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分析总结
一、宽体探测器CT在冠脉CTA检查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无症状性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发病率亦逐年增加,因此尽早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为临床提供预防及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多年来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新一代的宽体探测器CT极大地提高了容积覆盖面积成像、实时成像的速度和空间分辨率,并且能够利用心电图进行心电门控操作,可以作为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新方法。自MSCT问世后,8层、16层MSCT相继推出,但其实际应用受到了时间、空间分辨率的严重限制。2005年推出的64层MSCT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虽均有显著提高,但心率过快导致的心脏搏动伪影仍限制其在临床中的应用。2006年出现的双源CT,其时间分辨率虽然比64层CT提高1倍,但心率快及心律不齐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仍然存在。而256层宽体探测器CT应用多层探测器一次容积扫描就可以完成多角度、多切面的图像重建,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减少患者受辐射剂量,并且对患者要求低、费用低,能在短期内重复检查;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树及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还可以直接显示粥样斑块形态、大小以及管壁的改变,并且能对斑块成分进行评价,能满足临床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要求,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影像学检查新技术。因此,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成像已逐渐成为冠状动脉病变无创筛查的手段。通过结合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利用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曲面重建和仿真内镜等技术,同时结合智能化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具体形态学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包括斑块的位置、数量、大小、密度、偏心情况、重构情况等),能立体、直观、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显示冠状动脉管腔内外情况、血管直径、斑块大小,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的阴性预测值更高。Lin等指出,MSCT能有效预测不同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根据CT值的不同,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可以反映斑块的病理组成:冠状动脉内钙化斑块较稳定不易破裂,较大的条形钙化斑块类似放置的支架一样能够支持管腔,管腔一般正性扩张,不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非钙化斑块则可同时在多部位出现,经常是呈偏心性突向管腔内,其中一个破裂或进展就会完全堵塞血管,引起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因此,进行影像学诊断更应注意非钙化斑块的诊断。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清晰地显示斑块的形态、位置、范围,特别是斑块和血管腔壁的关系,对指导冠状动脉病变治疗方案的制订和疾病的随访有重要意义。
在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中,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置入的支架极易再发生斑块、扭曲、断裂、闭塞等情况,导致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Lim等指出,64层MSCT的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行心脏冠脉检查能很好地显示支架的断裂情况。Van Mieghem报道,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反映支架内再狭窄情况,评价支架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都达到90%以上。宽体探测器CT冠状动脉CTA能显示轻微狭窄、无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支架内的内膜增生情况。通过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位置、形态结构和支架前后有无狭窄及其周围情况,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一种新的安全、有效、无创的评价方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部分旁路移植血管会出现再狭窄甚至堵塞,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在术后显著提高,所以需要及时正确地评价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的状况。冠状动脉造影创伤性大、技术难度较大和费用高,使其对旁路移植血管的评价受限。MSCT冠状动脉成像可直观、立体地显示移植血管的位置、近远端吻合口情况、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及旁路移植血管以远的受体血管是否发生再狭窄等。Martuscelli等通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研究发现,MSCT诊断移植血管的狭窄和通畅有很高的准确率。Ropers等发现,MSCT对冠状动脉移植血管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95%;对移植血管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都在75%以上。宽体探测器CT血管成像可成功地显示移植血管的通畅与否,发现移植血管的狭窄、钙化,还能对狭窄的程度和吻合口进行评估,尤其对诊断移植血管的开通、完全闭塞和重度狭窄的准确性高,更是一种直接对冠状动脉移植血管显影并评估其开放状态的有效工具,具有无创、简单、快速、易行的特点,是用于旁路移植血管术后跟踪随访的首选方法。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常使用金属夹(内乳动脉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较多采用),会产生伪影,对移植血管的形态学尤其是管腔的评价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