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风湿性多肌痛
【概述】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点为颈、肩胛带与骨盆带疼痛和僵硬。发病时肩胛带、骨盆带、颈部三处中多有两处累及。本病呈明显区域性分布,欧美发病率较高,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约为1∶2,本病与巨细胞动脉炎有密切关系。
西医学对风湿性多肌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免疫机制致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年龄及内分泌因素有关。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常见病,针灸治疗有很好的效果。本病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但中医学中的“痹证”、“历节”、“肌痹”的症状与其极为相似。其病因多为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所致。
【诊断要点】
风湿性多肌痛完全为一临床诊断,其临床指标中无一项具有特异性,诊断应严格符合定义中的表现。
1.发病年龄超过50岁,多见于女性。
2.肌肉疼痛分布在四肢近侧端,呈对称性,在颈、肩胛带及骨盆带三处易患部位中,至少两处出现肌肉疼痛,病程应持续一周以上。
3.肌肉疼痛呈对称性分布和晨起僵硬。
4.肌肉无红、肿、热,无肌力减退或肌萎缩。
5.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
6.实验室检查血沉明显增快,多在50mm/h以上。
【病因病机】
其病因多为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复感外邪所致。
1.外感风寒湿邪 自然界气候乖异,冷热无常、或居处潮湿、或汗出当风、或酒后当寒,或冒雨涉水,风寒湿邪袭于经脉,流注肌肉、关节,气血闭阻,发为痹证。风寒湿邪常各有偏胜,若以风邪偏胜,疼痛多走窜经络;若以湿邪为主,则肌肉酸痛,重浊乏力;若以寒邪为重,则疼痛剧烈,部位固定。
2.气血虚弱 气血化生不足,卫外不固,无力抵御外邪入侵,风寒湿邪乘虚内侵筋肉,发为痹证。
3.肾气虚弱:腰为肾之府,若肾精亏损,肾府及其膀胱经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络痹阻发为痹证。
【辨证与治疗】
1.风寒湿证
主症:颈项部、肩胛部、腰骶部、腰髋部肌肉疼痛,或痛无定处、或痛处不移、或痛而兼有重浊感,常因天气变化而加剧,晨起肌肉僵硬。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或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2.气血虚弱证
主症:颈项部、肩胛部、腰骶部、腰髋部肌肉疼痛绵绵,喜按恶风寒,不耐疲劳,心悸乏力,纳食不馨,腹胀便溏,面色 白。舌质淡而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
治则: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祛邪通经。
3.肾气虚弱
主症:颈项部、肩胛部、腰骶部、腰髋部肌肉酸痛,喜欢按压,喜热恶风寒,腰膝酸软,舌质淡,脉沉弱。
治则:补益肾气,祛邪通络。
4.治疗
处方:基本穴位:大椎、风门、曲池、昆仑。
随证选穴:风寒湿证加:天柱、后溪、束骨。
气血虚弱证加:心俞、膈俞、脾俞、手三里、足三里。
肾气虚弱证加:肾俞、腰眼、飞扬、太溪。
颈肩胛部位疼痛为主加:颈百劳、天宗、承山。
腰髋部、腰骶部疼痛为主加:肾俞、关元俞、腰眼、委中。
操作法:祛邪通络的穴位如:大椎、曲池、昆仑、天柱、后溪、束骨、颈百劳、天宗、承山均针刺泻法,并可加灸。大椎、天宗针刺后拔火罐。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本病是由于感受外邪闭阻经筋引起的病证,治疗应当祛除邪气,舒筋通络。基本处方中首选诸阳之会大椎,通达阳气,祛除邪气;曲池是手阳明经的合穴,为本经气血汇聚之处,其盛大如海,阳明经又多气多血,故本穴功善调气血通经络,有走而不收之称,是通经止痛的主要穴位。
本病的病变部位在太阳经,这是因为足太阳经和足太阳经筋的循行部位和其病变相吻合,如《灵枢·经脉》足太阳经“是动则病……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为病“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太阳经又“主筋所生病”,所以在治疗中以太阳经穴为主,取风门属于局部取穴范畴,又可加强大椎祛邪散风之力;昆仑穴是足太阳经经穴,“所行为经”主通行气血,又有通表祛邪散风的作用;天柱属于局部取穴范畴,又有祛风通络的作用;束骨、后溪同属太阳经,属于同名经配穴,上下呼应,有协同的作用,二穴在五输穴中同属“输穴”,“俞主体重节痛”,配五行属于木,木主风,故二穴配合既可通经止痛,又可散风祛邪;委中、承山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又是治疗腰背痛的重要穴位;心俞、膈俞、脾俞健脾补心,补益气血;肾俞、关元俞、腰眼补益肾气,扶正祛邪。
【验案举例】
玛莉娅,女,55岁,2010年4月9日就诊。
主诉:肩背痛6个多月。
病史:患者于去年10月出现右肩胛部疼痛,以后又出现左侧疼痛和腰髋部疼痛,同时伴有颈项部僵硬疼痛,曾做X线摄片检查,除颈椎轻度变直外未发现其他异常。目前以颈项部、肩胛部疼痛较明显,夜间加重,晨起肌肉僵硬,恶风寒,同时兼见腰骶部和腰髋部疼痛。夜寐不安,常因疼痛不能入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化验室检查血沉35mm/h,余未见异常。
辨证与治疗: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气闭阻,不通则痛,治疗先予祛邪通经,兼以补益气血。
处方:天柱、大椎、天宗、脾俞、肾俞、后溪、束骨。
操作法:脾俞、肾俞用补法,其余穴位用龙虎交战法,留针30分钟,起针后,在大椎、天宗、大肠俞拔火罐,起火罐后,重灸天柱、大椎、肾俞。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好转,5次后诸痛消失,最后以大椎、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太溪针刺补法收功。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体会】
1.风湿性多肌痛与脊柱增生性关节炎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应注意鉴别。风湿性多肌痛的疼痛呈对称性,脊柱增生性关节炎不一定呈对称性,多数位于一侧;风湿性多肌痛一般无肢体的麻木,脊柱增生性关节炎常伴有肢体麻木;风湿性多肌痛一般夜间疼痛加重,并伴有明显的晨僵,脊柱增生性关节炎虽有但不一定明显;风湿性多肌痛在治疗上以足太阳经经穴为主,脊柱增生性关节炎在治疗上常以督脉、夹脊穴为主。
2.风湿性多肌痛有明显的压痛点,常位于颈百劳、曲垣、天宗、臑俞、肾俞外侧、小肠俞、腰眼等穴附近,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刺这些阿是穴(压痛点)有良好的效果,针后加灸效果更好。
3.在大椎、风门、肾俞针刺后拔火罐8~10分钟,起罐后施以灸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