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汶川地震对文化的影响
1.3.1 文化遗产及文物破坏
汶川地震对灾区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及文物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国家文物局统计了截至2008年6月5日四川、陕西、甘肃、云南、重庆、湖北、山西7省(市)的文物受损情况,共有2处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损,同时受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69处和250处,包括292珍贵文物在内的2766件馆藏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名文物系统干部死亡。
四川省共有83处包括都江堰在内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损,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其中,包括189件珍贵文物在内的1839件馆藏文物受损。重灾区成都、绵阳、阿坝、德阳四个地区博物馆垮塌、文物建筑以及文物损毁十分严重。其中: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文物建筑出现大面积坍塌,其余部分成为危房;北川县文管所的馆藏文物全部毁于一旦。此外受损的还有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甘肃省文物受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20处、17处及16处。陇南市武都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及馆舍受损最为严重。陕西省文物受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29处、17处及10处,包括41件珍贵文物在内的308件馆藏文物受损。重庆市文物受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3处(包括世界遗产大足石刻)、19处及41处,另有12件馆藏文物受损。云南、湖北、山西三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日本虽然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但日本四岛的各种文物古迹却保存较好。日本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文物,另外日本政府、专家和民间组织还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包括地震的文明古迹区划、加强传统建筑的防震抗震、针对石质文物保护的工程地质保护研究,减少地震对文物的影响,防患于未然。
1.3.2 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地震给羌族聚居区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使羌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巨大损失,可以说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集聚区带来了一场文化浩劫。汶川地震使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被夷为平地,北川县的羌族博物馆、羌族民俗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大禹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在地震中倒塌,大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遗产普查资料、文史资料被埋或遭严重毁损。羌族传统村寨大多分布于高半山,羌族村民生活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地震中许多村寨遭受毁灭性破坏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羌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受到重大破坏。羌族没有文字,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文化延续。羌族的释比是羌族最主要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是羌族原始宗教的执行者。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他们世代传唱的宗教经典是羌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汶川地震造成大量羌族人员的伤亡,其中就包括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释比及羌族长者。羌族民歌、锅庄舞是羌族文艺的代表,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由于北川县文化馆和羌族研究所的场馆倒塌,造成大量的民俗研究专家、羌族音乐家、羌族舞蹈家、民间老艺人遇难或受伤。这些稀缺性人才的遇难严重影响到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灾后重建中,羌族的文化重建与保护受到空前的重视。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指导羌族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既要抢救和保护羌族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和培养羌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提供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构建了有力的保障机制。在羌族集聚区建立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建起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恢复和重建了一系列羌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文化站、图书馆、传习所等机构,有效促进了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