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演进回顾与趋势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形成发展的历史回顾

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和现象的形成发展是国际贸易及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结果,截至当前,其相关理论和发展情况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分工在开放化的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始从早期产业间、产业内的分工,逐步发展到产品内或以产品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最早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s)概念的是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的论述。该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构成是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业务单元)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6-37.,即企业的活动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企业创造产品价值的链条。价值链提出的意义在于将产品的生产环节以价值形成的视野进行了分解,不过主要针对垂直一体化的公司,最终的落脚点也是强调个体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后随着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外包的兴起,价值链的探讨开始逐步运用于企业之间。

(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世界经济沟通合作愈加频繁的背景下,全球化开始作为高频词汇出现在社会各界,随后,“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开始逐渐形成。较早提出的相关概念是格里芬(Gary Gereffi)和科尔泽涅维茨(Miguel Korzeniewicz)所提出的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s)GEREFFI G, KORZENIEWICZ M.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94, 24(24): 348-349.,旨在探讨不同产业环节的全球化劳动分工问题,构成了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基础,也使得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资源再配置整合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理论的发展与事实的发展相辅相成。有数据显示,自1970年以来全球中间产品出口占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中,1970—1995年该占比上升最快。事实上,中间产品出口占比反映的是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情况,该占比的快速提升恰恰反映出价值链分工进入了快速演进的阶段戴翔,张二震.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与中国贸易失速之“迷”[J].经济学家,2016(1):75-82.

(三)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格里芬等人正式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术语,也引发了大量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者围绕全球价值链展开了有关其分工类型、治理模式、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定义为,“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在现实领域,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得益于跨国企业的勃兴。跨国公司自身就具有因生产全球化、分工的深化和细化而产生的价值创造环节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特征,特别是其作为企业,可以对价值链上各项价值创造活动开展非市场化协调,进而提高价值链整合的效率。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300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平均51%的零部件制造、47%的总装、46%的仓储、43%的客户服务及39%的产品研发都在国外完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互联经济体[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2.。而2001年的数据显示,按照海外资产排序的世界最大21家跨国企业,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电子设备、石油开采、汽车等,企业主要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地联合国贸发会议.以发展为目标的FDI政策:国家与国际视角[R].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2003.,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价值链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和主导国家。

二、全球价值链的新一轮冲击与重塑

传统经济发达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通常较高,而且在很多环节具有竞争能力,大多占据价值链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如“微笑曲线”两端,即概念提出、研发、关键部件制造等的上游环节,以及市场营销、品牌建造和客户服务等的下游环节,而将价值链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主要是制造和组装等分配给发展中国家。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大规模崛起,全球价值链迎来了新一轮的冲击和重塑的机遇,对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布局和提升将造成不小的影响。

(一)从国际环境来看

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流”,力图推行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贸易协定。所谓“再工业化”是对“去工业化”的对应,而“去工业化”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直接相关。产业发达国家大多凭借全球价值链的搭建将产品的制造和生产环节转移出去,这是一种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与自然资源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由此,产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相对而言较低,以美国为例,其经济总量超过80%皆为服务业,且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然而“去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美国控制了利润最为丰厚的价值链环节,且减少了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可随之而来的是国内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失业率节节攀升,产业结构过于倚重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的虚拟经济,因而在次贷危机严重打击美国的金融业后,制造业薄弱的产业结构不堪一击,市场大幅度萎缩。这与重视制造业,因而在危机后恢复较为迅速的德国明显不同。可见,过度的“去工业化”导致产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缺乏长驱动力,造成抗危机能力不足。因此,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即提出“再工业化”发展战略,标志性的文件为2010年8月11日生效的《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United State Manufacturing Enhancement Act of 2010),旨在振兴实体制造业,鼓励美国制造业发展。在相应的系列战略推动下,美国制造业虽然对其国内GDP贡献尚未形成显著增长,但从国际视野来看,其全球占比在2011年前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4%下降至2011年的15.2%,而后2014年则上升至16.6%马鑫,崔艺.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再工业化”[EB/OL].[2017-05-12].http://www.sohu.com/a/140105997_463913.。类似的,欧盟也在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如“去工业化”严重的西班牙制订援助计划,旨在推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制造业创新。瑞典政府也积极引导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发展高端制造业。以上举措必然导致在21世纪最初10年间形成的价值链格局发生变化,对于掌握制造业外包的发展中国家将造成冲击,相应的贸易协定也会发生变化。

(二)从国内环境来看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积极要求产业升级和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的贸易份额持续上涨,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并且已经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刘晓翠.2013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EB/OL].[2014-03-01].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78697.。与之相应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众所周知,中国承接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外包,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大量掌握低价值环节的状态已经与我国贸易大国的现状以及要求发展创新型国家、在国际上发挥更大影响力的现状不相称。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所凭借的低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也必然要求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进行转换。因此,中国积极要求重塑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方位,凭借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细化、自身技术与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积极的贸易协定,以期在价值链上有所提升。

三、当前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基本趋势

虽然受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放缓乃至衰退的影响,国际贸易及经济往来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然而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的趋势与时代的主题,全球价值链也是跨国间经济贸易合作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的主要形式,只是其趋势和重点将会发生调整,在以下几方面将有更为突出的体现。

(一)创新化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产业发达国家要求“再工业化”还是产业发展中国家要求产业升级、提升价值链,其核心都在于要求技术的创新。特别在当前,技术创新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的共享,技术创新越来越打破传统严格的空间与条件限制,开始在世界的广泛角落实现,因而创新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整合,而非以往全球价值链上技术和研发领域牢牢由发达国家所把控。与之对应的是,创新也开始变得可分割,服务创新项目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因此,在传统全球价值链中相对而言较为重要的采购商的主导作用相对弱化,技术创新将作为新的力量开始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整合。

(二)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前文提到当前产业发达国家要求“制造业回流”,然而制造业的性质也将发生变化,即侧重于高端制造业。同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合将是一个重要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服务业中所包含的信息通信、金融等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机制,开始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如品牌设计、市场销售、研发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制造业产品在生产活动中都需要服务业的渗透,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较为高级的一种要素投入,而且生产性服务业更是作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一种直接的产业体现,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事实上,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在近年间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货物贸易的同时,服务外包所受到的影响相对不那么显著。因此在制造业重塑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各国都将重视的一个领域。

(三)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价值链虽然以全球化为基本特征,但近年间,世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很强的区域化特征。这是由于,经济的互动合作与区域及各国间的经济制度、社会体系、市场规则、营商环境、产业基础等的兼容性密切相关,因而一些成熟区域自然会形成价值链塑造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以往大规模、低成本、单一化的价值创造链将被小规模、高端化、定制化的价值创造链取代,这意味着全球价值链将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向区域化聚集。特别是一些国家还试图通过建立区域价值链而获得更大优势。如中国就是在推行“一带一路”的策略中,努力获得区域价值链的主导地位,这将比仅仅是嵌入全球价值链承担价值附加较低环节更能获得较大的收益。

(四)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在分工不断深化细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的链条和构成日益复杂,很难再简单地用设计、生产组装、销售这样的模式去囊括。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价值塑造的链条轨迹,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发包、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最终产品等的单一轨迹已不再清晰。每一个价值形成环节均可能被进一步碎片化、分散化,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价值链上的合作可能更多是重复化的贸易,即因环节的碎片化而需要更多往来。换言之,所谓价值链可能会被更为复杂的价值网络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