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学分析
一、产业区位理论
产业区位是指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构成及其关联性。一定的产业区位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经济、人文、社会、政治、地理、历史等。1991年,克鲁格曼开创性地借鉴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思想和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构建其以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使区位问题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视野。区位问题研究,分为新古典、行为主义和结构学派。这三个流派在主体经营活动中的行为、动机和目标,经济体系是否具有同一性或差别性,区位决策怎样与企业的其他重要决策和生产经营过程相组合的问题上都具有不同的看法。
(一)古典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采用传统的演绎方法,以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核心,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进行考察,寻找利润最大化的区位,也就是寻找收益与成本之间差异最大的区位。古典区位论又分为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对运输费用最小的农业最佳布局的思考。如杜能(J. H. von Thunen)分析过,在一个区域内存在分散的供给和一个集中的需求。杜能模型中,土地要素对分散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在同一集约程度下,农业收入与运输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远,利润越少。
工业区位论是对工业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的思索。如1909年韦伯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二)行为科学派
行为科学派利用归纳的方法,采用阶梯式区位决策、把特别重要的因素加以集中、寻找令人满意的区位的启迪方式,研究区位决策的过程,如施梅内尔(R. W. Schmenner, 1982)、普瑞德(A. Pred, 1972)的研究就属于此类。行为科学派认为,一个企业拥有和利用的信息取决于企业同外部环境联系的程度和特点,大企业比小企业的区位决策具有更高的合理性。新古典学派认为行为科学派带有折中的目的,而结构学派则认为行为科学派集中于单个企业的区位选择而忽视了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联系。
(三)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对针对单个企业、缺乏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分析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了批判,他们认为区位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结构学派的观点是,劳动力要素在区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产业空间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产业区理论都是在产业区位研究中出现的。
克鲁格曼(Krugman)在一般均衡模型下讨论了空间经济问题,结合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区位论并以规模报酬递增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假设,开了从地理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学问题的先河,完整地阐述并建立了产业集群理论新模型。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克鲁格曼(1991)建立了中心—外围模型,认为两个对称的区域会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和周边区域,从而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
Martin(1999)将“新经济地理学”划分为两个重要的主题,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克鲁格曼与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Anthony J. Venables)1999年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被视为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它为人们研究区位理论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001年Brakma等人出版了《经济地理导论:贸易、区位与增长》, 2003年Baldwin等人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历经近20年的长足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三、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学解释
区域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区位优势更有利于聚集各种要素,包括市场、信息、人力资源等,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流动在市场上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产业集群。规模收益递增、生产要素流动、运输成本降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三个主要因素,这给区域中的组织带来规模报酬递增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产业集群深化了要素集聚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并通过产业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带来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增长效应体现在:规模经济的总成本降低,无形资产存量增加,专业分工深化。这一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过程、特定的区位优势,说明优质的生产要素如何向该地区流动、生产地和市场如何紧密连接从而形成独特的国防科技产业集群。比如,长三角船舶工业利用其传统的造船工业基础,良好的江河、海洋码头和工业基础,吸引了各地造船人才、技术、资金等大量要素流入该地,很快就发展壮大了该地区的造船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