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报道与评论(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6章 欧 美 亚一片风云,美 法重大交涉从远东到欧洲,英电传法国将坚拥国联立场,日军部极诋中国作国际宣传,傀儡组织恫吓列强冀获承认

【伦敦二十一日路透电】 关于德国要求军备平等,英政府近发备忘录。兹据《泰晤士报》驻美京访员探悉,美政界中人颇表同情,因美政府极不愿军备之增加也。外间对于美参议员李德之赴法甚为注意。闻李德昨向法总理表示,如法国援助美国对于远东之态度,美国对于德国军备要求可以援法。查李德为拥护胡佛政府最有力之参议员,如李德赞助国联对日施用任何方式之压力,美参院谅可通过,不成问题。以前美国与国联合作之情形受一阻碍,即美参议院不能与政府完全合作也。美国务卿斯蒂生对于李德之任务不发任何言论,但众信李德曾受政府训令向英国表示,如国联对日有何决议,将得美国之援助云。

【伦敦二十一日路透电】 《新闻纪事报》日内瓦访员讯,法政府决定改变其关于中日两国之远东方针。该访员称,此项决定之意义,即法国放弃其对于日本行动之“暧昧的赞助”,今后将“坚决拥护国联盟约”。该访员又称,法国改变方针,系因与德国作军备争论,将坚执以严格态度援用国联盟约云。

【东京二十二日日本电通电】 据某方电讯。美国上院议员李德已向法总理赫里欧提议,谓美国对战债问题愿考虑法国之立场,故望法国亦对中日问题赞助美国之立场云云。闻此系美国务卿斯蒂生对满洲问题倡不承认主义后,竟致遭受内外各方面之讥评,故为挽回此种情形,而资利用于下届大选起见,特由胡佛予法以此种好饵,藉图使法国左右国联,压迫日本。法总理赫里欧接到此项提议后,刻正就对日关系及对美关系加以考虑中。当兹本秋将届对美战债支付期之际,其结果如何,颇足令人重视。而属于法国外部机关报之《时报》,近稍露反日的论调,似亦与此事有关。

【东京二十二日日本新联电】 据东京《朝日新闻》长春特电载称,谢介石最近对列国要求承认“满洲国”。今后四个月乃至六个月以内,列国中有不承认“满洲国”或未开始承认之交涉者,则不承认该国于“满洲国”内所有之权益,将予以无条约国之待遇。此项宣言之发表,目下正锐意准备中。

【南京二十二日下午十时发专电】 外部发言人称,国联对调查团报告书发表时间,并不因徇日本之请求稍缓讨论而延期,仍决于十月初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处同时公布。我政府对延期讨论一点,现在尚未决定作何表示,惟觉其延长时间太长,颇不利于我国。查东三省纠纷发生已一载有余,国联对此曾一再图谋解决。现报告书既已制就,更应迅谋解决,不可一味迁就日本。盖东省问题之解决如迁延一日,即不知有若干中国人之生命财产受不知若干之损失。

【南京二十二日下午八时发专电】 外交界息。日本承认叛逆组织,我外部除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外,并致牒国联请求制止,照会九国公约签约国,请予有效之制裁。现除国联已接受我方请求,将提行政院会报告外,闻日方毫无觉悟,最近期内将向我送覆照,以图强词狡辩。至九国公约签约各国,现正互相交换意见,并候莱顿报告书之公布,暂不表示意见。

【里士本二十二日哈瓦斯社电】 中国驻葡萄牙公使王廷璋,昨转递中国致葡萄牙关于日本承认“满洲国”之照会,因该国为九国公约签字国之一云。

【东京二十二日日本电通电】 内田原拟向国联秘书处请求登记“日满议定书”,闻因下述理由,复决定从缓办理:(一)依惯例言,国联规约第十八条系属任意规定,并无关于登记时期之限制;(二)如“日满议定书”等类重要条约,应自签字时起即在当事国间发生效力,殊无获取第三国承认之必要;(三)在实际上已依外务省十五日之通告,而收同样效果;(四)一度登记后,当事国之一方纵即属非国联会员国,而于国联讨论该议定书时,不免负有声辩之义务。

【日内瓦二十二日路透电】 莱顿报告已达国联。全文占打字机四百张,英文本现已完竣,法文译本大体虽已就绪,但尚须整理。国联现极力督促印刷事宜。法、德两委已抵欧洲,莱顿及其他团员三十日可达义国之威尼斯。

【纽约二十二日路透电】 日代办佐藤称,如莱顿之报告书迫日本退出国联,日本将毫不疑虑,退出国联。

为亲者所痛,为仇者所快

【伦敦二十一日路透电】 《曼哲斯德卫报》评称:“山东军阀纵非确切为日本臂助,亦予东京以一极佳之机会。”该报称:“内战残杀,几为中国常轨,但山东乱事特别重要。盖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此半岛垂涎已久。中国北方如发生军事,将于满洲日军及日本外交家大有裨益。”

【东京二十一日日本新联电】 当此国联大会开会前,因日本之承认“满洲国”,中日关系已渐尖锐化。日本陆军当局为此,对于中国之现状特发表总括的所见如下:(一)南京政府目下成为空虚之状况(蒋介石在汉口,而汪兆铭亦不在南京);(二)对内问题穷困;(三)日前对国内外宣布之对日抗议及对国联之通告,简言之不过一外交部长之私言而已;(四)山东省韩复榘与刘珍年之势力正在竞争中。并谓如此不统一、无机构及无责任,乃系中国之实情。喝破中国无统一之国论,颇引起各方面之注目。

(《大公报》,1932年9月23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