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严厉型:拒绝或制止孩子行为的同时,不自觉地否定了孩子

严厉型的回应在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很常见。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满足得比较少,总是否定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管束比较多,这不许、那不许,如果做错了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对孩子行为限制、制止和拒绝的同时,也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和人格。

经常受到严厉型回应的孩子要么十分怕父母,要么十分逆反。

在日常生活中,受天生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的驱使,孩子会尝试做各种事情,进行各种尝试,提出各种要求。但孩子的尝试和要求不一定符合社会的规则,这时家长就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制止。但是,家长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由于多年形成的表达习惯,家长总是不自觉地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出语伤人。家长常常会在制止或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通过批评、指责、对比、反问、命令、抱怨等方式,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了。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配合。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孩子说的否定言语很多,有些是我们很难认识到的。下表中总结了一些,相信其中一些表达方式很多父母都曾使用过吧。

家长对孩子否定的言语

在我们惯常的亲子互动的语言表达系统中,此类表达司空见惯,会让听的人深受伤害。我们可以体察一下,如果自己被这样对待,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换位思考,当大人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孩子一定会感觉:妈妈不喜欢我,我不够好,他还会担心妈妈不再爱自己了。再加上有的妈妈还会威胁孩子,“再也不理你”“不要你了”“我把你送人”……家长这些拒绝的态度会让孩子恐惧、焦虑、紧张,甚至惊慌失措,孩子是会当真的。任何对孩子行为的拒绝和否定,都等同于对孩子本人的否定,这样就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这些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出现的问题,大都归因于孩子内心的这种混乱。由于内心混乱而导致焦虑,情绪失控,进而导致内分泌失调、欲望提升、刺激阈值升高、专注力下降等问题,逐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孩子的状态越差,哭闹越多,来自外人的评价就越低,孩子就会更加混乱。

其实,家长只是想告诉孩子“不可以那样做”“我不同意你买那个玩具”“不能再玩了,你现在得去睡觉”。家长只要平和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必要的时候说明原因就好了。但当家长说出“不可以”的时候,同时在语气、表情和表达方式上传递出粗暴和不友好的信息,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好,让一直寻找父母接纳和认可的孩子有了不好的情感体验。

拒绝孩子的要求本身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让孩子感觉不舒服,但是,如果家长拒绝孩子的方式比较友好,让孩子感觉成人的拒绝是出于善意,父母还是爱他的,只是出于某种客观原因(比如,因为妈妈有工作要做,所以不能陪他玩),为了他好才不让他做(比如,吃糖太多会对牙齿不好),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即便是因为客观的、不得已的原因不能得到满足,孩子内心会有些痛苦,也会因为有父母的接纳而深感安慰。

孩子不怕被拒绝和制止,他害怕被父母否定。家长拒绝的可能只是孩子的某种要求、制止的只是孩子的某种行为。但孩子害怕的是父母不再接纳他,不再爱他。很多时候,是家长拒绝的态度,让孩子开始哭闹发脾气,孩子不能接受的是家长的态度,而不是家长拒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