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升降
升降是脾胃疾病治疗学的重要理论与大法。关于升与降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以降为基础,为前提。
1. 降
降是下行、通降之意。水谷——外界营养物质自口经食管至胃、肠,都属于降的过程。降也是胃肠道正常蠕动传导的功能。如若降的功能有所异常,即可导致水谷在胃肠中滞留,形成“不通”的病机。引起“不通”的病理因素较广,包括食积、湿阻、气滞、血瘀和虫积等,而其中以气滞因素较为普遍、常见。胃中气滞则见脘腹痛、胀、痞、满或大便秘结。胃中气滞而上逆,轻则噫嗳频多、呃逆、恶心,重者引起呕吐。
降法主要有降气与通腑两类,而以降气为基础。
降胃气,亦即和降胃气。由于肝主疏泄,胃中气机之调畅与否,常与肝气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言降气者,常兼疏肝理气。若因气郁化火、气火上逆者,降气亦兼降火。如夹湿浊、痰饮、食滞等因素时,降气与化湿、祛饮、消导等法据证而配用。
降气、理气的药物,一般能增强食管、胃、肠的蠕动,使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并通过自主神经的调节作用,改善消化道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等疾患,也能通过“降”的治法,使反流得到纠正或改善。此外,和胃降逆的药物可以止吐、改善食物反流,促使胃肠道过多气体吸收或排出,使脘腹痞胀不适等症状得以缓解。降气、理气之药使胃恢复“以降则和”的功能,因而,在治疗脾胃病时常以理气、降气列为常用而主要之法。
降法的具体运用:治疗脾胃病的降气药,一般属于理气药的范畴。徐老经验,枳壳(或枳实)、青皮、陈皮、佛手片、檀香(或降香、沉香)等较为常用。降胃气之上逆者,常配以刀豆壳、柿蒂、法半夏、煅赭石、旋覆花、公丁香等。如证属胃气虚或胃阴不足者,配以益气、养胃而防滞气、滋腻之品。降肝气之亢逆失疏者,常用炙柴胡、郁金、香附、八月札、白蒺藜等。临床上肝胃气滞常常同时存在,故上述药物常可据证而配合选用。苏梗善调肝胃气滞,宽胸利膈,亦为降气之常用药。
腑行不畅,大便秘结,固然有虚有实,但肠腑气滞也常是重要的病理因素,降气、理气药物也常可据证参用。慢性习惯性便秘实证有寒、有热、有气滞兼食积,虚证有气虚、阴虚,均需辨证给药,但总以通降、润养,增强传导功能为目的。关于用药选方,兹不一一列述。
2. 升
升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指小肠的吸收,使水谷之精微(包含津液)运行全身,通过血脉的输送,以供生命活动所需。
升法的内涵,主要指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抑制消化道过多的分泌;使肠管蠕动得以减缓;并能改善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使其兴奋性有所增强,包括提肛肌的兴奋性增强。
升法的具体运用,包括补气升阳和升阳举陷。由于清阳少升或不升,脾虚易生内湿。所以适当配用“祛风胜湿”一法,基本上也属于升法的范畴。临床上凡有大便溏泄而次多,腹部坠胀、鸣响,食少、神倦,气少乏力,肛门脱坠等症,当用升法。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升麻、荷叶、茯苓、甘草等。配加防风、羌活等品也属于升。
升与降法虽不同,但都能纠正消化道疾患的病理因素,两者具有相辅相成之功。如胃降而脾得以升,阳升而胃气、胃体得充,胃用有源,胃始得以营运正常的通降功能。升降还具有调节消化道的动态平衡,流通三焦气化,影响新陈代谢和水液敷布转输。因此,对某些病例须将升降两法恰当地并用,升中寓降,降中有升,两者相伍,增强功效。
脾胃病如脾胃气虚又兼气滞,用药以参、芪为主,升以补气,可配以枳壳、木香以理气。中虚气陷而兼气滞者,加入升麻、沉香以调升降,或配以荷叶、茯苓,亦属一升一降。又如胃降不足之证,也会兼有气滞。于滋阴养胃中加入调升降之品,如木蝴蝶配佛手片,代代花配刀豆壳,杏仁配青皮,竹茹配瓜蒌等,均为理气调升降而不致辛燥耗阴之品。又如脾胃病气滞血瘀证运用血府逐瘀汤,方中桔梗、牛膝,即是一升一降,使全方行气活血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临床上凡遇消化道疑难病症,能在升降治法中认真推敲,相伍配用,常可提高治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