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回应强化孩子的观念
孩子出现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不能怨孩子,而是这个行为得到了大人的“强化”被保留了下来。
一开始孩子可能是偶然地做出一些行为,因为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扬而被强化,这些行为就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大人的肯定和表扬就是孩子的强化物。如果强化物一直存在,行为就会一直被保留,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比较顽固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一直指导着孩子的行为,进而形成习惯,难以改变。
回到前面翰翰肚子疼逃避上幼儿园的例子。其中的强化物就是妈妈的回应——肚子疼不用上幼儿园了。毕竟,孩子去不去幼儿园,还是要听父母的。如果在翰翰肚子疼时妈妈给他吃点儿药,继续让他上学,翰翰谎称肚子疼的行为就会慢慢消退。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或提出某种要求时,不同的家长会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这就形成了孩子不同的观念,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
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这样被家长无意识地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训练出来的,和驯养员训练海豚一样,区别在于驯养员训练海豚的“强化物”是小鱼,而家长使用的“强化物”是家长对孩子的回应方式。
果果为什么做出这些“出格”的行为呢?是因为爸爸的制止。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果果是在有了弟弟以后开始有这些行为的。果果的父母因为照顾弟弟而有点儿忽略她,果果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她发现,只要她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爸爸就会关注到她。为了得到爸爸的关注,满足她内心社会价值感的需求,她就会继续做出格的行为。
至此,你对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塑造孩子的观念有清晰的认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前面佳佳的案例吧。
5岁的佳佳,小脑袋中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我非常重要,大家必须喜欢我,都得听我的。
佳佳产生错误观念的强化物是什么呢?是爷爷奶奶的回应。爷爷奶奶的顺从,以及语言的错误引导“你是我们家的小宝贝,我们都听你的”,让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观念:我很重要,所以都得听我的。
观念决定行为,走出家庭,佳佳依然要求别人都听她的。可是别的小朋友不愿意配合她,她的大脑就错乱了。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不听我的呢?一定是他们都不喜欢我,不愿意和我玩。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身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折射出家长在回应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清醒的认知。尤其是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痛苦、焦虑、纠结,都是在提醒我们反思自己,是推动家长成长的礼物。
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地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过程,这些经验不断地进入孩子的大脑思维系统,形成孩子的观念,从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
从社会道德标准来看,这些经验有对的,也有错的。有的观念符合人际交往的规则,能够帮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而有的观念与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不一致,可能导致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出现矛盾和冲突。对小孩子来说,大脑中固定的观念比较少,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机,在每天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恰当的回应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顺利。
重点回顾
孩子不仅有生理需求,还有五大基本心理需求:安全感、新奇感、意志感、社会价值感和自我价值感。
人类有相同的基本需求,行为却千差万别,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同,即通过哪种行为可以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的认知不同。
观念来源于生活的经验,经验又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观念,间接经验通过替代性强化形成观念。
父母的回应是孩子观念形成的强化物。
父母要把握孩子小、观念未建立的黄金时期,通过正确的回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感悟思考
现在你明白父母的回应是怎样影响孩子了吗?和你的家人、朋友分享吧!
为了塑造孩子的健康观念,你今后应该如何对自己的回应言行保持警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