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4章
科学技术:共同价值、可靠的思维神器

现有的各类书籍,常常罗列事实、论据、立场、观点,但忽视充分呈现思维及其创新。更甚者,历史书时常还有史实错误,这就更难展现真实的思维过程。许多历史史实的错误不是源自认识不足,而是源自谋私利。奥威尔就在《一九八四》描绘了一个极端社会的规则:谁能控制过去就能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能控制过去。修改历史、为己所用,谎言欺世,侮辱的不只是智商和聪明,还有对命运的敬畏、谦逊,是对自省的践踏。

我们需要在纷杂的现实和史实面前,忽略去除无关紧要的细节,不被错误的信息或者陷阱所纠缠,抓住关键普适、高度有价值的思维演化点,进而拎出贯穿数十年、百年、千年的各类思维变迁主线,进而看清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因此,我将从人是神器、科技先行的角度出发,抛弃那些基于权力、基于资本、基于贸易的传统论述,而希望从思维模式、思维变化的角度,梳理挖掘人类的文明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的思维变迁,从而便于每个个人能从这些思维模式中受到启发,这样,就可能重新激活沉默的文明基因,跨过沉闷的近代,创造辉煌的未来。

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描述,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主流描述,当然是基于朝代变迁、宫廷政变、暴力起义、阴谋夺权、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描述,而这类描述在不同的国家、政治派别、宗教眼里,往往看法观点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左,所以对一个文明的看法与判断,不尽相同。

国际学术组织规定,并获得各国的同意,形成了全球的基本共识,只有科学家、艺术家的名字可以用于天体星球的命名,而任何国度的任何政治家、军事家的名字是不允许使用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是各方能够接受的思考工具。

与朝代变迁、起义夺权、阴谋诡计、资本贸易、厚黑学等论述相比,学术是更可靠的思考工具,即哲学数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作为思考工具,结论将更为可靠和符合实际。

严格遵从逻辑,并能实验再现证明,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这里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逻辑,只可能是自然逻辑,如果有人为痕迹,就是非自然的逻辑,那本身就不是逻辑。而人工智能则应该包含逻辑、形象、系统等部分。

在面对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时,可靠的方式,是将科学技术看作定位定标参照系,进而重塑定位人文艺术、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等文明文化的各类要素,使其各就其位、恰如其分。参照科学,并非鼓吹科学主义,不是将科学神化,也不是要一切都看科学的眼色,而是以科学为起点,对应科学、不拘泥于科学,超越科学、回归自然和人文,重塑文学艺术、社会秩序、人生信仰等文明的方方面面。

幸运的是在文明或者文化中,由于科学技术是全人类共同认可的普适价值观,并且可以定性、定量,甚至定理,具有其他文明文化要素所没有的高可靠性和完全同条件下的可重复性。

学术是一个永远以真实、真诚为支柱存在的王国,允许认识的不足和不断深化,但不允许谎言和虚假的存在;学术又是一个自由的王国,这里有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也有一代一代不同的学术朝代。而在其中,对文明进步而言,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世界所有因素中,唯一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作用的文明推动力,常常具有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学术,特别是科学技术也是全世界最为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共同价值和普遍共识。

因此,我们需要从学术的角度,特别是科学技术与工程和其进化的角度看文明,看历史,看世界。通过回头看看知识、学科、思维、精神的起源,辨析它们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和每个人的影响,进而理解当代,预测未来。我们先做好“过去学家”,同时,当好今日的“工程科学家”,再做个仰望星空的“未来学家”。

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文明演化的主线,以梳理出人类思维演化的真实脉络。所以,谨慎选择科学技术作为可靠性、公认度高的工具和方法,用于考察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演化变迁,就成为至要关键。

法国先哲庞加莱说过:“虽然人们过去并不因为有科学就幸福,但是如今没有了科学人们就无法幸福。”

有些国人认为,先民主才能科学。但西方实际上也是科学在先,民主在后。没有了科学,也很难对传统文化进行去“巫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