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胆、胰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概念】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为肝内及肝外胆管的特发性炎性损害,多认为与异常免疫反应相关,表现为大胆管的炎性损害和硬化性改变,可导致胆管狭窄和肝硬化。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1/100 000~12/100 000。

(2)发病年龄:

中年多发。

(3)性别:

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3)∶1。

2.症状

乏力,右上腹不适,瘙痒,黄疸。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清ALP和GGT升高。

4.影像学特点

ERCP和MRCP可提示胆道节段性的狭窄和囊性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5.治疗

熊去氧胆酸,狭窄明显者可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终末期患者需行肝移植。

6.预后

病变进展缓慢,但最终会进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发生胆管细胞癌的风险增高。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可见大胆管肝囊性扩张和狭窄,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有时胆管内可见结石、脓液,肝硬化阶段可见黄绿色结节形成。

2.镜下特点

特征性的改变是胆管周围显著地向心性纤维化,呈洋葱皮样外观,胆管上皮变性或萎缩,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胆管反应不明显或仅为轻度表现。晚期病变中胆管上皮完全破坏、管腔闭塞、纤维化,上述表现在穿刺活检标本中不易见到。汇管区周边肝组织中可见慢性淤胆性改变,包括肝细胞假腺样结构形成、羽毛状变性、肝细胞胆管化、铜染色阳性等表现。病变发展至肝硬化阶段时类似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的“胆汁性肝硬化”,表现为地图样或拼图样特征(图2-2-2-1)。
图2-2-2-1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A.胆管周围显著地向心性纤维化,呈洋葱皮样外观;B.胆管上皮变性或萎缩,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胆管反应不明显或仅为轻度表现,晚期病变中胆管上皮完全破坏、管腔闭塞、纤维化明显
部分病例仅累及小胆管,称之为小胆管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约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5%左右,临床预后良好,组织学表现为汇管区小叶间胆管周围显著的向心性硬化性改变,胆道上皮变性或萎缩,炎症反应程度较轻,汇管区周围肝组织呈慢性淤胆性改变。
PSC-AIH重叠综合征,儿童多见。
肝移植后复发性PSC,大约占所有行肝移植病例的10%,多于移植后半年至一年发生。
组织学分期①1期:炎症局限于汇管区,可见胆管炎改变;②2期:汇管区周围出现纤维化改变;③3期:桥接性纤维化形成,胆管数量显著减少;④4期:胆汁性肝硬化。

3.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

CK7染色可显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胆管化,CK7和CK19可提示小叶间胆管损害或数量减少;铜染色可显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铜颗粒沉积。

4.电镜

汇管区周边肝细胞内可见含铜溶酶体。

【鉴别诊断】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多累及小胆管,炎症反应显著,胆管周围硬化性改变不明显,可见肉芽肿结构,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同。

2.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道肿瘤、结石、缺血性胆道病、胆道感染性疾病等,均可导致胆道炎性损害,胆管周围亦可出现向心性纤维化,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胆管反应更明显,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均有助于鉴别。

3.IgG4相关性胆管炎

多有其他器官和系统的病变,一般不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肝外胆管累及更多见,免疫组化染色可显示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对激素治疗反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