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标还是本

中西医的标、本问题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所谓“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亦即说西医有急救之效,而中医则注重根本,以追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为目的,从而根除病根。殊不知这又是在西医的压迫下所产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中阴阳平衡是哲学指导,适用于各种学科。古典医学所强调的阴阳平衡不过是顺从这种世界观,而非刻意强调的特色。

所谓标、本原本就是古典医学的概念,《东垣先生试效方》卷一:“夫治病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此脏腑之标本也。又五脏六腑在内为本,各脏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脏腑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脏腑、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9]此处的标与本实际上是有机的整体,可以说在无西医进入之前,古典医学标本兼治,从未专以治本相标榜,《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10]所以古典医学药物有大、小、缓、急、奇、偶之分,治标还是治本,在古典医学时代无非是治病的不同环节而已,《东垣先生试效方》卷一:“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畜;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十数证,皆去矣。”所以治标、治本可视病情轻重缓急分别实施,同卷:“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11]以《儒门事亲》、《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很多医书也专门列有“急方”和“缓方”,多数情况下两者分别对应“标”与“本”。故标本之说原本是古典医学内部的事情,其内部原本就有些医人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上:“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12]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三《论时医》:“时医治病,但知察标,不知察本,且常以标本借口,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岂知《内经》必求其本之意?故但见其所急在病,而全不知所急在命,此其孰可缓也?孰当急也?孰为今日之当急?孰为明日之更当急也?缓急既不知,则每致彼此误认,尚何标本为言乎!”[13]如此则与西医分擅胜场完全是中医学界的“防御”手段,盖因中药在调理、将养方面确有心得经验,故专力于此,将“治标”一名“转让”给了西医。

与此类似的还有另一个社会观念,即所谓西医擅长治急病,中医擅长治慢性病,这个观念在民众中根深蒂固。西医自然不会承认这一点,按照西医看来,中国古典医学的慢性病和“治愈”定义与西医不同,并较少有对疗效的全程跟踪,所谓治愈的判断并未根植于检验观察和数据依据。而西医对慢性病也有很多应对手段,例如外科手术等。实际上这种说法和标本之说一样,完全是清代以来古典医学面对西医之后产生的说法,《皇朝经世文统编》卷九九《中西医学异同考》:“抑缠绵久疾,中医所长;危急暴病,西医所长。何也?久病宜和剂,王道不贵乎近功;新病当急攻,金石可期其速效。是中西医理各有所长也。”[14]西医初入中国时给民众带来的震撼之一,就是其疗效之速,尤其是外科手术和化学药物的立竿见影,使得古典医学的疗效速度相形见绌。中医学界开始回避疗效缓急问题,转而强调中医在治疗慢性病方面的疗效,也就是说中医基本退出了“急效”这块阵地,起码在一般民众心目中是如此。

但考诸史籍我们会发现,古典医学原本也以急效神速为贵。葛洪有《肘后救卒方》(《肘后备急方》),“卒”即通“猝”,以急救标榜。氏著《抱朴子内篇》卷一五《杂应》叙述了他撰写《肘后》的初衷:“(前代医书)余究而观之,殊多不备,诸急病其尚未尽,又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有所寻按,不即可得,……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叁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15]唐张文仲著有《随身备急方》,北宋校正医书局版本《千金方》改名《备急千金药方》,亦以救“急病”为旨。敦煌S.9987《备急单验药方卷》亦有“备急”二字,且其中的一句话值得关注:“求刊之岩石,传以救病,庶往来君子录之以备急用。”[16]《太平广记》卷八六“抱龙道士”条引《野人闲话》:“诸人皆以医卜为业,救人疾急,知人吉凶,亦近于道也。”[17]孙思邈有如此总结:“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18]此处所列举的是当时五种治疗手段,孙氏专以“救急之术”概括之,此五法适用于急性、慢性疾病,但是却总以“救急”为名,至于医籍中以“神效”、“速效”、“立效”为名的药方更是多到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未受到西医冲击之前,古典医学对急性、慢性病并无刻意区别对待,而对疗效则是追求立竿见影。可是西医的进入使得原先一切以速效、神效为名的传统医疗手段相形见绌,故中医逐渐退出了急救领域。用“慢”与“急”来区别中西医,纯粹是近一百余年的事情。

“标”与“本”,“慢”与“急”,它们能成为中西医的区别标志,且被民众广泛接受,实际上蕴含着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对西医快速疗效的承认,一方面是对中医价值的重新阐释。但不论如何,此阶段内的中医已经历了一番洗礼,其形象已与古典医学时代有了明显区别。

另外还有所谓“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说法,逻辑与上述两个问题基本一致。兹事体大,请容以后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