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小结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信息大分子,包括DNA和RNA两大类。DNA的基本单位为dAMP、dGMP、dCMP、dTMP;RNA的基本单位为AMP、GMP、CMP、UMP。
体内存在着多种具有重要功能的核苷酸:多磷酸核苷酸、环化核苷酸和辅酶类核苷酸,是参与细胞物质代谢重要的组成部分。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是含有氮,且每克氮相当于6.25克蛋白质。可通过测定样品中的氮含量,粗略地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除甘氨酸外,其余19种均为L-α-氨基酸,其中脯氨酸为亚氨基酸。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包括基础结构和空间结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的基础结构,空间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盘曲、折叠形成,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影响生物学功能,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具有多种理化性质,包括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沉淀、紫外吸收、呈色反应等。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其中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是构成机体多种酶的重要辅酶或者辅基。脂溶性维生素具有蓄积毒性,长期大量服用会产生毒副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没有储量,随尿液排出体外。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个蛋白质分子。酶促反应具有高效、专一、不稳定及可调节性的特点。酶分子的活性由活性中心及活性中心之外的必需基团决定。酶活性中心由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构成。结合酶由蛋白酶部分和辅助因子部分构成,后者主要是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B族维生素构成的辅基或者辅酶。酶原激活的本质是酶活性中心的形成或者暴露。
酶之所以能够极大地加快反应速度是由于酶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其中,酶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线性关系;底物浓度在一定条件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抑制剂根据引起与酶的结合部位、结合方式的不同,分为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抑制,其中可逆性抑制又分为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
葡萄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括无氧氧化、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糖的无氧氧化是指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和水,或乙醇和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糖有氧氧化是指糖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磷酸核糖和NADPH,关键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肝糖原和肌糖原是体内糖的主要储存形式。肝糖原用于维持血糖的稳定,肌糖原用于提供肌肉代谢所需的能量。
糖异生是指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的过程。在哺乳动物中,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正常情况下,肾的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1/10,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则可大为增强。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
血浆脂蛋白中的乳糜微粒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中生成,将内源性脂类运输到组织中,当极低密度脂蛋白被运输到全身组织时,被分解为三酰甘油、脱辅基蛋白和磷脂,最后转变为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负责把内源性胆固醇从肝脏运输到组织;高密度脂蛋白是在血浆及外周组织生成,负责逆向转运胆固醇回到肝脏并转化为胆汁酸。
甘油三酯的分解系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组织细胞内的脂肪酶逐步水解为自由脂肪酸和甘油以供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即脂肪的动员。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基质进行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先活化成脂酰辅酶A,一分子的脂酰辅酶A通过脱氢、水合、脱氢和硫解四步反应后生成一分子乙酰辅酶A和减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新生成的脂酰辅酶A重复上述反应直至脂肪酸完全分解为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可为各组织器官提供大量能量。
甘油磷脂合成以磷脂酸味重要中间产物,需要CTP参与;胆固醇合成以乙酰辅酶A为原料,先合成HMG-CoA,再逐步合成胆固醇。
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氧化其能量的转移、利用和释放等构成人体的能量代谢,多种因素影响到人体的能量代谢,如机体的运动情况、精神紧张、环境温度等,以及个体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因素。基础代谢率是基础条件下的人体能量代谢率。
能量代谢产生的热量用于维持人体的体温,使人体体温维持在37℃左右。体温的维持依靠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安静状态下人体依靠内脏产热,其中大脑和肝脏是产热最多的脏器。在寒冷刺激下,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均可调节机体的产热。机体的散热由皮肤完成,机体内部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皮肤,皮肤散热的途径有四条,分别是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蒸发分不感蒸发和发汗。不感蒸发即使在寒冷环境下仍然存在,而当环境温度高于35℃是发汗是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下丘脑前部—视前区(PO/AH)部位是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