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播数字化平台
一、广播与三网融合
(一)三网融合
自2011年我国推进实施三网融合以来,广电行业开始加速演变,以适应三网融合的要求。三网融合即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趋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它有利于信息的产业化发展,也为广播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是由传统媒体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在广播与用户的连接中搭平台,聚人气,达到“多赢”;二是将以媒体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下广播的传播能力与影响范围;三是由单向传播向多边互动转变,让用户成为主导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四是由单一广告经营向多元产业发展转变,使媒体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五是由做好线上节目向线上节目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并转变,拓展媒体服务领域并形成用户聚集;六是在管理方面从传统事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其内在潜能。
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核心在于互联网必须与其他网络充分结合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其难点在于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的有效融合,其关键在于技术支持与内容创新。三网要实现完全融合,还需要一个磨合与沉淀的过程,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研究资源。
三网融合对广播来说,意味着有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三网融合有效地减少了传统广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还能够帮助互联网与电信网高效、快速融合,实现信息共享。另外,收费点播、广告收入以及会员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三网融合使电信企业与广播电视行业在核心业务的交流方面更顺畅,能共享融合成果。
广播收听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信息化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为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向信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广播电视迎来了新的机遇。
(二)广播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结构框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的收听习惯,引发人们对广电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具有便于携带、随时使用等特点,使用移动终端听广播成了一种趋势。过去人们常使用的MP3、MP4、收音机等已成为被淘汰的“历史古迹”,平板、手机、车载收音机成为人们的新宠。对广播而言,收听终端是多样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并且还能利用大数据更加了解收听者。手机收听在2014年时曾一度创下46.9%的高使用率,但随着手机终端FM功能逐渐淡出视野,用手机收听广播的频率在近三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17年第一季度,用车载收音系统收听广播的频率接近50%,用手机收听广播的频率达33.8%,排名第二,使用便携式收音机收听广播的频率维持达30%以上,人们用电脑收听广播的频率为10%左右。
新媒体的出现使广播受众发生了改变。广播听众中逐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和高收入群体。赛立信媒介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广播听众构成来看,在2017年第一季度,以下细分广播听众数量有所增加:女性听众,25岁以下、35~44岁的听众,3000~4999元、10000元及以上月收入的听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听众。从整体趋势来看,广播听众在年龄构成上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年轻化趋势,在月收入水平上稍向中高收入层偏移,学历分布更趋分散,体现出广播收听影响力在年初之时显得更为广泛。广播听众含金量增加,广播内容愈发具有高传播价值。
目前的广播市场百花齐放,除了传统的电台,还包括各类手机软件、网站、微电台、小程序等,广播想融合新媒体,一定要以用户为中心,分析用户的收听行为、时段的变化以及人群的变化,要抓住用户心理,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新媒体的出现,使广播有了多平台发展的机会。
目前,国内广播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广播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思想较保守,缺乏市场的竞争观念和改进意识;广播营销网络及渠道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且有规模的平台。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点到底在哪里,这也是广播人很难把握的。目前,电台还是习惯于将原本的广播作品单纯地搬运到网上,很难触及受众的核心诉求。电台的优势是既有内容的获取渠道,又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如何将内容以当代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仍然不尽如人意。并且,目前广播计量工作的传统体制也不适合新媒体的发展。
广播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该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切合用户信息需求。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媒介体验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根据用户的切实信息需求不断调整内容,推送优质内容,留住用户。二是注重用户社交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仍然保持了移动性、伴随性的特点,因此要更加注重用户传播体验,设置信息交互入口,搭建社交平台。
(三)广播的新发展
虽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已经将人们的注意力瓜分殆尽,但是优质的内容依然是稀缺资源,“干货”“精髓”仍然是受众们喜欢并且需要的东西。因此利用自身的内容制造优势,以互联网思维对内容进行再造,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品的内容,是广播可以尝试的方法。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做“去广播化”的互联网产品
人们每天的“偷闲”时间有限,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主流手机应用占据人们大部分的社交及获取新闻的时间,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热门网游占据人们的娱乐时间,广播音频客户端真的有机会在竞争中抢占市场吗?
广播手机软件可以跨行业做“去广播化”的新媒体产品。北京电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媒介运营思路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互联网产品,而不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广播产品,我们要去广播化”。他们对新媒体的摸索与尝试一直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如“菠萝台”和“青柠台”就受到网民的喜爱。北京电台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认为,广播手机应用若想占领市场,瓜分用户的时间,就应该有它的核心诉求,那就是重点满足受众的生活需求。北京电台的《吃喝玩乐大搜索》就是一档着重满足受众旅行中的吃喝玩乐等需求的节目,还打算推出同款手机应用,一方面满足受众的使用需求,提升传播效率,另一方面,采取和经营商户分账的模式、节目与消费的闭环这一新的盈利形式。
2.做像蜻蜓FM那样的市场开拓者
互联网企业蜻蜓FM首先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广播收听市场的空白,抓住了用户的需求。
蜻蜓FM作为中国首家网络音频平台,将音频这个新兴的媒介从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台,变换成为耳边的声音伴侣。蜻蜓FM始终以用户为核心,在不断改善产品体验、丰富音频内容的同时,坚持探索音频行业规模化商业盈利的模式。目前,蜻蜓FM音频内容涉及电台、有声书以及头部内容意见领袖(KOL)的自制节目,携手高晓松、蒋勋等共同打造精品付费专区,旨在以高质量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陪伴用户。蜻蜓FM手机客户端自2011年上线以来,已拥有超过3亿用户,日活跃用户达1200万人,聚合超过1200万小时的有声内容,每天累计收听时长超过2600万小时。
目前,互联网市场涉及的移动音频手机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集聚国内多个频率的广播收听平台,如蜻蜓FM;二是主要依靠用户生产内容的收听平台,如喜马拉雅FM;三是集碎片化内容为一体的收听平台,如iRadio;四是依靠音乐平台设置的分流收听频道,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
但遗憾的是,像澎湃、蜻蜓FM这样的开拓者还没有探索出有效的变现模式,至今还未开始盈利,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网络电台的商业模式缺失是严重的问题。
二、四川广播电视台广播频率
1952年10月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对外播音,由当时只有一台10千瓦中波发射机、每天播音不足9小时的境况变为目前已拥有9个频率、每天播音180多个小时、拥有广播专业技术人员380多名的境况。近年来,四川广播得到新的发展,经典节目频繁涌现,多次拿下国家级大奖。在近10年的时间里,四川广播的新闻类、文艺类作品中获得国家级大奖的有58件,如,大型同步直播《西部广播的春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现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直播——我们在一起》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新官亮相》《康巴》等广播剧先后六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10年1月2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电视台合并为四川广播电视台,保留“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四川电视台”播出呼号。广播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拥有新闻、民族、经济、交通、岷江音乐、城市之音、旅游生活、文艺、天府之声9个专业频率,探索“看得见的广播”之路,努力实现所有广播节目的网络视频直播。
自四川广播整体迁入四川广电中心以来,大量资源的拓展、资金的投入使得四川广播的制作条件、技术、覆盖范围以及传播能力得到大力发展。四川广播开始迈入了“拥抱”互联网、融合新媒体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奋力建设“舆论引导能力与内容生产能力同步提升、事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传媒,大力唱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旋律。
2016年1月1日上线运营的“熊猫听听”客户端,立足广播可视化发展定位,挖掘传统广播的潜在价值,实现了全台广播节目七天回听回放、42档广播节目碎片化推送、9档广播节目可视化直播(点播)、自动语音播报等多项功能,有力拓宽了传统广播的发展空间,用户规模突破15万。
2017年10月,四川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十九大报道“中央厨房”在北京启动运行,推出了《主播跑盛会》《对话党代表》《代表读报告》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报道。根据国家三网融合政策要求,四川广播电视台和四川电信合作推出四川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业务,截至2018年10月底,四川电信宽带、IPTV用户规模均超过了1500万。持续改版创新的四川广播电视台网站,突出新闻报道、视(音)频节目、直播(点播)三大特色,日均访问量近100万次,成为四川第一视频门户网站。
目前,四川省内多地广播电视机构都在进行媒体融合,力图在建设新型广播电视媒体的潮流下,因地制宜,关注本地,突出民生,对媒体融合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例如,绵阳电视台与省市相关机构合作,以“直播绵阳”等栏目为基础,建立了一定规模的“中央厨房”,统一整合调度全台采编资源,用户数达到16万人。四川达州宣汉县将广播电视台、县委报道组以及报刊编辑部进行整合,组建县融媒体中心,下设采集部、编辑部、运营部、技术部、行政管理部等部门,初步构建起“共同策划、精选主题、统一采集、分类加工、互动传播、集中发声”的运行模式。宣汉融媒体中心还整合了县域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打造了宣汉云直播、宣汉重点工作电视公开平台“视听宣汉”等便民服务平台,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四川省内的广播媒体大多仍处于媒体融合的探索阶段,除了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政策、经济、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媒体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合理利用全省广播媒体资源,搭建广播媒体联动平台,实现“全川+全网”的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