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从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意

写意画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画法之一,俗称“粗笔”,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利用水、墨和各种各样的运笔技巧呈现出画面的层次感、渗透的效果、晕染的光泽,让画面散发出朴素幽寂的美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和表现方法。在取景布局、内容安排上不受时间、空间、焦点透视等自然法则的约束,而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写意画有概况、夸张、似像非像的艺术造型,有用笔简练传神的艺术效果。一虫、一草、一花、一石、一木等都可以入画,可以表现的内容极其丰富,在画面上又有独特的留白运用,这不仅是鲜明的艺术特点,也是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艺术处理方法,水、墨、色相互交融,产生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充满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感性思维和深层次的精神。其飞白处酝酿出丰富多彩的韵味,能将赏画人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辛夷墨菜图卷》明·沉周

写意画特点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画中都以“形”为主题而进行不断的实践创作。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绘画者由于造型能力较差,所绘制的形是简单而笨拙的,似是而非,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不断的实践练习,积累绘画经验,形的表现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画家们开始觉得形似不能满足艺术需要,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于是画家们开始追求在造型上表现出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样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谢赫所创立的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排第二位,与“气韵生动”同为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就是指所描绘物体的形神结构,而“用笔”则是指绘画中的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此文体现了“骨气用笔”的内涵十分丰富,绘画不但要表现出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神韵,还要体现出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通常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意指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称为笔墨情趣。

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就以追求意境美为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与画面层次息息相关,于是就有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格局。它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意境的体现,不但源自于画家对表现事物的深入研究,而且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也尤为重要。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在画家审美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挥“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作为评鉴写意画的标准,首先注重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画面内涵的主导,意境的层次体现也是画者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之高洁标榜自身之品格修养。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没有画青蛙,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这些著名的作品如果没有人文内涵的体现,格调也不会如此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