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坐标
人类脱离蛮荒进入群体以来的任何活动都被打上历史的烙印,不管这种烙印是以实物状态留存,比如“奥茨人”(1)或山顶洞人(2)这样的遗迹,还是以文字形式留存,比如甲骨文或楔形文字泥板(3)。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就离不开对历史烙印的考察与细究,否则可能会见木不见林。对维多利亚文学及其生态诗歌的研究当然不能例外。正如奥尔蒂克(Richard Daniel Altick)在《维多利亚人及其思想观念》(Victorian People and Ideas—A Companion for the Modern Reader of Victorian Literature, 1973)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要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就要将其置于它的社会思想背景之下。而对一个时代文学的准确理解,在或大或小程度上就依赖于对其历史背景语境的理解(4)。另一位维多利亚文学研究学者卡宁汉(Valentine Cunningham)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一本讨论维多利亚诗歌的专著中有更为明确的论断:
诗歌是由诗人们来写的,是由一些实实在在的男人和女人写的,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满意和不满意,这些都集中体现于诗歌中。创作诗歌的是诗人而不是写作本身,这与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断相左。因此,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没有死,而且是不断以其传记信息出现以供检索,同时不断以文本解读来表现他们的关注。因此,我的目的就是要解释,诗人还有他们的诗歌是如何浸染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关于战争的观念之中,他们又是如何去认知和意识到时代特征。这些作家假如离开读者,离开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关联,离开他们与绘画、文本的交互实践和媒介间性,就什么都不是。(5)
因此,研究英国维多利亚生态诗歌,就要将其放到它的历史坐标上去,放到它的社会语境中去,放到它的思想文化背景中去,放到它的文学潮流里去,总之,放到产生它、培育它、滋润它、成就它的维多利亚时代环境中去扫描,去考察,去透视,去辨析。
本书讨论的维多利亚生态诗歌的历史语境参考19世纪英国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起止时间不限于维多利亚时代,可以说是19世纪的英国,具体而言,是18世纪后期到“一战”这一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英国工业化运动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有哪些主要特征,或者说有哪些对维多利亚生态诗歌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事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