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周期类型的演化及其对产业结构周期变动形式的影响

在上节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产业结构的某些周期性变动特征只是在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的经典周期中才表现得比较完全和规范。对这种周期来说,不仅扩张是经济活动水平的较大幅度增加,收缩也是经济活动水平的绝对下降。也正基于此,战前的许多经济学家往往把经济周期定义为经济活动水平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出现。注46在这种周期中,波动幅度大的部门所占份额(产值份额或就业份额)也就在扩张期大于、收缩期小于波动幅度小的部门。也就是说,波动幅度大(小)的部门,其所占份额扩张期增加(减少),收缩期减少(增加)。同时,在经典周期中波动幅度较大的也往往是与历次工业革命相联系的工业部门及它们的各种分类与组合。二战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日益高度化和市场经济国家宏观干预能力的加强及其市场稳定性的提高,作为经济水平绝对上升与绝对下降交替出现的经典经济周期,在大多数时间里就让位于作为高速增长与低速增长交替出现的现代经济周期。这种周期有人称之为次要周期(sub-cycle)或次要衰退注47,有人称之为增长型周期注48。在这里我们也把这种高速增长与低速增长交替的周期称为增长型周期。增长型周期与经典周期相比,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绝对衰退变为相对衰退,即由经济水平下降变为增长速度的放慢;二是落差降低,即波动幅度减弱;三是扩张与衰退的不对称加强。在经典周期中,收缩期一般略短于扩张期,而在现代增长型周期中,扩张期大大长于收缩期。如美国1854—1948年共发生22次周期,收缩期平均长度为20个月,扩张期平均为29个月,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为1.45。而战后1948—1969年共发生了四次周期波动,扩张期平均为49个月,收缩期平均为10个月,扩张期与收缩期之比为4.9。注49由于增长型周期波幅的减弱和不对称性的增强,衰退期间的结构变化不像经典周期的衰退期那样明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周期类型转变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开始步入高度化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发展迅速,经济的服务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注50而传统的重工业地位下降。结果,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征也因经济周期类型的转变及产业结构的长期演变趋势的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工业部门和行业周期波动幅度和位次的某些变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部门所占份额的周期变动形式的不同,是由部门间波幅与波向不一致所引起的。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研究随着二战后增长型周期的出现,部门波幅与波幅位次的一些变化(见表2-16)。

表2-16清楚地表明,在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的增长型周期中,各个部门的波动幅度几乎毫无例外地降低了,扩张幅度下降,衰退程度缓和,从而扩张率与收缩率之间的落差缩小。各部门波幅的下降意味着部门间相对变动幅度差距的减小,从而因部门间波动程度不一而引起的部门比重的变动也随之减小。简单地说,周期波动幅度的减小,导致整个产业结构波动系数的降低(见表2-17)。这是周期类型转变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表2-16  美、英、德(战后为西德)、法二战前后各部门周期波动幅度的比较

image
image
image

a 英国水泥行业战后五次衰退中有三次只是增长率下降;

b 英国制糖行业战后五次衰退中有两次只是增长率下降;

c 英国战后铁道运输在62的高峰期中是绝对衰退。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计算。

表2-17  美国二战前后产业结构变动系数对比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计算。

在二战后的增长型周期中,不仅绝大多数部门波幅大幅度下降,而且各部门间波动幅度位次也发生了改变,有的部门波动位次降低,有的波动位次则升高。表2-18是我们选取的几个主要行业实物产量的波动位次变动情况(中间计算从略,步骤见注注51)。

四国中一些共同性的变动特征是:第一,煤炭、生铁、棉花消费量、竣工船舶、钢轨以及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等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传统部门,特别是其中的原料生产部门,波动位次下降。其中最明显的是煤炭工业。在美国,在我们选取的代表部门中,煤炭生产从第四位降到第十五位,英国从第六位降到第十二位,法囯从第六位降到第十一位,德国(战后是西德)从第十位降到第十一位。再一个部门是生铁。在过去的经典周期中,生铁是波动幅度最大、对周期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在增长型周期中,生铁产量的波动位次普遍下降了。在德国从第一位降到第四位,美、法从第一位降到第三位,英国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这些属于传统采掘业和制造业的部门波幅的下降和位次的降低,不仅使这些部门所占份额的周期变动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煤炭部门所占份额扩张期增加、收缩期减少的特征几乎消失),而且也影响了采掘业和制造业在周期中的变动形式。对于制造业来说,其所占份额扩张期比重增加的幅度降低,收缩期比重减少的幅度也降低;采矿业份额也由初期的扩张期增加、收缩期减少这种形式转变为扩张期减少、收缩期也减少的变动形式。

表2-18  周期类型的转变与部门波动位次的改变

image

* 战后是西德。

注:Ⅰ为战前经典周期,Ⅱ为战后增长型周期。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和《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整理计算。

第二,发电量、基础化工产品、小汽车、家电、造纸及印刷业等部门波动位次提高:如在美国,小汽车波动位次由第六位上升为第一位,彩电在德国也上升为第一位,发电量波动位次在美、英、法三国全都上升。这些新能源、化工原料以及耐用消费品波动位次的提高,使它们所占份额的变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扩张期比重增加、收缩期比重减少的变动形式开始出现。表2-19是汽车工业与整个工业相比的相对波动幅度与份额变动方向。该表说明汽车工业在战后基本上是一个扩张期(T—P)产值份额增加、收缩期(P—T)产值份额减少的部门。

表2-19  美国汽车工业波动幅度及份额变动方向

image

a当工业与汽车行业为绝对衰退时,(3)取倒数。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和《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计算。

第三,部门的地位与其波动幅度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考察一下美、英、法、德四国各个部门的波动史,就可以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随着主导部门的转换,波幅最大的部门也随之转移。18世纪三四十年代,即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和迸发时期,当时的主导产业是棉纺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实质可以说是纺织工业的蒸汽化和机器化),与此相适应,当时波幅最大的部门也是棉纺业。其他的工业部门,这时要么尚未出现,要么刚刚产生,尚未出现规范的周期波动,如冶铁业(见表2-20)。

表2-20  美、法棉纺业与冶铁业波动形式的比较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计算。

随着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物的蒸汽机器的出现,为机器提供骨架和动力的钢铁和煤炭工业迅速发展,于19世纪50年代替代棉纺工业成为新的主导部门。与此同时,生铁、钢和煤炭工业的波动幅度扩大,相对规范的经典周期(出现绝对下降)出现,并成为对经济周期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和领先部门(见表2-21)。

表2-21   19世纪英、美历次危机中领先部门的变化

image

资料来源: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1卷,上册,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150页。

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极大发展。海内外商品交换的广泛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铁路事业和造船业的发展。欧洲和北美于19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了铁路时代,铁路建设成为决定经济波动的主导力量。注52于是,与铁路建设有关的生产部门,如路轨、机车的制造成为当时主要的波动部门(见表2-22)。

表2-22  英、美、法、俄、德1873—1907年危机中几个行业下降幅度的比较(%)

image

资料来源: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2卷,上册,三联书店1976年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电机、化工及汽车工业迅速兴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危机,催育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造船、铁路修建、煤炭采掘、冶铁等传统主导产业让位于电力、化工、汽车等新兴产业。与此同时(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这些新兴主导部门也就成为主要的和较规范的波动部门,其在总产值和总就业中所占份额也因而具有扩张期增加、收缩期减少的敏感型波动特征,而那些传统部门,如煤炭,在一些国家中,其所占份额的扩张期增加、收缩期减少的波动形式已开始变化(见表2-23)。

表2-23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汽车工业与采煤工业波幅比较(%)

image

资料来源:同表2-22。

汽车、钢铁基础化工、电力及电力技术等部门,其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开始趋于削弱,一些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部门,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原子能工业、新型合成材料工业发展迅速,正在开始逐步取代这些主导产业群的地位。如美国钢铁工业就业人数开始减少,这样即便在扩张期,用就业人数表示的结构值也在下降(见表2-24)。

表2-24  美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变化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罗承熙:《2000年的美国经济》,《世界经济》1981年第1期有关资料计算。

新兴部门的迅速发展是西方国家由绝对衰退变为相对衰退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使传统主导工业所占比重的周期变动形式发生变化,即不再明显表现为扩张阶段比重增加、收缩阶段比重减少的重要原因。当然,由于这些新兴部门尚未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注53其所占份额的变动只是扩张期和收缩期均增加,而没有取得主导产业那种经济波动中典型的“扩增收减”的结构变动形式(见表2-25)。

表2-25  美国1973—1976年周期中新兴部门与传统部门周期波动比较(比上年增长%)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计算。

2.服务业(广义)结构周期变动形式的变化

我们曾提及战后西方国家第三产业,尤其是以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买卖为中心的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国民经济的这一变化也在周期波动中服务业所占份额的周期变动形式上表现出来,成为经济周期类型的转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表2-26和表2-27中,周期类型转换对产业结构变动形式的影响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典周期中,如果按高峰期和低谷期部门比重平均值来确定的话,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业以及政府和政府企业都是扩张期比重减少、收缩期比重增加的部门。如按低谷期的比重既高于前邻高峰期又高于后邻高峰期的个数占总低谷期个数的比重这种严格的方法来确定的话,除政府及政府企业这一栏目外,其他部门也都基本上属于扩张期比重减少、收缩期比重增加这种比较典型的逆周期波动类型。至于交通和公用部门,如按高峰期和低谷期的平均比重来看,则近似于制造业那种扩张期比重增加、收缩期比重减少的周期变动类型。然而,如按部门份额既小于前邻高峰期又小于后邻高峰期的低谷期个数占总低谷期个数的比重这一严格的标准,则交通和公用事业又不是扩张期比重增加、收缩期比重减少的部门。

在增长型周期中,这几个部门的周期变动形式几乎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其中,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不再具有扩张期比重减少、收缩期比重增加的变动形式。如果按高峰期与低谷期比重平均值来确定的话,它们甚至具有了高峰期比重增加、低谷期比重减少的特征。把这两个标准结合起来看,实际上,第三产业大部分部门(除交通和公用事业)已经从经典周期中的扩张期比重减少、收缩期比重增加的经典逆周期变动形式转变为收缩期增加、扩张期也增加的变动形式。这是周期类型的转换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表2-26  美国经典周期中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特征

image
bg032a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计算。

表2-27  美国增长型周期中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动特征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计算。

3.周期类型转换对第二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既然第三产业大部分行业由经典周期中扩张期比重减少、收缩期比重增加的变动形式转化为收缩期增加、扩张期也增加的变动形式,那么,如果不考虑第一产业比重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的周期变动形式就应由扩张期增加、收缩期减少的形式转变为收缩期和扩张期都减少的形式,至于是扩张期减少幅度大,还是接下来的收缩期减少幅度大,则完全取决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这两个阶段内波动幅度差距的大小。如果在扩张阶段,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扩张幅度的差距大于收缩期二者的差距,那么,扩张期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大于收缩期;否则,相反。这一逻辑推论基本上被统计资料所证实。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能源危机后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制造业以及整个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从1973年起,不像经典周期中通常出现的那样,在扩张期增加,收缩期减少,而是扩张期与前邻收缩期相比,比重减少。这是周期类型转换对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形式的最大影响〔见表2-28(Ⅰ)、(Ⅱ)〕。制造业与第二产业周期变动形式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扩张阶段复苏无力,增长速度小于第三产业,从而在低谷期下降的比重不能反弹和回升。

表2-28(Ⅰ)  美国1973年后增长型周期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形式的改变(占全部就业的%)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和《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8)》计算。

表2-28(Ⅱ)  美国1973年后增长型周期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结构变动形式的改变(占GNP的%)

image

资料来源:1970年、1975—1983年数字根据《美国统计摘要(1986)》(英文版)计算;1960—1969年、1973年数字根据《美国历史统计(1976)》(英文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