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论性
这种针对各年龄段的孩子进行的初步“扫描”,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的成长图像,这为我们继续后续旅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讨论有关青春期前期和青春期的话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其他一些涉及孩子情感成长和教育的重要问题。当我们继续这段旅程时,还必须思考如何扮演好我们自己的角色。尤其是,当面对他们的提问时,我们应该以合适的方式给出恰当的答案。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们给出的答案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段和既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要使用生活化的语言。
从本节开始,我们在不同章节的后面设置了与此节内容相关的卡片。这些卡片呈现的都是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典型问题”。当然,孩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可能各不相同。有时,尽管孩子并没有向父母提问,但是当父母觉得已经到了一个合适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主动地与孩子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总而言之,只要时机合适,我们就可以以直接的、简单的和非正式的方式与孩子讨论各种话题。但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成人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愿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愿意同他们进行对话。
孩子对知识的吸收犹如海绵吸水。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为他们体验过的真实事物、经历过的真实感受正名的过程。
同样的,在性的方面,他们也需要为相关的事物和体验正名。
一般来说,无论孩子几岁,无论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都要极力避免“这些事与你无关”“闭嘴!”之类的回答。这些干巴巴的词句将会使亲子之间的对话无法再进行下去。我们应该摒弃那些把性话题视作罪恶和禁忌的旧观念,反而应该借此机会对孩子说:“这些是关于生命的话题,你可以随时谈论它”,以此来表明我们愿意谈论这些话题。如果有时我们因为孩子的某些提问感到尴尬,或者因为一些童言让自己感到羞愧或让旁人感觉不舒服,那么我们可以暂时不做答复,而只需要告诉孩子:“待会儿再讨论”。
有的父母可能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在谈论某些话题时使用的方式。比如,当孩子说出一个粗俗的词语时,我们会要求孩子用一个更恰当的词来代替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仍然可以自由地提出任何问题,只是不能使用粗俗的语言罢了。只有这样,一旦他从同学或其他人那里得到了被曲解的信息时,他才会向他的父母或其他值得信赖的家人讨教。
考虑到孩子的大脑正在不断地发育成熟之中,我们在向孩子解答性方面的问题时,必须要保持高度敏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意识到,说真话、讲真事并不意味着向孩子揭示事实的全部或向他们描述儿童不宜的细节。我们也不应该向孩子们灌输长篇大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同样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我们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逐步地向他们提供越来越详细的和精准的解释。比如,我们用一幅画着两颗小种子的插图,向3~6岁的孩子解释何谓“受孕”已经绰绰有余了。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得到来自父母的慰藉。如果是向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解释这一问题,我们所使用的词语将会有所不同。除了年龄之外,这也与孩子自身的发育成熟度以及他在家庭中的身份有关。比如,二胎或三胎的孩子通常比头胎孩子更早提出相关问题,或许他们能从自己的哥哥姐姐那里得到信息。
总而言之,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我们与他们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也需要与时俱进。
本书在有关章节后设置了一系列的模拟问答卡片,旨在向读者朋友提供如何与子女开展对话的范例和一般性的指导意见。这些卡片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也不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
成人在与孩子对话时“说什么”和“怎么说”,除了会出现在若干卡片之中,还会在各章节正文中做详细阐述。本书虽然将孩子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进行讲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简单地、僵化地套用到我们自己孩子的身上。家长和老师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全自主地决定是否需要干预,何时干预,如何干预。
在养育子女、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不能因循守旧,要随机应变。有的时候,他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提问,直接给出答案;有的时候,他们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才能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有的时候,他们要针对孩子谈论的话题、看到的现象,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或引导。
对父母和老师来说,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孩子不同的需求及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与她们进行对话。书中的卡片板块所呈现的语言风格只是一种示例。家长应该采用家庭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如一些方言、口头禅或一些带有虚构、玩笑成分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如果我们能使用他们从小就听惯了的词语,将会使对话变得更加自然。
最后,还有一条锦囊妙计,就是直接向孩子询问某些词语或图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通过他们的回答,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他们对某个问题了解的程度以及掌握的概念是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