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波与中波的确定

我们讲的中波是指7—11年的经典周期,亦即熊彼特所说的朱格拉(Juglar)周期。注34

中波包括扩张与收缩两个基本阶段,在扩张与收缩、收缩与扩张的过渡中,又存在着两个过渡阶段。所以,通常把这种经典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如马克思基本上是把周期划分为危机、停滞、复苏和繁荣(高涨)四个顺序更替的阶段。熊彼特则将中期波动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这样四个阶段。注35总之,一次周期运动就是从某一个阶段开始,顺次经过四个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阶段的完整过程。从理论上讲,几乎每一阶段都可作为起点,不过起点的选择反映着作者对周期循环借以进行的原因和波动性质的看法。譬如马克思将周期阶段排列为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是因为他认为,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借以重新进行的条件。正是借助于危机这种强制的形式使资本主义经济内部严重失调的比例得到暂时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才会重新继续下去。而资本主义从萧条进入高涨,又把资本主义经济拖入下一轮否定资本自身的调整中。在熊彼特看来,一个完整周期的展开过程应是对均衡的正偏离(繁荣)、下降(衰退)、负偏离(萧条)和均衡的回归(复苏)这样四个阶段。如把衰退作为周期的开始,就是假定经济系统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而把复苏作为周期的第一阶段,除去方法上的不恰当外(均衡的回归应是过程的终结),还在于把复苏作为起点会造成把以后的高涨看成是复苏阶段银根放松、生产力闲置、工资下降的结果,而忽视各种创新的根本作用。注3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理论上,衰退、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都可作为周期的起点或终点,然而在统计上却并非如此。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就不宜在统计上作为周期的起点。因为在复苏和繁荣之间、衰退与萧条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而确定的分界线恰是实证研究借以进行的前提。于是,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峰顶(peak)和萧条与复苏之间的转折点——谷底(trouph),天然地是统计分析的起点和终点,所以,我们今后所指的一个周期,都是指从峰顶到峰顶(P—P),或从谷底到谷底(T—T)。

下面我们结合图2-1,定义今后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

image

图2-1  周期阶段及波动概况示意图

复苏差(RV):(B-A)V,即B和A之间纵坐标之差。V代表纵坐标,h代表横坐标。

复苏程度(RV′):(B-A)V/AV,即复苏差除以A点的绝对水平。

复苏长度(Rh):(B-A)h,即B和A之间的横坐标之差。

高涨差(PV):(C-B)V

高涨程度(PV′):(C-B)V/BV

高涨长度(Ph):(C-B)h

衰退差(SV):(D-C)V

衰退程度(SV′):(D-C)V/CV

衰退长度(Sh):(D-C)h

萧条差(ZV):(E-D)V

萧条程度(ZV′):(E-D)V/EV

萧条长度(Zh):(E-D)h

扩张差(IV):(C-A)V,IV=RV+PV

扩张幅度(IV′):(C-A)V/AV

扩张长度(Ih):(C-A)h,Ih=Rh+Ph

收缩差(QV):(E-C)V,QV=SV+ZV

收缩幅度(QV′):(E-C)V/CV

收缩长度(Qh):(E-C)h,Qh=Sh+Zh

周期长度(P—P):(G-C)h,记为LP

LP=Sh+Zh+Rh+Ph

周期长度(T—T):(E-A)h,记为LT

LT=Rh+Ph+Sh+Zh

周期谷底(T):A、E点。

周期峰顶(P):C、G点。

本章主要分析IV′、QV′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和Ih、Qh中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

确定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有如下几种方法:(1)比重法;(2)速度法;(3)位次相关法;(4)周期步向、步频差异法。

比重法是最直接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直接计算每一时点需要考察的部门产值、就业人数或资产在相应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然后观察不同时点(不同周期阶段)上各部门比重的变动情况。

速度法是根据各部门在周期不同阶段上相对速度(30)的变化来确定部门结构的变动。无论是在扩张阶段还是收缩阶段,凡是相对速度大于1的部门,其比重增加,相对速度小于1的部门,其所占比重则降低。与比重法相比,速度法的便利之处在于,当缺少绝对数资料时,也能计算出周期阶段上的产业结构变动。这个方法得以运用的前提是具有总量纲(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就业总人口、社会固定资产总值等)的变动率或周全的平均变动率。注37

位次相关法是计算有关部门绝对值指标或增长率在不同阶段上所占位次,并根据位次相关度的变化确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比重法不同的是,使用该方法并不要求获得总量绝对数指标或总量变动率指标。所以,在只掌握有限几个部门的资料时,可用此法。

周期步向、步频差异法是扩张与收缩期各部门的变动情况直接标在平面图上,将各部门的波动轨迹联结成波动曲线,根据曲线的形状确定产业结构的变动。无疑,这一方法可以与比例法和速度法结合起来使用。

需要强调的最后一点是:当我们研究各个部门实物量的周期变动时,将尽量追溯到最早的周期;当我们研究产值结构时,则主要取选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经济周期。这样处理的原因:一是西方各国基本上是从20年代大危机后才进行较详细的宏观、中观资料的统计。19世纪及以前的统计,除少数学者估计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外,大都是具体的实物量指标。二是这段时期包括了世界经济史上波动量大从而也最典型的几次周期。三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经济周期在战前多为经典周期,即绝对衰退周期,战后,多为增长型周期,即相对衰退周期,这就利于我们分析周期类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