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社会价值感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在对自己至关重要的群体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也就是地位确认。我们渴望归属于这个群体,被这个群体接受,并对这个群体有所贡献。这种渴望是儿童行为的基本动机。在家庭环境中,孩子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这样的动机:被关注、被接受、被认可,体现自己的重要性,获得归属感,从而体验到社会价值感。

在体验到社会价值感时,人们会感觉安全、放松、安宁和满足。社会价值感是在孩童时期形成的,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社会价值感,并且拥有能从周围的人和环境中获得社会价值感的能力,那么父母就帮孩子铺垫了自在放松的人生底色。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家庭里的重要一员,他就能自觉维护这个家,并经常为家里做些有益的事情,他的行为往往具有建设性。如果他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觉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在家里的自我感觉不好,就会产生卑微感。为了消除或者战胜卑微感,他就会用捣乱、破坏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孩子许多难以理解的行为其实都是为了获得社会价值感。

吸引关注

许多孩子会通过标新立异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吸引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力,这种行为很常见。

想赢怕输

有的孩子不敢参加任何比赛,因为他们害怕输。如果得了第一名,他们就会忘乎所以,如果不是第一名,他们就会非常沮丧。有的孩子与家长一起玩的时候,比如打羽毛球、下棋时,必须要赢,如果输了就会大发脾气、耍赖,要求重新来一局,直到自己赢为止。这样的孩子“输不起”。

报复

报复的情况经常会在二宝家庭中出现,之前的案例便是哥哥在报复弟弟。二宝家庭中,父母要经常保持清醒的意识,给予每个孩子需要的温暖和爱,不能因为照顾二宝,就忽略了大宝的需求,或者总是要求大宝让着二宝,这会让大宝觉得父母不公平,从而滋生怨恨。

权力争斗

许多家长发现,他们会陷入与孩子争论“该听谁”的境地中,孩子经常会用叛逆、离家出走、争吵、发脾气等方式赢得“话语权”。其实,这就是父母和孩子陷入到了权力争斗的游戏中了。

陷入权力之争,其实是孩子在向家长宣示:我是独立的人,请尊重我。要避免权力之争,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孩子与我们是平等的,也是有选择权的,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看到当时的情境需要做什么,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做出选择。比如,今天天气比较凉,我们可以建议孩子穿长袖长裤,如果孩子坚持穿裙子,我们可以提醒孩子这样会冷,如果孩子再三坚持,那也可以让孩子去体验自己的选择,孩子体验到冷后,下次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这被卢梭称为“自然后果法”。

孩子的心是需要用尊重和爱去赢得的,而不是通过强权与控制强迫的。如果父母与孩子陷入到了权力之争中,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没有体验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归属感,他的社会价值感受到了威胁,所以他要努力争取“说了算”,以保护自己的地位,赢得社会价值感。

假想伙伴

美国的一项心理研究表明,65%的7岁以下孩子曾有过至少一个“假想朋友”,幻想每天和它一起吃饭、睡觉、聊天、玩耍,度过漫长的一天。

电影《头脑特工队》里的女主角莱莉就有一个假想的伙伴:冰棒。

冰棒是个长得像粉色大象却又长着猫尾巴的家伙。棉花糖做的冰棒十分可爱善良,胸前别着五彩花,哭的时候冒出来的不是眼泪而是糖果。后来,随着莱莉的长大,冰棒跌入遗忘深渊并被风化。这并不意味着冰棒死了,只是不再参与心智越来越成熟的莱莉的生活,莱莉也不会再幻想和它一起乘坐火箭登上月球。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假想伙伴呢?其实,假想伙伴最重要的功能是陪伴,在孩子感觉孤独、恐惧、厌倦的时候,它给予了儿童安慰。现在中国家庭基本上是一两个孩子,在高层楼群的社区里,孩子的社交在很大程度上被阻碍了,父母工作又比较忙,孩子感觉被忽略或者出现一些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安抚,而现实生活中又缺少真正的伙伴支持时,假想伙伴就会进入幼儿思维和生活,给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和支持,让孩子感觉到被支持、被理解、被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