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常用检查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常用影像学检查

一、心脏超声
心脏超声是通过超声波的技术反映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及其运动状态和血流情况的一种检查手段。
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M型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能将人体内某些器官的运动情况显示出来,主要用于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探头固定地对着心脏的某部位,由于心脏规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各层组织和探头之间的距离也随之改变,当扫描线从左到右匀速移动时,呈现出心动周期中心脏各层组织结构的活动曲线,即M型超声心动图。目前M型超声心动图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作为二维超声心动图的补充。
2.二维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又称切面超声心动图,简称二维超声,将从人体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以光点形式组成切面图像,能清晰、直观、实时显示心脏各结构的形态、空间位置及连续关系等,是基本的检查法,较M型超声表现力更强,更加直观。多普勒超声、经食管超声、血管内超声均以此为基础。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时,基本上是用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命名为长轴切面、短轴切面与四腔心切面。其基本切面包括:①骨旁左室长轴切面;②尖瓣水平短轴切面;③尖四腔切面;④突下四腔切面。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下,成人心脏解剖正常值见表2-1-1。
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它是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定位情况下,利用声波在传递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判断某结构(通常是血流)是否朝向或背离探头运动,并计算出其相对速度。通过计算部分样本容积的频率漂移(例如心脏瓣膜上方的喷射血流),可以确定其方向、速度,并显示出来,实时显示心脏或大血管内某一点一定容积(SV)血流的频谱图,是一种无创伤性能检查出心内分流和反流的技术。
表2-1-1 成人心脏解剖正常值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又分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用于不同的观察对象。彩色多普勒显像是指把所得的血流信息经过彩色编码,把平均血流速度资料以彩色显示,并将其组合,叠加显示在B型灰阶图像上。它较直观地显示血流,对血流的性质和流速在心脏、血管内的分布较脉冲多普勒更快、更直观地显示,血流速度越快色彩越明亮,反之血流速度越慢,色彩越暗淡。脉冲多普勒和连续多普勒通过多普勒声束采集血流信息,以频谱图显示,用以分析血流发生的时间、方向和速度。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则是将多普勒信号中的血流信号删去,留下速度较低的心肌运动进行彩色编码,以分析心肌壁的运动速度。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下的心功能正常值见表2-1-2。
表2-1-2 心功能检查正常值
续表
注: * E值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A值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正常的情况下一般是E峰大于A峰。
4.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由于食管位置紧邻心脏后方,因此提高了许多心脏结构,尤其是后方心内结构,如房间隔、左侧心瓣膜及左侧心腔病变的可视性,可弥补经胸超声的不足。此外,探头与心脏距离的缩短,允许使用更高频率的超声探头,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对于左心房血栓及主动脉、主动脉瓣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5.心脏声学造影
声学造影是将含有微小气泡的溶液经血管注入体内,把对比剂微气泡作为载体,对特定的靶器官进行造影,使靶器官显影,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右心系统声学造影在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上仍具有重要价值。而左心系统与冠状动脉声学造影则有助于确定心肌灌注面积,了解冠状动脉血液状态及储备能力,判定存活心肌。
6.负荷超声心动图
患者在运动或药物作用下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肌缺血。实时记录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室壁运动的改变,对心脏的病变范围和缺血区域作出定量评价。
7.血管内超声成像
常用于血管造影中,将带有超声探头的导管放至大血管、心腔或冠状动脉,可直接获取相应部位的超声图像,根据血管超声可显示血管的内膜、中膜及外膜,可帮助分辨硬斑块及软斑块。
8.实时三维心脏超声
可以更好地对心脏大小、形状及功能进行定量,尤其是为手术计划中异常病变进行定位,为手术预后提供重要信息,还可指导某些心导管操作包括右心室心肌活检等。
二、心脏X射线
胸片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可用于心脏及其径线的测量。肺部影像对于肺水肿、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等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常见体位分为后前位(远达片)、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和左侧位,各体位主要观察点及优势见表2-1-3。
表2-1-3 不同体位胸片的优势
三、心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以往心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即心脏CT(Computed Tomography)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心肌、心包和大血管改变,而近几年,冠状动脉CT造影(CTA)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效的无创成像方法,是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四、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即心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较CT在软组织的分辨率上更佳,对于心包疾病、心脏肿瘤、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及大动脉炎等的诊断更有价值。随着技术进步,近年来MRI可用于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再灌注后的微血管阻塞;采用延迟增强技术可定量测定心肌大小,识别存活的心肌。
五、心肌灌注显像
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摄取量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比,也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利用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显影而坏死和缺血的心肌不显影(缺损)或影像变淡(稀疏),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灌注、心肌存活和心脏功能。显像技术包括心血池显像、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临床上常用的显像剂包括 201 Tl、 99m Tc-MIBI及 18 FDG等。常用的成像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与SPECT相比,PET特异性、敏感性更高。
六、介入检查
1.右心导管检查
右心导管检查是一种有创介入技术。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功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出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可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简单(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复杂(法洛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的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证和评估心功能状态,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肺动脉阻力,判断有无肺动脉高压以及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性质,为手术或者药物治疗提供依据。临床上可应用漂浮导管在床旁经静脉(多为股静脉或颈内静脉)利用压力变化将气囊导管送至肺动脉的远端,可持续床旁血流动力学测定,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危重患者的监测。
2.左心导管检查
经周围动脉插入导管,逆行至主动脉、左心室等处进行压力测定和心血管造影,可了解左心室功能、室壁运动及心腔大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功能,并可发现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及髂总动脉的血管病变。
3.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将造影导管插到冠状动脉开口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用以显示冠状动脉情况,动态观察冠状动脉血流及解剖情况,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等,观察冠状动脉有无畸形、钙化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此外仍有其他血管内技术协助诊断治疗,如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及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OCT),其中FFR指通过特殊的压力导丝精确测定冠状动脉内某一段的血压和流量,是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性评价指标。而OCT指利用红外光的成像导丝送入血管内,可显示血管的横截面图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其成像分辨率较血管内超声提高约10倍。

(高萱 温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