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8 中药

药物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慢性心衰亦为中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加用中药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为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与选择。
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虚、阳气亏虚、阴阳两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浊、水饮等。气虚血瘀作为心衰的基本证候,可以贯穿整个心衰病程。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在慢性心衰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证候类型。
4.8.1 辨证分型
慢性心衰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心阳亡脱证(图4)。
气虚血瘀证多以胸痛、乏力、唇色紫暗为主要症状,兼有自汗、气短、动则尤甚、面色黧黑的临床表现。舌脉:舌青紫、有瘀斑及瘀点,脉沉无力或细涩。
气阴两虚证多以心悸、心烦、气短为主要症状,兼有形瘦乏力、失眠盗汗、干咳少痰、口渴喜饮的临床表现。舌脉:舌色淡少苔或色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图4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论治流程图
阳虚水泛证多以气短、形寒肢冷、肢体浮肿为主要症状,兼有乏力、喜热饮、小便少、大便溏的临床表现。舌脉:舌淡白、胖大湿润、可有齿痕,脉沉。
痰饮阻肺证多以喘促、不能平卧、痰多为主要症状,兼有胸闷、泡沫痰、痰中带血的临床表现。舌脉:舌青紫、苔白厚腻,脉弦或滑。
心阳亡脱证可见于慢性心衰的急性发作,多以喘促、烦躁、冷汗淋漓为主要症状,兼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的临床表现。舌脉:舌淡胖,脉微或浮数无根。
4.8.2 分期治疗
慢性心衰在现代医学中分为A、B、C、D 4期,从心衰的高危原发病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到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在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不尽相同,中医可以据此进行辨证论治,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对慢性心衰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A期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原发疾病进行辨证论治,降低心衰的危险因素,防止心衰的发生。针对缺血性心脏病气虚血瘀型,芪参益气滴丸、麝香保心丸在此阶段即可应用。
B期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对已有结构性心脏病进行辨证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心悸、气短、乏力的临床表现,可以按心气虚证给予相应治疗,可选用保元汤。此外,现代研究表明,一些中成药具有潜在的防止或逆转心室重构作用,如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麝香保心丸。
C、D期,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多集中在此阶段,如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心阳亡脱证。具体方药应用如下:
气虚血瘀证可用血府逐瘀汤合保元汤加减,如血瘀重者加丹参、三七,心悸自汗者加龙骨、牡蛎,咳喘咳痰者加葶苈子、半夏,肢肿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有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此方。中成药亦可选用芪参益气滴丸、麝香保心丸等。
气阴两虚证可用生脉饮加减,如心动悸、脉结代者合用炙甘草汤,有血瘀者加丹参、川芎、红花,失眠、心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西洋参。有畏寒肢冷的阳虚证患者禁用此方。
阳虚水泛证可用真武汤加减,如水肿重者可以加泽泻、车前子,如喘促、尿少肢肿者合用五苓散,痰多者合用二陈汤,畏寒重者可加桂枝、淫羊藿,舌有瘀斑、心胸刺痛者可加丹参、川芎、牛膝。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的阴虚证患者禁用此方。芪苈强心胶囊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功效,同时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日3次,共12周)可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NYHA Ⅱ~Ⅳ级)的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还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D),适用于慢性心衰(NYHA Ⅱ~Ⅳ级)患者;特别是中医辨证阳虚水泛证患者更为适用。亦可选用心脉隆注射液等。
痰饮阻肺证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如肢体水肿者加泽泻、猪苓,痰浊盛者加三子养亲汤。
心阳亡脱证可用参附汤加减,如喘甚者加蛤蚧、五味子,汗出不止加龙骨、牡蛎。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的阴虚证患者禁用此方。中成药亦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心脉隆注射液等。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方法,见表12。
表12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4.8.3 中西药相互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西药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出现药效的增强、减弱及不良反应的增加,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表13为常用的心衰治疗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与西药联用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
表13 中西药配伍效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