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按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原则优化碳青霉烯类治疗方案
(一)延长静脉滴注时间缩短给药间隔
为获得最大的抗菌作用,对时间依赖性药物可通过缩短给药间隔或延长给药时间来提高 T>MIC达标率。国外临床随机对照交叉研究推荐,治疗MIC为4mg/L致病菌引起的VAP,亚胺培南1g,q6h,延长滴注时间至2小时仍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对57例采用亚胺培南治疗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则显示,亚胺培南(0.5g,q6h,给药30分钟)获得100% T>MIC的PTA为53%(MIC=1mg/L),而亚胺培南(0.5g,q4h,给药30分钟)的PTA为90%,亚胺培南多次给药(0.5g,q4h)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延长滴注时间优化给药方案需要关注对碳青霉烯类输液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多药耐药菌,虽然是时间依赖抗菌药物,除按PK/PD改变给药方案,如果MIC较高,也需要加大给药剂量来获得更好疗效。以亚胺培南为例,低剂量亚胺培南(0.5g,q8h)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重症下呼吸道感染获得40% T>MIC的PTA<90%,而大剂量亚胺培南(1g,q8h)的PTA则>90%。国外比较了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脓毒症患者接受美罗培南治疗时达到40% T>MIC的PTA,对MIC为4mg/L的病原菌,1g,q8h间断输注、1g,q8h延长输注(持续3小时)、2g,q8h延长输注(持续3小时)的PTA分别为75.7%、99.2%和100%。《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均指出,碳青霉烯类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可用于治疗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对于一些敏感性下降的菌株(MIC为4~16mg/L),延长静脉滴注时间,如每次静脉滴注时间延长至2~3小时,可使40% T>MIC的PTA增加;也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加大给药剂量使40% T>MIC的PTA增加。
(二)以MPC为基础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指数及其预测防耐药突变选择能力
常规的PK/PD指数及靶值强调的是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忽略了药物诱导产生的细菌耐药性。对于感染致病菌,如果在抗菌药物治疗压力下可选择出耐药菌,将带来更为严峻的后果。因此除了传统的PK/PD指数外,学者们引入了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的概念。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表明,基于MPC的PK/PD指数能有效预测细菌发生耐药突变的概率,从而制订的给药方案在提高疗效、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方面均更具优势。一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多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S-MDRAB)发生耐药的PK/PD研究发现,当% T>MPC≥20%时,美罗培南能抑制鲍曼不动杆菌产生耐药突变;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的美罗培南(2g,静脉滴注3小时)的给药方案治疗CS-MDRAB,不仅可以杀灭敏感菌群,同时也能有效抑制鲍曼不动杆菌在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尽管MPC的理论在近年来成为抗菌药物优化给药方案的一个新视角,但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为体外研究,相应的临床数据有限。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制订及优化中,还需要更多研究数据。
综上所述,在制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中,应充分考虑影响药物PK/PD的各项因素,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感染病原菌的特征及药物的PK/PD特点,制订有效且安全的给药方案,在达到最大抗菌效果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控制和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
(梁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