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儿童语言障碍康复基础
第一节 语言的定义及组成
一、语言的定义
(一)语言的基本概念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因其自身的社会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由客观事物决定,而由社会集团“约定俗成”。语言是一种社会契约,社会性是语言最主要的特征。同时,语言具有高度复杂性,它由人脑支配,同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完全模拟人脑的语言功能,机器翻译至今还不能完全实现,这都是语言符号高度复杂性的明证。此外,语言还具有生成性特征。语言的规则是有限的,但人们能说出的话语是无限的,其中可能包括过去从未听到过的话语。语言的这一特征是其他符号系统所无法比拟的,马路上的红绿灯和交通符号永远不能够生成出如此多的新符号。
就语言的功能而言,一方面,语言具有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意图。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旦失去了语言,就有崩溃的危险。另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功能是语言的又一重要功能。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库。语言符号帮助人类达成对外界的认知,储存认知的成果并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大脑专门控制语言功能的区域和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二)语言与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第一个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区分开来。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的,跨越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也属于个人和社会的领域。
语言是所有语言社团成员所共有的抽象语言系统,人们通过应用这些符号达到交流目的,包括对文字语言符号、姿势语言和手语的运用(书写)与接受(阅读)。言语是语言的个人方面,是对语言系统的具体使用,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带方言或者口音,有人使用标准语言,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使用的语言也有差异。
语言以许多储存于人脑中的印迹形式存在于群体中,像把同样的词典发给每个人使用。语言是每个人都有的,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通的,而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言语是人们所说话语的总和,是个人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以及通过这种运用所产生的“言语产品”。语言和言语是紧密相连而又互为前提的,前者既指导了后者,同时又是它的产物。
在言语语言病理学中,言语主要指有声语言形成的机械过程,可划分为呼吸、发声、构音、共鸣、语音等过程。
二、语言的组成
如上文所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通过这些抽象符号的共享,可以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一般包括音、形、义或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要素。
(一)语音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是最直接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在语言的音、形、义三个基本属性当中,语音是第一属性,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以语音的形式形成。世界上有很多无文字的语言,但没有无语音的语言,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研究语音,首先要弄清楚音素的意义。音素指的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例如在汉语中,d与t就是2个不同的音素,这2个音素的发音方法都是塞音,发音位置都是在舌尖,唯一的差别就是d不送气,t送气。音素一般包括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发声时声带振动,气流通过口腔、咽腔时不受阻碍发出来的音是元音;而气流通过口腔、咽腔时受到阻碍发出来的音是辅音。
元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根据发音时舌位的前后可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后元音;根据发音时唇形的圆展与否可分为:圆唇元音和不圆唇元音;根据发音时舌位的高低可分为: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等(图1-1-1)。
图1-1-1 汉语部分元音舌位图
汉语里除以上谈到的单韵母元音外,还有双韵母与声随韵母。双韵母指由2个单韵母结合而成的音,如ai、ao等;声随韵母指元音后跟随一个鼻音,如an、en等。
辅音即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共 21 个(b、p、m、f、d、t、n、l、g、k、h、j、q、x、zh、ch、sh、r、z、c、s);此外,还有2个由韵母自成音节构成的零声母。声母的类别有很多,根据发音部位可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根据发音方法可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表1-1-1)。
表1-1-1 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表
语音的物理基础主要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构成。音高指声波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音强指声波振幅的大小;音长指声波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也称为“时长”;音色指声音的特色和本质,也称作“音质”。
(二)词汇 1.词的含义
“词”是具有语义的最小单位。无论是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人们都能够凭直觉识别这个语言单位。语言学家认为,词是自然的、有界限的对立单位,词还是一个语法单位,它是语法诸多层面中的一级。
2.词的构成
在语言学中,最小具有意义的单位称作词素,只有一个词素的词称作单纯词,多于一个词素的词称作合成词。如英文中“book”有独立语义,但不能再拆解为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因此是一个词素,也是一个单纯词。但“books”是一个合成词,可分解为“book”和“-s”两个词素。中文里“字”“词”较难区分,多数字都有其意义,如“牛”“马”等;但联绵字如“蚯”“蚓”则必须组合到一起才有意义。研究词的构成必须考虑到词的内在结构、功能及其规则等。
中文的构词方式通常指词根与词缀的组合过程。以英文单词“comfortable”(舒服的)和“uncomfortable”(不舒服的)为例,“comfortable”可独立存在,称作“自由词素/词根”,“un-”不能独立存在,称作“附着词素/词缀”。 “uncomfortable”的“un-”为前缀,“boys”中的“-s”为后缀。但中文和英文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我”可视为自由词素,“们”则可视为词缀。中文构词方式主要有:
(1)衍生:
将某个词加上词缀形成另一个词,如“语言学家”等。
(2)复合:
将两个词根合并成另一个词,如“哭闹”等。
(3)略语:
在英文中指将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抽出来形成的一个新词,如“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可略为“WTO”。但在中文中,略语指将一个多音节词组的某些字抽取出来,形成另一个较简短的但能代表相同意思的词,如将“奥林匹克运动会”省略为“奥运会”等。
(4)融合:
将两个字中的一个字取一部分出来组成一个新字,英文中“brunch”(早午餐)是“breakfast”和“lunch”的融合;中文中“甭”是“不”和“用”的融合。
(5)借字:
向外来语借字,如“咖啡”等。
(6)功能转换:
改变原本词类变成一个新词,如“重庆”原为名词,但可改为形容词用,如“这里的饮食很重庆”。
(7)创新字:
过去从未出现的词,如“氛围”指气氛,“动画”指卡通,这些新词已慢慢取代原本词。
(三)语法
语法是制约句子中词与词关系的规则。一种语言的语法是该语言里这些制约规则的总和,使词在规则制约下组成为该语言社团所接受的句子。
语言是线性的序列,词作为序列里的单位不是任意组合,而是按照规则组合的。规则虽有限,但我们说的话却多得难以计数,尽管这样,语言社团的成员听起来(不涉及文化和社会因素)并无困难。因为凡是句子(包括组成句子的词组)均有语法,就皆有为语言社团所共同接受的规则。语法是词组成句、句表达意思的根本条件。
1.词类
词类指按照语法功能对词所做的语法分类。划分词类有利于认识和说明各类词的用法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律。现代汉语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现象名称的词,如“司机”“公交车”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出现、消失等意义的词,如“说话”“吃饭”等。形容词是形容事物性质或表示事物状态的词,如“错误”“勇敢”等。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形容词及动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等意义,如“很”“非常”等。数词是表示数目、数量和次序的词,如“一”“十”等。量词是计量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如“头”“条”等。代词用于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如“你”“这”等。
虚词包含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和拟声词等。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虚词,表示各语法单位间的意义关系,如“因为”“所以”等。介词又称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如“从”“为了”等。助词又称语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句子上做辅助用,如“的”“了”等。语气词表示语气,通常在句末,如“吧”“呢”等。叹词表示感叹、呼唤、答应等,可单独成句,如“喂”“哎”等。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如“嘎嘎”“吱吱”等。
2.短语
短语又称词组,是大于词而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简单短语可充当复杂短语的句法成分,短语加上句调可成为句子。现代汉语短语有以下5种基本类型:
(1)主谓短语:
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前者把主题提出;后者对该主题加以陈述,如“精力充沛”“人民伟大”等。
(2)动宾短语:
又称述宾短语,前面是述语,后面是宾语,表示支配、关涉的关系,如“盖被子”“吃馒头”等。
(3)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如“仔细检查”“精心设计”等。
(4)联合短语:
由两个同类实词或短语组合而成,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如“讨论并通过”“花香鸟语”等。
(5)介宾短语:
由介词和其他词或短语组成的语言单位。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充当状语,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对象等。如“在楼下”“从北京”“到晚上”。
(6)述补短语:
由中心语、补语构成,又称动补短语表示补充关系,如“高兴极了”“学得好”等。
3.句子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由词和短语构成。句子与短语是不同的语法单位,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短语没有语调而句子有语调。
分类方式不同,句子类型也就不同。按照句子语气可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一般称之为句类;按照句子结构可分成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等,一般称之为句型;另外,根据句子的特殊词语或结构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被称作特殊句式,如“被”字句和“把”字句等。
由2个及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补的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作复句,其中分句是结构上类似但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复句又分为并列复句、连贯复句、因果复句等。
(四)语用
语用即语言的运用。一般而言,说话时包含了多种言语行为,这些言语行为都符合当时的语境。而说话人说话时的语境则是语用研究不可忽略的条件,因为同一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使用意义。
人们交谈时无形中有一种对话规则在指引着交谈双方,若有一方不了解对话规则,则交谈就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如你问某个同学说:“你有辅导员电话吗?”,而他只回答说:“我有”,但你其实期待他能给你具体的电话号码而不是只回答“有”。将这一对话规则称为语用规则,指的是如何正确使用语言达到沟通目的。
通常,日常对话中说话者的本意并不一定会明显出现在语言表层,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语境并结合一定语用规则推测出讲话人真正的意图。例如,课上老师突然问学生:“教室里是不是很闷热?”,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在询问学生,其实言外之意可能是:“我感觉教室里很闷热,把空调打开可以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间接言语。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因此,在对话时除了要了解说话人的表层含义之外还要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顺利沟通。
(姜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