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切实抓好2019年推动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家级新区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大部署,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贡献。
(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着力提升规划建设水平
1.突出特色定位,合理把握开发节奏
各新区要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优势,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先为与后为、快为与慢为的关系,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促进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联动、精致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协调、就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统一,坚决防止盲目建设和无序扩张。要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科学确定新区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落实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明确新区发展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坚持科学的开发方向、合理的推进时序和严格的管控措施,彰显新区的发展实力、国际水准、一流品质和区域特色。
2.提升规划设计水平,避免千城一面
各新区要对标对表雄安新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升新区的规划设计水准。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结合新区空间类型,合理确定发展形态,合理控制用地规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优化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功能控规,提升产业用地比重,合理布局商住用地,留足生态用地空间,形成整体低密度、局部高效利用、景观廊道通透、天际线优美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设计,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将整体风格、气质、高度、体量、色调、植被等细节有机融合,注重细节打造,强化城市空间秩序管理,深挖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城市审美感与辨识度合一的独特城市风貌。
3.强化规划执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各新区规划编制设计要坚持谋定而后动,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好再进行建设。规划通过法定程序确定后,就要严格执行,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要保持历史耐心,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稳扎稳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突出主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培育新势能,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各新区都要有3—5个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主导产业,要深入挖掘本新区的产业发展特色和潜力,对标国际标准和需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夯实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四梁八柱”。要创造性地践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技术变革、提升产业链条为核心,打造实体经济发展的高地。要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资本的整合功能,发挥智能制造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坚持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通过新材料、新模式、新工艺、新技术创新来发展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壮大新动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新区要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布局一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型重大项目,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集聚新动能。优化产业项目引进机制,精准引进产业链长、成长性强、标识度高的重大项目,有针对性地“造链”“补链”“强链”,建设高端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加快实施一批融合示范项目,推进“互联网+”制造,构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体系。
3.运用新技术,加快优势产业升级迭代
各新区要支持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数字工厂、数字车间建设,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加速“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步伐,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装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支持清洁化改造,促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功能区制造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一批成规模、成体系的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4.汇聚新要素,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各新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支持研发设计、绿色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融通,壮大数字经济,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园区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带综合承载功能,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涌动,满足入驻企业的人才需求。
5.发展新主体,着力培育优质企业
既要提升大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也需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作用,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注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让企业更深度地参与全球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增强实力。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跨地区兼并重组,更加积极地为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降低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上取得新突破,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创新驱动,加速转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构建新生态,攻关核心关键技术
各新区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中走在前列。要发挥新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科研人才密集的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为支撑,积极争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自主可控设备、种业自主创新、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材料等研发及应用等专项上实现突破。培育创新文化和氛围,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促进形成各类英才尽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2.建立新机制,提高创新服务水平
各新区要立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提高创新服务水平。着力构建科技服务体系,组建重点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技术衔接、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深化人才政策创新,建立“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服务机制,重点引进掌握尖端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的科技人才团队,激励现有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海智基地、省级人才基地等载体人才引育功能,新引进各类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综合运用,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立足本地实际,率先开展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或金融试验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国家级交易平台等重大金融项目先行先试,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和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在新区落地,支持新区企业率先在科创板上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军民兼容的标准体系建设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3.紧盯新技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各新区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在新区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设置,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将资本、技术、产权等创新要素导入新区实体产业。紧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完善创新服务,鼓励企业联合产业上下游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探索建设融政府服务、金融服务、孵化转化为一体的创业广场和低成本创业街区。支持有条件的新区建设大学科技城和专业化大学科技园,推动院校布局与产业布局对接、专业群建设与优势产业链对接、院校办学与产业发展对接。
4.完善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融合
各新区要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力争在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强化产学研一体化集成,支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科技研发、技术转化、联合创新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探索激发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性的有效机制,打造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各新区要继续优化项目审批,推行“证照分离”改革,缩短企业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实践“一号申请、一网办理、一窗通办”,实现新区服务“一网通办”,争取“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先建后验管理模式。探索实施生产许可“一企一证”,推动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各许可管理环节的“一码贯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和联合惩戒机制,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营商环境考核监督。
2.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各新区要率先落实“减税降费”各项举措,畅通国家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要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支持新区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优先安排在新区实施直供电和电力需求侧改革试点。专项治理中介服务收费,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让收费公开透明,让乱收费无处藏身。新区财政要主动挖潜,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多渠道盘活各类资金和资产,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到位。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区建设的专项支持,妥善解决融资平台到期债务问题。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和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支持建设“人才公寓”,合理控制新兴产业用地成本和企业员工购房居住成本,促进形成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价格可控的住房保障体系。
3.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各新区要支持金融机构用好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常备借贷便利资金,进一步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帮助民营企业申请纾困资金、融资担保发展资金,进一步缓解流动性融资压力。对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实施重大创新项目、股改上市给予资金补助,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设立“政策兑现窗口”,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和服务细则。建立“服务民营企业直通车”,推行“企业特派员”制度。加快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市场化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的承载力。
(五)深化合作,扩大开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1.开展自由贸易改革试点
各新区要发挥新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复制应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熟政策,尽快推动各项创新政策在新区落地,率先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对接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推动跨境投资便利化、服务贸易创新、口岸服务机制创新等改革事项先行先试。对于拥有对外口岸的新区,始终围绕口岸延伸的目标,积极推进各项业务的改革创新。对于地处内陆的新区,依托铁路、机场等开展口岸建设,探索打造符合本地实际的复合型综合物流枢纽港,积极试点陆港启运港退税。
2.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各新区要坚持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提升全面开放水平、拓展经贸合作领域、扩大人文交流,形成所在区域全面开放的新高地。抢抓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和国际产能深化合作的重大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中国进口博览会。建立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下企业走出去促进体系,促进企业境外上市、海外并购、援外建设发展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率先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积极落实扩大制造业开放的政策举措,落实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开放政策,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重点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推进的对外贸易新格局。
3.加强跨区域合作
各新区要推动与周边发达经济圈的对接融合,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城市的常态化互动交流合作,推动区域同城化进程,探索与内陆地区的合作机制。按照交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要素市场、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要求,以地铁、城市轻轨、城际公路同城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新区与邻近城市的联动发展。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同一战略区域和城市群中的新区之间的横向合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开展产业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区中园、一区多园等建设运营。
4.提升枢纽功能地位
各新区要以枢纽建设为支撑,强化新区集聚辐射引领带动功能,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贸易枢纽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要积极推进高速铁路站场、高速公路、民营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打造快捷城际交通体系和新区内部路网体系。大力发展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推进智慧航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中心。推动新区国际货运班列通关一体化,加快推进内陆新区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增开加密国际客运航线,稳步推进全货机开行,全面畅通国际物流通道。
(六)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打造绿色宜居生态新区
1.提高城市品质
各新区要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促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人居环境生态化,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优化道路网络,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精心打造蕴含文化特色的城市符号。全面推进教育、医疗、文体、商住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创、宜游”的城市空间。提升智慧管理水平,高标准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建立集信息感知、数据研判、决策治理于一体的智能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统一政务服务资源库,构建全流程一体化政务平台,建设高效透明、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的智能管理体系。
2.补齐民生短板
各新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认真办好惠民实事,补齐民生短板,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新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探索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租售同权的住房制度,开展只租不售、先租后售、以租代售、共有产权等制度创新,让在新区创业就业的人群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制定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统一城乡低保、特困老人居家养老补贴和服务标准。大力发展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做好区内扶贫帮困和区外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3.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各新区要坚持规划先行、建设提速、管理提质,建设城区与乡村协调发展、互促并进的生态宜居幸福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水平,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植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重点项目、农业园区用工与本地农民就业联动机制,拓展家门口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高标准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加大对林地、草原、湿地的恢复和管控力度,坚守新区绿水青山底线。加快建设“天蓝、水清、山绿、林茂”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