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历次工业技术革命,对各国竞争力无不产生巨大影响。以纺织业和蒸汽机动力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机时代”,也使得英国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世界霸主。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也极大地提高了美、德、日等国的相对竞争力。以计算机、空间技术、原子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自动化时代”,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相对实力。当前正在发生的以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必将改变各国的相对实力,从目前趋势来看,必将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技术进步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乃是因为它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技术进步之所以能成为各国政府重要的政策考量变量,乃是因为技术是众多经济社会变量中变化较快且能推动一个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和“蛙跳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总体来看,技术具有积累性、继承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一定基础但是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能通过布局新一代技术实现技术上的反超。诚如马歇尔所说,“自然没有飞跃”,但是技术是更为容易变动的变量,技术的飞跃与跨越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实践上也不乏成功的先例。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决策者就充分认识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做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75年,邓小平指导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就以马克思“生产力中包括科学”的论述为依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脑力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1988年,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有力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给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动力,点燃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圣火,也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改革科技体制;1985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计划——“星火计划”诞生;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大会全面部署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正是由于极为重视科学技术创新,中国的研发投入突飞猛进,研发投入强度早已于2013年达到了发达国家平均2%的水平(见图1-1)。
图1-1 中国研发投入强度
二、研究意义: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在我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并据此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任务和奋斗目标,历来都是我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与重要思想方法。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道:“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正确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我们一贯的表述,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是如此。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解决了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反映了人民的需要不断拓展和提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表述是继2014年11月“新常态”这个发展阶段表述后的又一新表述。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对新常态的继承与具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概念被提出后,众多学者对它的内涵、特征尤其是实现路径做了众多研究,目前一个基本共识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不为普通公众所熟悉的经济学专业词汇,早在2015年3月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被首次提出。此后,习近平同志的多次讲话、多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乃至政府规划均提到了全要素生产率。从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文件中提及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时间轴可以看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理念贯穿于我国整体经济、信息产业、农业乃至人才培养等不同的方面,将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