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产生于17至18世纪,是一种强调绝对成本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当时的欧洲经历了从英国到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经济贸易的观点也在不断进步,重商主义思想开始衰落,而自由贸易理论逐渐兴起。

绝对优势这一概念仍然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以他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之间生产成本的价格差异。具体而言,对于某项商品,只有拥有较低绝对成本的国家才具有生产这项商品的绝对优势,也只有这类国家才可以出口该项商品;反之,一个国家若没有某项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则只能选择进口该类商品,而放弃生产与出口。按照这样的逻辑,世界各国都应该重新评估本国的生产成本与出口优势,并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世界贸易的最优模式是各国仅仅出口本国的绝对优势商品,而进口绝对劣势商品,从而实现所谓的新的“自由贸易”格局。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内涵

重商主义思想仅仅强调了国际贸易的结果是要扩大顺差,并没有系统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随着17世纪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扩大贸易和自由贸易已迫在眉睫。此时,处于产业革命前夜的经济学家们开始思考,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因和条件是什么呢?为此,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们不但批评了重商主义的故步自封,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势不可挡,更概括出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绝对成本学说。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在国际贸易中,绝对成本带来了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创造了绝对利益。因此,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应当充分认知本国的绝对成本,并凭借这一成本优势从对外贸易中实现获利。然而,绝对成本优势又从何而来呢?围绕这一问题,亚当·斯密等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重新解析了一条从自然禀赋到财富积累的绝对优势形成路径。

(一)财富积累来自发展生产

绝对优势理论并不赞同重商主义的财富观,认为金银货币仅仅是社会财富的表现而非本质。所谓社会财富,是指社会劳动者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有价值的劳动产品。一般而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两项基本特征。亚当·斯密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各类商品的能力是其能否长期富有的关键。只有当剩余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跨国交换的需要时,国际贸易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以商品为代表的物质财富才是换取货币财富的基础,而生产商品的能力才是积累财富的源泉。

(二)发展生产来自劳动分工

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劳动分工。在管理学中,劳动分工是组织生产的一种常用方法,科学合理的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熟练程度,从而节约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培训成本及转换成本等。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并阐述了劳动分工对于发展生产的重要价值,在他看来,劳动分工是人类从事生产和交换活动的自然倾向,分工的结果必然是对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例如,在分工前,一名工人每日可生产20枚针,而分工后,平均每名工人每日可生产4800枚针,劳动生产率发生了巨变。

(三)劳动分工来自自然禀赋

绝对优势理论将劳动分工上升为了国际分工,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可以按照贸易商品的生产类型进行分工。从概念上讲,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社会劳动分工的高级形式,它使得各国的生产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为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亚当·斯密指出,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先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要素获得。自然禀赋包括气候、土壤、物产、资源及地理条件等,要素获得则包含技术研发、设备引进及劳动力培养等。按照禀赋的具体情况,国际分工也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禀赋的“有与无”,贸易国家可分为生产出口国和依赖进口国;按照禀赋的“多与少”,贸易国家可分为大量出口国和大量进口国;按照禀赋的“轻与重”,贸易国家可分为自由贸易国和垄断贸易国。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后来的研究已经表明,禀赋论并不完全正确,但其在解释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时仍然具有独特的说服力。因此,依据禀赋开展分工是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最优选择。

(四)自然禀赋决定了绝对优势

自然禀赋赋予了一个国家生产某项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例如,拥有肥沃土地和良好自然环境的国家更有可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拥有大量熟练掌握生产技艺的手工劳动者的国家更有可能制造出价格低廉的纺织品。显而易见,这些有利条件可以使一国生产的商品成本更低、质量更高、数量更多,从而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绝对优势。时至今日,由禀赋创造出优势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例如,泰国出口大米、俄罗斯出口石油、中国出口服装……可以说,自然禀赋优势不仅提升了商品的生产条件,而且改善了商品的交换条件,更为国际贸易的进行提供了更优的可选择方案。

综上所述,绝对优势理论阐述了“财富—生产—分工—禀赋”这一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的形成路径,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推向了更深层次。亚当·斯密在批评重商主义限制贸易政策的同时,在绝对优势理论中提倡了自由贸易政策。在他看来,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能专注于生产并出口本国的绝对优势商品,而完全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商品,那么世界贸易的整体效果将会提升,各国人民的经济福利也会增加。

二、绝对优势理论分析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的分析思路,我们首先做出如下假设:

第一,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假设为A国和B国。

第二,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商品,假设为工业品和农产品。

第三,生产投入只需一种要素,假设为劳动力,并且各国的劳动力无差异。

第四,生产要素在国内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第五,生产的商品可以在国家间自由贸易。

第六,假设国家间的运输成本、时间成本、中间环节费用等为零。

第七,假设生产技术和生产成本保持不变。

第八,不考虑外汇因素,假设为易货贸易。

基于以上假设,继续假定A国和B国的具体生产情况(表2-1)。可见,A国在工业品的生产领域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农产品的生产领域具有绝对优势。

表2-1 国际分工之前的生产可能性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既然A、B两国各自拥有一项绝对优势、一项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各自专注于优势商品的生产与出口,而完全进口处于成本劣势的商品。于是,在经过国际分工之后,各国和世界的生产情况发生了变化(表2-2)。显然,世界的工业品和农产品总产量得到了提高,国际贸易分工创造了新的世界财富。

表2-2 国际分工之后按照绝对优势的生产情况

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述

相比于重商主义思想,绝对优势理论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对于劳动生产率和国际分工的阐述较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有关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更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绝对优势理论不但解释了不同禀赋的国家如何通过分工和交换实现双赢的问题,更描绘了一幅各个国家凭借各自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创造财富的美好图景。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其将分工视为交换的发展倾向,从而忽略了分工早于交换这一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事实,因此是片面的、错误的。更有学者指出,绝对成本优势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特例,因为在现实中,能够引发国际贸易的优势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变的。正如后来的比较优势理论是这样假设的: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它们还有可能开展国际贸易吗?显然,绝对优势理论并不能回答,这一理论当然也就不能作为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