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互联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Web技术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发展

1.5.1 Web技术的发明过程

如果说开放网络服务是促进互联网第一次飞跃的推动力,那么Web技术的出现是互联网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推动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超文本技术已经出现,当时已有专门讨论超文本(Hypertext)的国际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会收到上百篇论文,但没有人想到可以将超文本的概念应用到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中。Web技术于1989年诞生于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CERN),它从一种用于分发高能物理数据的方法与软件,发展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重要应用。

CERN拥有多台加速器,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利用这些加速器进行粒子物理研究。这些实验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包括中国在内的80个国家的6500名科学家与工程师需要不断地通过CERN交换文件。当时,交换文件的过程很不方便,大家对这个方法提出了很多意见。因此,为参加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一种方便的文件交换方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Web技术正是源于这样一个实际的应用需求。

1989年3月,CERN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1976 年,蒂姆·伯纳斯·李从牛津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由于他的父母都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因此他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89 年,蒂姆·伯纳斯·李进入日内瓦的CERN 工作。在这里,蒂姆·伯纳斯·李接受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CERN 委托他开发一个软件,目的是让欧洲各国的核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地共享最新的实验数据与图像资源,开展合作研究。提出使用超文本技术链接HTML文档的建议。他试图让这些分散在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通过交换报告、计划、图纸、照片等各种文档来方便地开展合作研究。他的工作重点是解决HTML语言、HTTP协议、Web服务器与浏览器设计这四项关键技术。

这项工作激发了蒂姆·伯纳斯·李的研究热情,他进一步将研究目标延伸为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共享方式,并于1989年3月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并将这项研究成果推广到全世界。这个激动人心的建议在CERN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里终究是核物理实验室,并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尽管有人支持这项研究工作,但最终申请没有被批准。蒂姆·伯纳斯·李并没有灰心,他花了2个月时间重新修改了建议书,加入了对超文本系统开发步骤与应用前景的阐述,再次呈报后终于得到批准。蒂姆·伯纳斯·李得到了一笔研究经费,购买了一台NEXT计算机,并率领助手开发了实验系统。1989年12月,蒂姆·伯纳斯·李将这个系统命名为“World Wide Web”,即WWW或Web。

1990年9月,第一个基于文本链接的原型系统(ENQUIRE)投入运行。1991年8月6日,他建立的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正式运行。虽然当时这个Web服务器的功能十分简单,看起来像是CERN的电话号码簿,只是允许用户进入主机来查询每个研究者的电话号码,但是它向用户提供了一个充分体现超文本概念的浏览器。

1991年12月,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举行的Hypertext 91会议上,蒂姆·伯纳斯·李对Web技术进行了一次公开演示。这次演示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Web技术成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第二次高潮的重要推动力。

图1-26是Web技术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NEXT计算机与Web界面、报告文档,以及他在1991年的学术会议上向代表们演示Web应用的照片。

图1-26 Web技术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1] 1976 年,蒂姆·伯纳斯·李从牛津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由于他的父母都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因此他对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89 年,蒂姆·伯纳斯·李进入日内瓦的CERN 工作。在这里,蒂姆·伯纳斯·李接受了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CERN 委托他开发一个软件,目的是让欧洲各国的核物理学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地共享最新的实验数据与图像资源,开展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