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章 腹部无辅助切口经直肠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高位直肠癌根治术(CRC-NOSES Ⅳ式)
【前言】
NOSES Ⅳ式主要适用于肿瘤较小的高位直肠癌以及远端乙状结肠癌,该术式的操作特点表现在腹腔内完全游离切断直肠,经肛门将直肠标本取出体外,再进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与直肠的端-端吻合。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NOSES Ⅳ既能保证肿瘤的根治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减轻因腹壁切口带来的创伤。因此,NOSES Ⅳ是一个兼具根治和保留功能的手术方式。当然,该手术也对术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包括扎实的解剖学基础、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清晰的手术思路,同时在严格掌握无菌术和无瘤术下,完成抵钉座在肿瘤下方取出,在肿瘤上方置入近端肠腔这一技术难点,这样才能保证NOSES Ⅳ式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NOSES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图10-1~图10-3)
图10-1 适用Ⅳ式的肿瘤所在位置示意图
图10-2 肠镜:肿瘤距肛门12cm,溃疡隆起型,最大径为2.5cm
图10-3 直肠MRI:T3,距齿状线12cm,最大径2.9cm
1.高位直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或乙状结肠远端肿瘤;
2.肿瘤环周径小于3cm为宜;
3.肿瘤不侵出浆膜为宜。
【禁忌证】
1.非此段肠肿瘤;
2.肿瘤过大,无法经直肠肛门拖出者;
3.乙状结肠系膜过于肥厚,判定经肛拖出困难者。
4.过于肥胖者(BMI>35)。
第二节 麻醉、体位、戳卡位置与术者站位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或全身联合硬膜外麻醉。
【手术体位】
患者取功能截石位,右侧大腿需稍平一些,有利于术者操作(图10-4)。
图10-4 患者体位
【戳卡位置】
1.腹腔镜镜头戳卡孔(10mm戳卡)
置于脐上3~5cm处;
2.术者主操作孔(12mm戳卡)
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点偏上;
3.术者辅助操作孔(5mm戳卡)
右腹直肌旁,平脐处;
4.助手主操作孔(5mm戳卡)
左腹直肌旁,平脐处;
5.助手辅助操作孔(5mm戳卡)
位于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偏外,便于放置引流管充分引流(图10-5)。
图10-5 戳卡位置(五孔法)
【术者站位】
术者站位于患者右侧,助手站位于患者左侧,扶镜手站立于术者同侧(图10-6)。
图10-6 术者站位
【特殊手术器械】
超声刀、60mm直线切割闭合器、29mm环形吻合器、无菌保护套。
第三节 手术操作步骤、技巧与要点
【探查与手术方案制订】
1.常规探查
进镜至腹腔观察肝脏、胆囊、胃、脾脏、大网膜、结肠、小肠及盆腔表面有无转移种植及其他病变(图10-7、图10-8)。
图10-7 探查肝左叶
图10-8 探查小肠
2.肿瘤探查
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和手术的可行性(图10-9)。
图10-9 肿瘤的探查
3.解剖结构判定
判定乙状结肠及系膜血管弓的长度。肿瘤位置决定是否保留肠系膜下动静脉及直肠上动脉。还需考虑系膜肥厚程度,预判能否经直肠肛门取出。
【解剖与分离】
1.第一刀切入点
患者头低足高体位,助手左手钳提起直肠前壁向上、向腹壁方向,展示直肠在盆腔内完整走行。同时,助手右手钳提起肠系膜下动静脉处,使整个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至直肠及盆底腹膜返折处清晰进入视野。在骶骨岬下方3~5cm,尤其是肥胖患者,往往有一菲薄处,用超声刀从此处开始操作(图10-11)。切开系膜后,刀头汽化产生热量,沿着骶前间隙走行,用刀头上下推动,可见白色蜂窝状组织间隙(图10-12)。
图10-10 纱布条阻挡小肠,显露术野
经验分享
术者可用1/2纱布条将小肠挡于上腹部,便于显露整个盆腔及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图10-10)。
图10-11 第一刀切入点
图10-12 进入Toldt间隙
2.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的游离与离断
沿着Toldt间隙向上向左侧分离,沿着乙状结肠系膜与回肠系膜分界线逐层向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游离(图10-13),游离过程中可见左侧输尿管走行及蠕动(图10-15)。将纱布条向上后方推动,置于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后方,起到保护和指示作用。转换镜头,可见乙状结肠系膜无血管区后方的纱布团(图10-16)。可以放心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预切定线清扫淋巴脂肪组织,并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图10-17)。继续向左外侧分离,翻转系膜可见肠系膜下静脉走行,裸化肠系膜下静脉并非必要,切莫为了裸化而裸化(图10-18)。显露肠系膜下静脉后可结扎切断该血管(图10-19),并部分打开乙状结肠系膜无血管区。
图10-13 向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游离
经验分享
如肠系膜下动静脉距离很近,没必要强行分开,可以一起结扎切断。如距离较远,可以分别结扎。
图10-14 显露并保护神经
操作技巧
沿此间隙上下分离,至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图10-14)。同时,向左侧沿此Toldt间隙上下拓展。
图10-15 向左外侧分离,显露左侧输尿管的走行
图10-16 系膜后方可见纱布标志
图10-17 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脉
图10-18 裸化肠系膜下静脉
图10-19 结扎切断肠系膜下静脉
3.直肠上段系膜游离
提起肿瘤边缘系膜,直肠系膜远端需游离至肿瘤下方5cm处。沿着直肠上段外侧向下打开腹膜至标志线。充分游离后壁,注意游离范围,并保护下腹下神经(图10-20)和骶前血管(图10-21)。
图10-20 沿直肠后间隙向下方游离
操作技巧
沿直肠后间隙分离,可见下腹下神经,在其分叉处向左右分离,在神经表面用超声刀匀速推行分离。
图10-21 骶前血管
4.乙状结肠外侧及直肠乙状结肠的游离
将纱布条垫于游离的系膜后方,将肿瘤翻向右侧。打开乙状结肠外侧粘连(图10-22),沿Toldt筋膜分离,注意保护输尿管及生殖血管。向内侧游离可见纱布条,其既起到标志作用(图10-23),又可保护后方输尿管。一般情况下本术式不游离脾曲。向下在直肠左侧游离至与右侧同一水平(图10-24)。
图10-22 游离乙状结肠生理性粘连处
图10-23 向内侧游离乙状结肠系膜
图10-24 游离直肠左侧壁
5.肿瘤下方肠管的裸化及离断
由于直肠系膜两侧贯通,可以在确定水平面横断直肠系膜,应小心仔细分离,通常直肠上动静脉远端(即保留端),可用血管夹夹闭。肿瘤下方的裸化范围为3~5cm(图10-25~图10-27)。最后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将肠管裸化区切割闭合(图10-28)。
图10-25 裸化直肠前壁
图10-26 裸化直肠右侧壁
图10-27 裸化直肠左侧壁
图10-28 切断闭合直肠远端肠管
6.乙状结肠系膜裁剪
将纱布条垫于乙状结肠系膜后方,裁剪分离乙状结肠动静脉数支(图10-29、图10-30),向预定的乙状结肠壁分离,应裸化乙状结肠肠管2cm左右(图10-31)。
图10-29 游离乙状结肠系膜
图10-30 结扎切断乙状结肠系膜血管
操作技巧
保留侧血管用血管夹夹闭,另外一侧直接用超声刀离断。标本拖出时,此举可避免血管夹损伤血管及直肠黏膜。
图10-31 裸化乙状结肠肠壁
【标本切除与消化道重建】
资源十一 NOSES Ⅳ式消化道重建及标本取出
资源三十一 NOSES Ⅳ式消化道重建及标本取出(动画)
1.标本切除
将保护套经主操作孔置入腹腔(图10-32),用超声刀将直肠闭合端切开,经肛门置入卵圆钳,将保护套拉出至肛门外(图10-33),用卵圆钳将抵钉座经保护套送入腹腔(图10-34)。将远端肠管置入保护套里,并在肿瘤上方肠壁纵行打开一小口(图10-35),将1/4碘附纱条经纵向切口探入乙状结肠腔(图10-36)。将抵钉座经纵向切口置入乙状结肠腔内(图10-37)。在纵向切口上方,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将肠管裸化区切割闭合(图10-38),并用碘附纱团消毒乙状结肠断端(图10-39),至此标本完全游离于保护套中(图10-40)。将用过的小纱布和标本一起置入保护套内(图10-41)。在保护套内经直肠肛门缓慢拉出,移出体外(图10-42)。
图10-32 经主操作孔放入保护套
图10-33 经肛门拉出保护套
图10-34 经保护套置入抵钉座
图10-35 将远端肠管置入保护套里,并在肿瘤上方肠壁纵行切开一小口
图10-36 乙状结肠肠腔内消毒
图10-37 将抵钉座置入乙状结肠近端
图10-38 切断闭合乙状结肠肠管
图10-39 乙状结肠断端消毒
图10-40 标本游离于保护套中
图10-41 将小纱布及标本一起置入保护套内
经验分享
将用过的小纱布与标本取出,可避免纱布经戳卡取出挤压时溢液再次流入腹腔,保证无菌无瘤原则。
图10-42 经肛门将直肠标本拉出体外
2.消化道重建
用直肠切割器闭合直肠残端(图10-43),由于肿瘤位置高,闭合容易,往往一次切割闭合即可。将切下直肠残端置入取物袋或者自制手套中,经12mm戳卡取出(图10-44)。在乙状结肠断端一角取出抵钉座连接杆(图10-45、图10-46),助手将环形吻合器经肛门置入,靠近直肠残端的左侧角旋出穿刺器(图10-47)。完成对接,调整结肠系膜方向,完成乙状结肠和直肠端-端吻合(图10-48)。取出吻合器,检查吻合环完整性。可以镜下缝合危险三角(图10-49、图10-50)。经肛门注水注气试验检查吻合口通畅确切,无渗漏及出血(图10-51、图10-52)。冲洗腹腔,检查无误后,左右下腹部各放置一枚引流管(图10-53、图10-54),排尽气腹,缝合戳卡孔,可用普鲁卡因封闭切口以减少术后疼痛。
图10-43 闭合直肠断端
图10-44 经取物袋取出直肠断端
图10-45 于肠腔内固定抵钉座
经验分享
将抵钉座从乙状结肠结肠带侧一角取出吻合器连接杆,并使其周围组织平整顺畅。
图10-46 取出抵钉座连接杆
图10-47 旋出吻合器穿刺针
图10-48 乙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
图10-49 危险三角
图10-50 危险三角加固缝合
图10-51 注气注水试验
图10-52 注气试验证实吻合口无渗漏
图10-53 盆腔左侧置入引流管
图10-54 盆腔右侧置入引流管
【术后腹壁及标本展示】(图10-55、图10-56)
图10-55 腹壁照片展示
图10-56 标本展示
(王锡山 刘 正)
第四节 手术相关要点、难点、热点剖析
【TME手术平面及操作步骤】
TME手术中理想的外科平面是直肠后间隙,环绕直肠扩展。在直肠后面是直肠后间隙(图10-57);在侧方是直肠侧韧带;在前方是Denonvilliers筋膜两叶之间。在游离直肠系膜时,最先进入直肠后间隙,充分游离直肠后壁,再由后壁向两侧壁进行游离扩展,最后处理直肠前壁。按照由后向前的顺序进行操作可以更加容易地进入正确的Toldt间隙,最大限度避免副损伤,降低手术难度,在这一间隙内操作更能满足肿瘤学要求,达到良好的根治效果。此外,即使在这个间隙内进行操作,也应该在直肠的后外侧紧贴直肠深筋膜游离,此举可更为有效地保护骶前筋膜内的盆腔自主神经和骶前静脉。
图10-57 骶前平面(TME切除后)
(王锡山 王 松)
【直肠侧韧带的解剖】
解剖学上认为,直肠两侧的间隙内富含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在两侧的后下方可见含有血管、内脏神经的结缔组织束垂直穿入直肠壁,即所谓的直肠侧韧带(图10-58)。外科医生常强调直肠侧韧带的存在,但对其形态、范围及结构的表述至今尚不明确。直肠侧韧带并无明显而强韧的束状外形,且解剖位置不恒定。有学者做过研究,直肠两侧能够在镜下明确找到纤维束状结构的占71%,能够在所谓“侧韧带”中找到直肠中动静脉的仅占57%。该结构对于直肠根治术的意义远较直肠系膜为小。通过长期的经验表明,虽然很多外科医生认为直肠侧韧带中有直肠中血管,但又指出此处往往只需要正常进行游离解剖,而无需特殊结扎处理。
图10-58 直肠侧韧带
(王锡山 王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