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森临证经验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临证用药原则

(一)三因制宜,注重体质
沈教授对《素问·异法方宜论》的诊疗思想十分欣赏,认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明确的以人为本的防治思想,十分难能可贵。该篇提出不同气候、环境之中,人的体质、疾病及防治均有所不同,实际就是后来医家所说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沈教授认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中,又以因人制宜为辨证论治的核心。人们生活在天地六合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因素等自然界的正常或异常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方区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岭南背靠五岭,下临南海,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不明显,高温时间长,春夏多淫雨,天热地湿,特殊的气候和地域环境必然影响人的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具体到岭南之地,沈教授认为则多见蕴湿体质和气阴两虚体质,因此,人感受同一种病邪,因体质因素不同,性情起居差异,病邪从化不同,则病证表现各异:素有蕴湿之体者,感受暑热之邪,蒸动在里之湿,则易成暑湿证,这时,用药当以清热解暑,化气利湿为主,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应用;气阴两虚之体质者,若感受暑热之邪,热盛汗多,加之暑热之邪更易伤津耗气,而成气阴两虚之重证,此时用药当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要,可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沈教授认为,注重人的体质,在辨证中则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所以在临床处方用药时,不仅要考虑到对证治疗,消除疾病的临床症状,还应辨明体质,以求治本,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若能如此,则事半功倍。诚如朱莘农先生所言:“医道之难也,难于辨证,辨证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验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沈教授治一新病男性患者,该患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疼痛,心烦,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体胖大,舌质红,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分析其病机为蕴湿之体外感暑热,治以清暑解表祛湿之法,处方如下:金银花、连翘、扁豆花、木棉花各15克,香薷、厚朴、法夏、佩兰、陈皮各10克,3剂,水煎服,1日1剂,早、晚服,服药3剂后症减,后继以香砂养胃丸口服以调养。
(二)五脏并重,突出脾胃
人体是一个由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在病变上则相互影响,存在着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沈教授推崇东垣,认为治病从脾胃入手多易取得疗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决定着人体的功能状态,因此治病时应首先注意脾胃。如果脾胃本身有病,应调理脾胃使之健运;假如脾胃与其他脏腑同时发生病变,或其他脏腑疾病累及脾胃,而致脾胃症状突出者,亦当从调理脾胃入手,或脾胃与他脏同治,这样,脾胃既健,气血生化有源,其他疾患也可随之而减,即使他疾不愈,脾胃调理通和,也可防止产生新的病变。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两者用药性质相反,照顾不周,伤其一者,两者皆损。沈教授认为,辨证的关键是看病位在太阴脾还是在阳明胃,脾病用药忌柔喜刚,胃病用药忌刚喜柔,然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功能相互协调,治疗时应二者兼顾。脾胃之治,不可过用苦寒之药,若方中苦寒药过多,用量过大,势必损及脾胃,使脾胃健运和降功能失常,出现腹胀、纳呆、便溏等症,日久影响气血化生而导致气血亏虚之象,临床上当根据病情酌选健脾之品。沈教授曾治一女性患者,该患者恶心,呕吐痰涎,纳呆,胸膈痞闷,舌黯淡苔薄白有齿印,脉弦细,沈教授处方如下:茯苓、淮山药各15克,法半夏、陈皮、砂仁、鸡内金、石斛各10克,生谷芽30克,甘草5克,用砂仁、生谷芽、鸡内金以健脾开胃,然胃喜润恶燥,故以淮山药、石斛以养阴益胃生津,服上方7剂而愈。
(三)重病轻取,药简效显
常以平淡之药起重疴之疾,这又是沈教授临证处方的一大特色。沈教授常说:对于一些重症病人,关键是辨证准确,抓住疾病的本质,有是病必用是方,用其方必守其法,易一病即易一方。沈教授曾治肝癌重症患者一例,患者右胁下肿块坚硬,痛如针刺,脘腹胀满,目黄,身黄,小便黄,面色晦暗,肌肤甲错,高热烦渴,大便干黑,舌质红,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分析其病机乃湿热夹毒,热毒炽盛,蕴于血分所为,故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养阴,解毒破结为法,处方如下:溪黄草、茵陈、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克,栀子、大黄、红花、延胡索、地龙各10克,赤芍、炙鳖甲(先煎)15克,服药十余剂后,症状有所缓解,目前仍继续门诊治疗。
沈教授临床处方除辨证准确,配伍精当外,其处方药量较轻,药味较简,药性清灵,善用药对亦是其特色之一。沈教授的处方,每方用药大多数为11味左右。矿物贝壳类质地坚硬者,如龙骨、牡蛎等,用量一般30克;芳香轻清如花叶类药物,味薄性轻者,在辨证的基础上,沈教授喜用,如木棉花、鸡蛋花、扁豆花、菊花、银花、藿香叶、灯心草、竹叶、青蒿等,一般10~15克,认为气味芳香药性清淡者,具有透解暑湿而不伤津气之妙,适合岭南之人。如沈教授治一男性患者,泄泻,每日5~6次,大便带有黏液,腹痛,肛周灼热,舌红苔白干,脉细,治以健脾祛湿清热之法,处方如下:木香、川连各5克,木棉花、鸡蛋花、连翘、银花各15克,佩兰、厚朴、鸡内金、香薷、扁豆花各10克,生谷芽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而愈。
另外沈教授运用自己理论和实践,摸索出许多疗效卓著的固定搭配,如治疗外感凉燥咳嗽,常用荆芥与防风、射干与麻黄、白芥子与苏子;温燥咳嗽多选用桑白皮与竹茹、钩藤与薄荷、浙贝母与桔梗等;阴虚发热多加生牡蛎与鳖甲、青蒿与地骨皮、黄柏与知母;咽喉红肿不利者入牛蒡子与蝉蜕、桔梗与甘草。如沈教授治一六岁小儿,该患儿咳嗽,咳痰量少色黄,流涕,大便干结,舌红,苔中白,脉细,治以清热化痰宣肺为法,处方如下:桑叶、杏仁、钩藤、薄荷、桔梗、浙贝母、防风、鸡内金、莱菔子各5克,白茅根、生谷芽各10克,服药2剂症减,4剂而愈。
(四)善用古方,随症加减
善于使用古书成方是沈教授临证治疗的又一特色,沈教授认为:古方配伍严谨,义理精深,君臣佐使区分有度,药味较少,药物的炮制煎服方法加减化裁,都十分缜密周到,是先贤临床经验的总结,它的配伍和剂量都有其严密性和科学性,而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只有善于学习和使用古方,才能深刻领会中医学方剂配伍的精华和用药独到的奥秘;但是在临床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还必须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病情非常符合原方剂主治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原方剂,但药物剂量也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沈教授常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来治疗诸症;另常用丹栀逍遥散治妇女肝郁血虚生热所致诸证;用痛泻要方治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者;用桑螵蛸散治小便频数;用藿香正气丸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曾治一女性患者,面部痤疮,咽干口苦,咳嗽有痰,色黄,时烦躁,胸闷胁胀,舌红苔黄干,脉弦滑数,分析其病机乃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而致诸症,治以疏肝清热凉血,处方如下:丹皮、栀子、柴胡、玄参、苦参、地肤子、蝉蜕各10克,生地、赤芍、连翘各15克,忍冬藤、益母草各30克,桔梗5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半月而愈。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