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下次生病前(增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3篇 发热要不要用抗生素

我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孩子所经历的两次发热,都是没有输液的,有人就得出了“发热不要输液”的结论。
与一感冒就吃抗生素的人相反,确实也有很多人认为孩子发热就不应该用抗生素,不需要打针、输液,应该自己在家观察,等待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抵抗”。
在缺乏科学认识的背景下,我们对很多事物的态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神化,要么妖魔化,比如输液、抗生素、X线,再比如医生、医院……
有些家长听说输液、抗生素有风险、有并发症,就拒绝输液、拒绝抗生素,哪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细菌感染;有些家长听说X线有辐射,就拒绝检查,哪怕是怀疑孩子骨折;有些家长听说哪里手术出事了,就拒绝手术,哪怕是不手术就治不好的病……这些都是对事物没有正确认识导致的误区。
抗生素有风险,但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一个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感染就可能要了所有人的性命;在没有输液技术之前,很多患者甚至会眼睁睁地错失抢救的时机;在没有X线检查之前,很多疾病都会因为无法“猜”到明确的诊断而贻误治疗。
儿童发热虽然很大一部分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比如普通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药物很难影响病程的长短,只能对症处理,但病毒感染也有些很严重的类型。先不说那些比较危险的病毒感染,比如乙型脑炎病毒,一些常见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也会有重型表现,比如手足口病、轮状病毒肠炎,虽然大多数可以自愈,但每年这些疾病的流行季节都会有一些重型病例出现全身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严重的情况有时也需要针对性用药。
有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后会合并细菌感染,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在早期可以单纯表现为发热。很多家长都知道发热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没有其他症状,比如精神状态,但这种判断还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发热的孩子很多都昏昏欲睡,如何区别是因为体温升高导致的活动度降低,还是本身就有神经系统症状,有经验的医生有时候都会判断错误,更何况家长。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抗生素的使用原则,能不用尽量不用,能口服尽量口服。但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时候不需要用,以哪种方式用,作出这种决策需要专业的判断,也就是说只有医生才能决定抗生素使用与否、如何使用。
儿童发热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用抗生素,所以很多家长都有没用药孩子自己好了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在网上随处可见。但医生的经验却和家长恰恰相反,因为医生每天处理大量的病例,每个医生都曾经碰到过一些严重感染需要用抗生素的病例。医生的工作很多时候是从大量的不需要用药的病例里找出少数几个需要用药的病例,因为这种病例风险更大,所以医生会对这种病例保持特别高的警惕。
抗生素虽然有副作用,但使用正确的话,还是利大于弊的。当病情需要时,医生和家长都不该犹豫,该用的时候不用就可能延误病情,最后吃亏的还是孩子。具体哪些情况要用,要由医生来决定,不是家长凭直觉、凭感情、凭所谓的“经验”来决定,更不是凭谁家老人或某位邻居的只言片语来决定。
经历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在医学问题上,医生的认识水平肯定要高于患者,作出的决策有循证依据,正确率也会远高于患者自己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要尽量相信医生。
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倒是想相信医生,可每次去医院,医生还不就是给开抗生素?担心医生乱用药,甚至是很多家长选择不去医院的一个原因。
抗生素是处方药,应该由医生来决定用或不用,但有些医生滥用抗生素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美国,每年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开出的没有治疗意义的抗生素处方也可达上千万份之多,中国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任何一份医学临床指南中对一种药物使用的效益和风险分析,都是从患者角度出发的。但在现实中,医生做医疗选择的时候难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滥用抗生素的原因有很多,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时是病情复杂,很难判断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有时可能也和医生对疾病、药品了解不够深入有关。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当医疗决策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时,为避免漏诊、误诊带来的病情延误,以及担心家长可能会找自己的麻烦,医生可能更愿意选择更积极的治疗,把可疑的细菌感染当成细菌感染来治疗,让自己安心一点。这些是我们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家长所能做的便是找到更值得信任的医院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