿库选址安全论证审查、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没有移民生产生活安置任务出具认可意见等4 个审批事项,并取消相应的评估;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审批、压覆矿产资源批复、水土保持方案审核等3 个事项不再作为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改为开工前办理。宗教影响意见、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批复意见、对大气环评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意见等3 个项目,不再作为可研审批(项目核准)的前置条件,改为征求意见方式办理。其他的所涉及的评估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从“串联”编制改为“并联”编制,要求各中介机构在20 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改革评审方式,实行“要素审查”
改革前,审批部门要等所有报告书做好了才能组织专家论证,专家按照报告书进行审查。改革后,中介机构把评估报告中的关键性指标(主要技术要素、重点指标和审批红线)抽离为“要素”,整合成“一表”,实现从审报告到审要素的转变。
(四)合并评审会议,实行“统一评审”
改革前,不同审批部门组织各领域专家分别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评估报告提出审查意见,专家只能看到本领域的评估报告。改革后,行政服务中心将这些专家评审会合并为一场,组织所有涉及的专家进行“统一评审”,一次性出具所有的评估意见。一般在会议前5 天,会议组织者将包含各领域、各类别评估“要素”的这张表提供给各行业的专家,专家可以看到项目涉及所有评估要素指标,能够更全面、更科学、更精准掌握项目的情况,把握评估的意见,实现从“专科评估”向“全科评估”提升。
(五)优化审批服务,实行“统一审批”
专家评审会完成后,审批部门主动跟踪服务,指导项目业主提交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实时同步开展审批,在统一时间段内出具审批意见。对于用地手续尚未齐全,无法进行下阶段报批的项目,提供“模拟审批”服务。即视同其已获得土地,相关审批部门依申请提前进入审批程序,按现行审批要求对报送资料进行实质性审核,出具“模拟”字样的审核批准文书,作为下阶段审批的依据,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审批的“无缝”衔接。待手续完成并达到法定条件后,将模拟审批文书转化为正式审批。
具体流程图如下:
二、实践效果
2017年截至5月30 日,漳州市已开展了36 个“多评一表”项目,涉及金额约190亿元,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现行的审批模式下,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是部门进行审批的重要依据,与审批部门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红顶中介”出具的审批报告更容易通过审批也是多数人的“共识”。“多评一表”改革以“要素”替代“报告”,使评估报告编制的“水分”大大降低,有助于推动“红顶中介”的脱钩和中介市场的治理,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中介组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二)有效提升服务意识
我国实行的是“部门立法”,每一项评估报告的编制所依据的法律都是各部门站在自己的立场制定出来的,将所有项目“一网打尽”,将部门的责任降至最低。在审批实践中,不管是造纸、化工等高危、高污染项目,还是生态公园建设、安置房建设等公益类、民生类的项目,只要法律规定,就必须做厚厚的一摞评估报告。“多评一表”改革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促使审批部门站在企业、站在项目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评估是否都是必要的,促使审批人员对项目进行分类、甄别,变“行政审批”为“行政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意识。
(三)有效提高审批效率
“多评一表”改革多种评估、评价、报告、论证为一表评估机制,将互为前置、串联评审改为平行而动、交叉而行的运行机制。将事前先评先审通过,改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型审批服务模式,使评估时间从原来的230 天减少到50 天左右,达到快报、快评、快审、快批的效果。
(四)有效提升企业获得感
“多评一表”能够有效减少报告书的编制成本,减少来回奔波报批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使所有的评估、评审、审批公开透明,有效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让企业办事更省时、省力、省钱、省心,共享改革成果。
漳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多评一表”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