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04章 科学巨擘的摇篮

在李政道的直系前辈中,祖父、父亲、母亲、三叔父和大姑父对少年时代的李政道影响最深。祖父对基督教的虔诚,到了李政道这一代,转化为对自然科学的执着。

祖父主掌苏州教区 祖母家传宗师巨匠

img

祖父李应积(仲覃)和夫人蒋氏

李政道的祖父李应积(1870—1941),字仲覃,1870年出生在苏州,1941年去世,是李子义的次子。李仲覃的夫人蒋氏出自常熟望族蒋家。常熟蒋家源于晋代以平吴功封常熟侯的蒋秀亢,后代历经一千五百年繁衍遍布中国东南各地。《蒋氏宗谱》记载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蒋氏家族的一代代公侯、良相、名臣、宗师、巨匠。蒋介石临逃离大陆前,曾来宜兴拜谒他所属的蒋秀亢分支的祖先。

李仲覃1889年自博习书院毕业,留校担任国学、神学、数学、科学知识教师,之后历任监理会苏州教区牧师、主任牧师,并兼任东吴大学圣道学教习。1900年,李仲覃与曹子实牧师同时被任命为教区长老,1910年升任苏州府教区长,并担任首堂的第一位华人牧师。1907年,为纪念1807年首位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全中国基督教会联合举行百年大会。当时中国受洗基督徒已有十万之众,全国各地六百余名基督教各宗派领袖齐聚上海。那时中国基督教会仍由外国牧师主理,参加大会的华人牧师寥寥,李仲覃被选为大会总干事,可见其地位之高。

1915年,因信徒增加,苏州监理会在教区长李仲覃的主持下,拆除首堂,在原址建造了一座可容纳八百多人同时礼拜的气势恢宏的教堂。新教堂为纪念卫理斯宗的创始人英国神学家约翰·卫斯理而命名为圣约翰堂。圣约翰堂位于苏州古城东葑门内天赐庄十梓街,由美国著名设计师设计,全部使用英国进口的建筑材料。李仲覃担任该堂首任主任牧师,续任至1936年退休。

除传教业务之外,作为苏州教区长,李仲覃还参与苏州教会医院的管理。由于苏州博习医院的成功,1918年,江苏武进县(现常州市)士绅请求与苏州监理会合建武进医院。博习医院派美籍医生芮真儒前往,代表苏州监理会担任该院董事。这是常州市的第一所西医院,李仲覃是常州市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1920年,李仲覃由来访的美国监理会会督推荐,以“最有能力的布道者和年议会最有影响力的成员”,被美国弗吉尼亚州监理会创办的伦道夫-梅肯学院(Randolph-Macon College)授予神学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个被授予此荣誉的华人牧师。1941年李仲覃去世,圣约翰堂内为他立了《李仲覃牧师纪念碑》,碑文简要记述了其生平:“三十求真,四十阐真,五十悟真,七十又一而归真,真人真事,典型长存”,并说他“在本堂领导属灵祈祷会,每令人感动悔悟得救重生者众亦”。

李政道的祖父李仲覃和祖母蒋氏育有三子二女:骏德、骏康、骏英、鸿贞、莲贞,均出生于苏州,就读于长辈参与创建管理任教的博习书院和后来的苏州东吴大学或附属中学,都是基督教徒。

img

李政道的祖父参与建造、管理和布道的苏州圣约翰堂和纪念碑

伯父行医造福一方 姑父北伐文臣武将

img

李仲覃夫妇和五个子女:骏德、鸿贞、骏英、莲贞、骏康

伯父李骏德(1895—?)1918年自东吴医学院毕业后便在博习医院行医教书并兼医院管理工作数十年,曾任副院长并代理过院长。

父亲李骏康(1897—1955),家中排行老二。

叔父李骏英(1904—1939),亦就读于东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1928年被二哥李骏康派驻武汉,代理李骏康所办的达利化肥贸易公司的业务。抗战爆发后,李骏英从武汉迁回上海英租界,任《大美晚报》副总编辑,因1941年被汪精卫伪政权特务刺杀而青史留名。李骏英的独子李昌道为中国法学专家,曾任复旦大学法学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上海高级法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参事。

大姑李鸿贞(1899—?),其丈夫朱巽元1915年7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后在上海圣公会所属的圣约翰教堂任会吏神职,1918年参与创办无锡辅仁高级中学,并任校董兼英文教师,后任金陵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二姑李莲贞,嫁给了上海商界名人杨管北。二姑父杨管北系江苏镇江人,是清朝名将杨遇春的后代,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当年名声仅次于杨度。1926年,杨管北随北伐军攻打上海,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科长,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协助杜月笙接办濒临破产的大达轮船公司,任总经理。杜月笙发迹上海靠的是杨度、杨管北、杨志雄三位谋臣策士,时称“三杨开泰”。抗日战争初期,杨管北不顾自己巨大的经济损失,参与了为迟滞日军进犯南京而自沉万吨商船于长江要塞的“江阴沉船”壮举。1948年,杨管北当选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先随杜月笙迁香港,随即迁往台湾继续担任“立法委员”,并任台湾轮船同业公会理事长,此外还担任复兴、益祥两家航运业公司的董事长。杨管北五十岁开始崇信佛教,成为一位虔诚的护法居士,全力推动台湾佛教的传播。

◆表弟杨麟(1928—),杨管北家族三代单传的独子,出生于上海。自幼与李政道在上海一起长大,是与李政道关系密切的近亲。抗战期间,杨麟随父去重庆读南开中学,16岁参加抗日青年军远征缅甸,战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9年随父去香港,后留学美国。1960年起,杨麟在父亲的协助下经营台湾贸易公司,代理美国大型企业在台湾的销售,包括泛美航空、卡特彼勒重型机械、加拿大铝业、美国标准洁具、波音飞机、可口可乐等。大陆开放后,杨麟在大陆有多项成功的投资,晚年曾居住上海致力于在大陆偏远地区扶贫教育。他本人生活节俭,就算去豪华场所会见来访的幼时玩伴荣毅仁和董建华等,也开着一辆寒酸的小车,把车停得离目的地远远的,一时被被传为笑谈。2007年,杨麟投资九十万美元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十五集历史纪录片《去大后方》,为当年悲壮的抗战留下珍贵的音像史料。片中采访了145位亲历者,包括李崇道和李政道兄弟。

三姑李淑贞,生平不详。

父李骏康金陵才子 母张明璋大家闺秀

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1897—1955),出生于苏州,是李仲覃牧师的第二个儿子。1915年,李骏康在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东吴大学,一年后转入南京金陵大学新成立的农林科(现南京农业大学前身)。李骏康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就是运动健将,是著名的东吴大学足球队能左右开弓的明星前锋,哥哥骏德是守门员和国家级田径健将。青年时代的骏德和骏康兄弟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卫斯理会于1910年创办的,在美国纽约州注册,所授学位等同于美国大学学位,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教会学校。金陵大学农林科为美国数学教授裴义理(Joseph Bailie)创办。辛亥革命后江苏大灾,裴义理和张謇等人为赈灾救助饥寒交迫的农民,在南京组织成立“中华民国义农会”,得到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等人的支持。由于裴义理深感中国农业之落后,农业科技人才之匮乏,因此创建金陵大学农科,开中国四年制大学农业教育之先河。金陵大学农科于1914年开办,裴义理自任科长,聘请美国最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教授芮思娄(J.H.Reisner)等四人任教。1915年金陵大学建立林科,1916年农林科合并。李骏康1916年自东吴大学转入金陵大学农林科,1918年毕业后在上海英租界求职,进入德国洋行从事化学肥料进口。西方化学肥料在清末引入中国之后,逐渐为保守的中国农民所接受,20世纪20年代开始化肥的使用量快速增长。当时中国不能自产化肥。据上海《申报》记载,李骏康1925年任英国安利洋行协理,负责进口硝酸铵化肥。

李政道的母亲张明璋(1900—1983)出身名门,聪明美丽,毕业于上海启明女校。该校1904年由法国天主教拯亡会修女马相伯创办,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学生多为富商大员家的千金。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和她的三个姐姐都是启明女校毕业。算起来张明璋是杨绛姐姐的同学。杨绛在回忆录中说:

我从无锡大王庙小学一到启明,觉得这学校好神气呀,一间英文课堂比整个大王庙小学还大!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长廊是花瓷砖铺成的。长廊下面是个大花园。教室后面有好大一片空地,有大树,有草地,还有一条很宽的长走廊,直通到大操场。空地上还有秋千架,还有跷跷板……我们白天在楼下上课,晚上在楼上睡觉,二层楼上还有三层……

据杨绛记述,她的同学有上海银行巨头福康钱庄主人五楼公的女儿朱明(陈果夫的夫人)、沪上大亨张啸林之女、犹太人哈同的孙女罗舜华、正广和汽水公司老板女儿徐瑞珠、丁香花园张静江的孙女等。

张明璋是一位有文化且信仰天主教的女性。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是青年人破除旧礼教追求思想自由的时代。李骏康在上海与张明璋女士结识并相恋。张明璋出自天主教世家,本人也是天主教徒。李骏康出自基督教世家,父亲李仲覃不但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而且是苏州基督教会教区长。天主教教规比基督教更加刻板,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不得离异,与异教徒的婚姻需要教区长批准。据贺宝善女士所著文集《思齐阁忆旧》收录的《访问李崇道博士》一文,李骏康和张明璋瞒着双方父母在上海结婚,在天主教堂经过神父福证,得到女方家长首肯。贺宝善女士是李政道的二哥李崇道续弦齐同的外甥女,2003年去德克萨斯州李崇道家小住十日,记录了不少李崇道父母和李崇道的旧事。

张明璋与李骏康婚后育有五子一女。李政道的大哥李宏道和二哥李崇道都出生于苏州老家,由祖母帮助母亲照顾。那时李骏康大学毕业不久,其上海化肥进口贸易事业还在初创时期。爷爷李仲覃是苏州监理会教区长、圣约翰堂主任牧师,收入优厚,家里条件优越。

据史料记载,从1925年到1930年,中国硝酸铵进口增加九倍之巨。李骏康在此期间自立门户代理国外名牌化肥,很快小有所成。他在英租界五马路十六号创办达利公司经销进口化肥,并独家代理当时的国际钾肥垄断企业德国钾质肥料联合公司[甲利公司(Deutsches Kalisyndikat,GmbH)]所产的硫酸钾。1928年,李骏康委派其弟李骏英为达利公司驻武汉总经理,扩展公司鄂湘业务。进口化肥立竿见影的增产效果逐步为中国农民所接受,李骏康因化肥销量大而获利丰厚,公司逐渐扩大业务,除化肥外还经营染料等其他化工产品进口,并创办其他企业。

img

李政道母亲张明璋和父亲李骏康

img

1933年李骏康给金陵农学院张乃凤教授提供硫酸钾化肥的供货信函

1941年,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战乱中生意大受影响。李骏康往来于上海和香港之间,上海家中的五子一女由太太张明璋照看。1944年,张明璋离开上海去重庆投奔小姑李莲贞,战后返回上海,1949年去台湾与在台北淡水工作的次子李崇道和儿媳许淑英同住。1954年,张明璋与许淑英和两个孙女一起居住在台湾新竹,帮儿媳把两个孙女带大,送往美国留学。据张明璋的邻居、台糖畜牧场长戈福江的女儿戈定渝女士回忆,张明璋仅在家中供奉天主神位,并不参加正规的教会活动。张明璋对孙女管教严格,对自己也一丝不苟,外出总是旗袍正装,化淡妆,发型整齐。张明璋晚年喜欢给后辈讲当年上海的往事。

李骏康晚年移居日本,1955年在东京病逝。1980年,李政道尊母命出资、由大哥李宏道经手,在苏州太湖之滨灵岩山天灵公墓建造了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1981年李政道亲自将父亲的骨灰移至天灵公墓。母亲张明璋1983年去世,李政道遵其遗嘱,将母亲骨灰与父亲合葬。

img

母亲张明璋与所生五子一女(摄于1939年,左一为13岁的李政道)

兄妹六人命运迥异 人生难测世事无常

大哥李宏道,1920年出生于苏州,现仍在上海独居。从上海沪江大学商科毕业后,李宏道协助父亲管理自家一个制作铅字的工厂。1955年公私合营后成为工厂的技术人员,一直到退休。李政道少年离家,与长自己六岁的大哥关系并不密切。李宏道家境不好,长期接受李政道的资助。李宏道结婚较晚,只有一个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女儿,由李政道夫妇协助在80年代赴美国读书,后在美国结婚定居。90年代夫人去世后,李宏道曾去美国与女儿一起居住过一段时间,后因不习惯美国生活返回上海,由李政道协助进入某养老院生活至今。如今,李宏道的女儿亦返回上海。

二哥李崇道,1923年出生于苏州,1941年自迁入上海的苏州东吴大学附中毕业后,在上海租界办学的东吴大学物理系学习一年多。在几位兄弟之间,李政道与二哥关系最密切。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队占领上海租界之后,李崇道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借读数月后逃亡至广西桂林,194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位于柳州沙塘的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1944年李崇道参加青年军,进入美国空军的国民军陆军联络部,负责救援被击落飞行员。战后,李崇道重返广西大学。1946年毕业后,任南京政府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技佐(助理工程师)。1947年,李崇道受农林部委派随邝荣禄博士到台湾,在美国资助的华南兽疫血清疫苗供应中心任技正(高级工程师)和疫苗室主任。该机构位于台北市北郊的淡水。1950年,李崇道转入台湾农复会工作。农复会全名为中美合作农业复兴联合委员会,负责管理和使用美国援助台湾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的经费,由曾任北大校长和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蒋梦麟担任主任。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网报道,1950年初,中共华东局台湾省工委被国民党当局破坏,3月29日中共台湾工委成员梁铮卿等人被捕。梁铮卿是李崇道广西大学畜牧兽医学系同学,1947年9月被广西中共地下党组织派往台湾,曾与李崇道同在台北淡水农林处畜疫血清制造所任技正。后梁铮卿被派往台中市任中共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台中市委直属支部书记。1950年3月29日,梁铮卿被捕关押,1951年1月24日被处决。梁铮卿被捕前曾在李崇道淡水家中躲避。1950年11月,李崇道因此事被同事告发,李崇道、母亲张明璋及怀孕的妻子许淑英被当局以掩护匪谍罪关押二十八天。“台湾行政院”农复会主任、国民党元老蒋梦麟传话:“李崇道如果是共产党员则依法办理,否则请即释放以免耽误本会公务。”李崇道一家才得以获释。此事件当时在台湾颇为知名。

李崇道出狱后继续服务于农复会,但被禁止出境。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台湾当局”对李崇道的控制有所放松。1959年,李崇道赴美留学,1961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兽医学博士,回台后在农复会担任畜牧组长兼任台湾大学、中兴大学教授,1973年任农复会主任委员,1979年任农复会改组成的农业发展委员会主任,1981年转任中兴大学校长,后担任过“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总统”政策顾问等职务。

20世纪40年代的广西大学农学院有三位毕业生在80年代同时担任“两岸三地”的农业首长。他们是中国大陆的何康、台湾的李崇道、香港的黄诚达。何康是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主任何遂的三儿子,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西地下党负责人。在柳州沙塘广西农业大学求学期间,何康读的是农学系,李崇道读的是畜牧兽医系。黄诚达比他俩晚两年,即1943年从香港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三人住在同一宿舍,何康住下铺,李崇道住上铺。三人都是各自系里的第一名,分获“中正奖学金”。李崇道和何康都是1946年毕业。四十年后,何康担任中国农业部部长,李崇道任“台湾行政院”农委会主任,黄诚达任香港渔农处副处长。李政道曾在1985年5月3日给何康写过一封信,替家兄李崇道联络与何康会面。信中写道:“您和我二哥李崇道是四十多年前的老学兄,虽然我们尚没有见面,特此来函问候。崇道在台湾从事农业发展数十年,今年将率团去巴黎参加五月二十五、二十六日的国际畜疫会议,听说贵部将派团参加。家兄很想建立大陆和台湾农业同行间的关系,托我转达他的意思,也许他和您可能在巴黎会见。”遗憾的是,李崇道与何康在巴黎的会面未能成功。后来已经退休的黄诚达邀请何康和李崇道于1991年1月同赴香港聚会。

李崇道的妻子许淑英也是上海人,与李崇道在上海东吴大学附中、东吴大学和广西大学兽医专业均是同学。1946年,李崇道广西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工作,两人结婚后同去台湾淡水。20世纪50年代台湾人口大幅度增长,肉食供应不足。1954年,台湾糖业公司聘请台湾大学畜牧系教授戈福江主持,在新竹试办以发酵的甘蔗滓做饲料的养猪场,聘请许淑英为兽医。许淑英带着两个幼年的女儿李斐和李琴,以及婆婆张明璋迁往新竹。李崇道仍然在农复会工作,住在台北淡水。农复会是美国援助的机构,工作人员薪资丰厚。

李崇道曾担任国际兽医组织台湾代表驻巴黎多年,常在欧洲与李政道会面。李政道成名之后去台湾新竹探望母亲的时候均低调,不参与官方安排的活动,记录在案的只有1961年1月那次的蒋介石宋美龄阳明山接见。李斐曾经对戈福江的女儿戈定渝说过,她上高中物理课学不会,叔叔一点拨就通了。后来李斐和李琴均在李政道夫妇的帮助下赴美国留学,并定居美国。1974年许淑英病逝后,李崇道与秘书齐同(京剧大师齐如山的女儿)结婚。1994年李崇道退休以后,与齐同女士移居美国德州大学城,与女儿李斐、李琴团聚,于2016年去世。

大弟李达道(1928—2008),出生于上海,肄业于大同大学,1949年后曾在上海某邮政局工作。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中,以贪污及反革命的罪名被判刑二十年。李达道贪污罪并不重,但由于二哥和母亲在台湾,父亲在香港,三哥在美国而被定为贪污兼反革命罪,刑期较长,判二十年被遣送至湖南常德德山区劳改营。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访华。劳改营领导通知刚刚刑满但仍然留在劳改营务农的李达道,去与李政道见面。临行前领导特意交代,与哥哥见面时讲话要注意分寸。已被改造了二十年的李达道当然明白这话的分量,在与三哥见面时表现得十分谨慎。当三哥问他每月挣多少钱时,每月只有二十多元收入的他故意含糊其词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李政道要给他一笔不小的款项,他说我不缺钱用。李达道自幼在家里品德上就有小毛病,属于问题少年,与一心向学的李政道关系并不融洽。此次见面之后,李政道与李达道再无联系。1980年李达道离开劳改农场,被安排到常德某工厂做事,1982年被任命为湖南省常德市国民党民主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病逝于湖南常德,留有夫人和一个儿子。

小弟李学道,1930年出生于上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1952年,由于当时中国发展经济需要而提前毕业,分配到大连造船厂工作,曾担任车间工段长。因为他发表了结构力学方面的论文受到上海交大的重视,家又在上海,因此60年代被调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教书(此调动应与李政道获诺贝尔奖有关)。据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回忆,尽管全国通用的教科书是李学道从俄文版翻译的,但他上课不用教科书,教案都是自编。有一次期终考试全班不及格,这在上海交大甚至全国大学教育史上也少有。后来系里要求重考,多数同学及格,少数几个同学得良,得优的一个也没有。李学道自视甚高,常常因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小时候父母亲戚都说我比哥哥李政道聪明,可他得了诺贝尔奖,我却一事无成。”80年代李学道和在复旦大学任教的妻子一起赴瑞典,后任瑞典哥德堡大学力学教授,定居瑞典。

妹妹李雅芸,1934年2月生于上海,1951年高中毕业于进德女中,195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轮机系毕业,1955—1963年在哈尔滨汽轮机厂任设计工程师,1963—1978年在上海汽轮机厂任设计工程师,1978—198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任副教授,1980年底到美国,1986年在新泽西州罗德格斯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及博士后,1990年在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任高级研究员,并在著名的普威(Pratt Whitney)飞机发动机公司任顾问,在美国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1999年3月退休住在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