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直受到我国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1992年,中国政府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同年8月,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1994年,中国政府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为此制定并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之后,中国政府还就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在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方案和要求。
与此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了多部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的法律。
2002年,中国政府向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全面总结了自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取得的成就,系统阐述中国履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关会议精神和今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张和构想,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若干全球性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GDP这个新概念正在为我国越来越多的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者所高度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们在人均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资源相对基数过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人为的资源破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距离发达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尚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考核标准来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我国,特别需要关注和重视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生态环境负荷和破坏严重,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这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城市化和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上,一般而言,随着城市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和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必然会导致水、土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也必然会加快生态系统的脆弱和退化,从而反过来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以城市土地需求扩张为例,据统计,在1980—2015年的35年时间里,由于我国城市化而导致的土地净生产力损失约合1.695百万吨碳当量。其中,因为城镇开发建设土地替代了农用耕地而导致的损失就占其中的63%。另外,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相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河流水系的生态均衡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侵占了大量的动植物栖息地,使得植被和生物数量锐减,极端天气变化、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和地表沉降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出现又反过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更值得忧虑的是,在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经历了25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国情专家胡鞍钢称之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不同的省份如此,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也是如此。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9年的405元提升到2018年的3925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0.2元提升到13066元;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居民收入分组统计,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4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1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318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6471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0640元;从消费支出来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其中城镇为27.7%,农村为30.1%。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在绝对量上的差距已由1979年的244.8元上升至2018年的26185元,同时城乡收入比也超过了1979年的2.52达到3.0,城乡收入的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而且上述统计还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即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致使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并没有跟上,因此会拉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也会使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向城镇内部二元结构演化,从而造成城镇内部的贫富差距更加突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界线见表2.1。
表2.1 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界线 单位:人民币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数据整理。
除人均收入存在的巨大差距之外,我国在居民财富拥有方面的差距也日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财产向少数人快速聚集,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因素日益增多。按照《胡润财富报告》的数据,截至2017年年底,大中华区600万元人民币资产富裕家庭的总财富达133万亿元,是当年全国GDP总值的1.5倍。见表2.2。
表2.2 大中华区高净值家庭数量及地域分布
资料来源:2018年胡润财富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居民财富构成的比例中,房地产所占的比重巨大。《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数据显示,房产净值占全国家庭人均财富的65%以上。特别是由于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房屋所有者以及同一城市中的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的贫富分化,过高的房价也使贷款买房者提前透支了未来的收入,不仅使许多未购房的年轻人感到希望渺茫,同时也使许多已通过按揭贷款实现购房愿望的家庭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捉襟见肘,陷入实际贫困之中。
另外,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后一直呈现出先攀升后稳定的走势。2003—2017年,基尼系数从未低于0.46,最近三年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7年的0.467, 2018年达到0.474,高于国际上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
另外,在其他方面,如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就业机会的公平性、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现状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